正文 第二十五章 心纯

类别:武侠仙侠 作者:自由的香蕉字数:3736更新时间:24/11/28 09:55:55
    此时,交通并不便利,马因为其速一直受到关注。

    尤其是一些名马,乌骓、白驹、赤兔,这些名马往往伴随着一个个传说,代代相传。

    还有一些上等马,速度也非常快,但注定名声不显,它们就是帝国关键驿站中的马。

    自边疆被袭击,敌军采用骑兵分割战场的方式把边军打散。杨业虽觉得自己还有一搏之力,但还是按照规矩,签发出了六封翎羽信,盖上“马上飞递”四个大字,发了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非造反、边疆告急不能用。

    此信一出,六人分从六路向金城快马加鞭,除非到达下一个驿站,否则吃喝拉撒全在马上。

    战马也是死命的跑,这些马虽不如爪黄飞电这种名马,但不要命的跑一日也能跑出八百里,只是跑完不死也废了。

    传信之人一路不能声张,因为敌军必有截杀之人。

    且一定要在六天之内到达指定地点,否则迟到一日五十大板,二日一百大板,以此累加。

    如此,有人超过时间过多就会潜逃,但只要六人中有一人到达,其他二十日还内没到者,就会被通缉。

    当然,这么辛苦,回报也是极大的。不论金银赏赐,就说能跨马披甲飞驰到大庆门外,面见天子,那可是一世的荣光。

    到了金城外,他们可以稍作休整,毕竟要面圣,沐浴更衣也是要的。

    重新跨上一匹骏马,从京城门外开始奔驰,口中高喝;“八百里加急,金翎御羽,阻者死,逆着亡。”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着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如此大喊,宣德门已经洞开,送信之人无须下马,一路可骑至大庆门处。大庆门处太监见此,要高声嚎到:“八百里加急。”

    如此一层层的往里嚎到,声音传至皇帝处,要历经五位太监,而群臣早已经炸开。

    赵祯惶恐,第一日亲政就有如此大事。不过他明白自己此时要干什么,立刻示意身边的太监传呼送信之人。还是通过五位太监干嚎的方式,把消息传到了大庆门处。

    此时,送信之人下马,一路飞奔。到了大庆殿外,要把信件双手捧过头顶,一路小步跑入大庆殿。而其他大臣不管是谁,都要避让三步。

    送信之人到大庆殿外时,侍立太监要走下殿去,双手接过信件送到皇帝手中,皇帝亲手确认印章真伪之后,再确定下一步。

    至于送信之人,会有礼部的官员悄悄带走,确认过罚赏,并把名字写入史书。

    赵祯撕开信件,匆匆看了一遍,就把信件传给身边的太监,要他读给各位大臣。

    “臣有罪,敌于十月初九袭我军营,臣竟不查......时年十月初十子时。”整封信不过两百余字,但是形势之急却已经述尽。

    “众位,可有对策?”待那太监念完,赵祯语气之中有了些许急躁。

    “应派重臣去重整士气,同时对杨业议罪。”站出来的是七品御史欧阳修。

    御史属于文官,却有自己的小系统,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他们也是朝堂上最特殊的一群人,自太祖皇帝说过“言不获罪”之后,这些人的行事就越发肆无忌惮了。

    关键是这些人不怕死,他们要的就是名声,他们就是要惹怒皇帝、惹怒大臣。一般来说,他们的下场越惨,名声就越好。

    还真别说,这世上还真有那么一撮人是要名不要命的。

    赵祯看了一眼欧阳修,心中有一些不快,但并没有多说什么。和这些御史争辩起来,受气的还是自己,他们只会以此为荣。

    况且这欧阳修乃是文坛泰斗级人物,如果今日对他有什么动作,几日之后民间文章就要指责自己这个皇帝了。

    当初刘娥在教赵祯的时候说:这欧阳修只是做文章的料,就嘴巴厉害,顶多做一方父母官,不可出任要职,不过念其也是一心为国,要以仁待至。

    想起刘娥的教导,赵祯下意识的把头转到武官一列,看向最前面那个头发已经半百的巍峨男子。

    刘娥说他乃是当世第一将,就是有一些小家子气,心胸不够大。所以只能说是当世第一将,离当世第一帅还有一点距离的,不过如果有军事上的事情,问他是没错的。

    狄青接触到了赵祯的目光,心中微微一颤,当即出列,双手抱拳道:“禀陛下,那信可否让微臣一观?”

    狄青现任枢密使,武职最高官,也是这满朝武官的领军人物。他出身卑微,本非将种,又非豪家,是从边疆一小兵一路杀上如今的地位。虽说后来也开始读书写字,但他的天地应该战场,而不是这朝堂。

    作为武官的领头羊的他,自然受到御史最多的关注。那些御史们也是很经常“关照”他,他一个打仗出身的泥腿子,怎么可能在嘴巴上赢过这些从小就做文章的士子?

    拿到了信后,狄青匆匆看了几眼之后就回答:“回陛下,此信上字迹清晰,笔笔渗纸,杨将军在写这信的时候应该还很平静。想那杨将军是当世名将,怎么可能如此轻易落败?不出一月,他必会有雷霆一击。至于此信,应该是例行公事所写。”

    赵祯看了身边的太监一眼,意在询问上面的字迹是否如此。

    秉笔太监虽说是太监,但多是千挑万选,如果参加科举的话,拿个进士并不成问题,字写的如何他们还是清楚的。

    只见那太监点了点头,给了赵祯肯定的答案。

    “那他会如何反击?”

    “这就猜不到了,微臣已经十几年没去过边疆,也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如何。不过臣听说杨将军手下有百人,被称为百鬼将,战力非凡,如果要反击,估计和这百鬼将分不开。”

    “哦。”皇帝不可置否的点了点头,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懂,接着他又问道:“那何为百鬼将?”

    “具体的不太清楚,不过这些人战力非凡是真的。”大部分名将都有自己的一套练兵的方法,这些方法或好或坏,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在自己的家族中流传着,不能公布出去。

    狄青也能猜到一些百鬼将的情况,但他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算得罪杨业了。

    见此,那欧阳修怎么肯就这样?只见他站了出来,弯腰奏道:“陛下,那可是边疆啊,按照信的意思是破了赤霞道,如果再攻入幽城,那么关北十六城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望陛下三思啊。”说完,欧阳修还向着身后的几个御史打了一个颜色。

    御史平时都是拧成一股绳的,尤其是在面对武官的时候,他们更是觉得这些武人有辱斯文,一有机会就会“挤兑”他们。

    三人成虎,四五个御史一个个站出来,还说的信誓旦旦,说的好像那桑国马上就要攻入金城一般,怎么让赵祯不心急?

    “陛下。”这时候一个老叟从文官的排头站了出来。

    观其身上之气,扑面而来的尽是文章,虽有一些读书人的酸腐之气,但更多的却是看透文章,世事洞明的清新之气。

    范仲淹,范首相。如果说欧阳修是文坛泰斗的话,那么这范仲淹就是钦国文坛的首峰,钦国学子心中的圣人。或许他的文章没有欧阳修的好,但是他活的无垢,道德无亏,一个当世学子都承认的圣人。

    “太师。”赵祯见范仲淹出列,也站了起来,以示对范仲淹的尊敬。这是刘娥都连连称赞的人,虽然当初范仲淹一直在和刘娥作对。

    这是三朝元老,是赵祯当初的太子太保,现在的首相、太师,虽然当初打他赵祯的板子打的很重。

    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的德行操守就是圣人,虽然现在已经权倾朝野,却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入仕时的纯净。

    对于文官,狄青是看不起的,他觉得文官只会夸夸其谈,打起仗来只会抱头鼠窜。但范仲淹不同,狄青就是在他的手下被提拔起来的,从一个脸上刺字的囚兵到现在的枢密使。

    除了范仲淹,狄青还尊敬的文人就只有谢安了,那个风流的文人,或者那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文人,不过他在半月前就已经走了,据说是又携着美妓去游历山河了。

    “边疆应该暂时无恙,陛下不要太过担心,还望陛下珍重身体。另,为了预防万一,当派遣一干将带三四万士兵飞驰幽城,以防万一。”范仲淹讲的很慢,但是一直一句却能够让人铭记。

    “那当派何人领兵?”赵祯也被范仲淹的平静所影响,安定的坐在龙椅上,平静的问道。

    范仲淹看了一眼旁边的狄青,如果他能够去的话,那么以他的威望实力,北地自然无忧。但其他文官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不会同意继续让这个武官第一人继续立功。

    他只是深深的看了一眼狄青后回到:“边境战事当问枢密使。”

    狄青也明白这些。

    他其实只是想报国,只是想上阵杀敌,为国牧边。可是,他这头猛虎却被框框条条钉在这个朝廷之上,他想要咆哮,可是转过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武将们,眼前又浮现了范仲淹的那一眼。

    范仲淹不想打破这种文武平等的格局,那么只能牺牲他,让他继续站在这里当这个枢密使。

    欧阳修此时也紧盯狄青,如果他敢请战,那么他就会立刻站出来反对。人心隔肚皮,文人也只相信文人。

    狄青嘴上说的好听,但是欧阳修他害怕,害怕放虎归山,如果拿了那三四万人马,他不知道狄青这个当世名将会做出什么事情。

    再想想那狄青家中的异事,家犬生角、坐骑吐珠,哪个不是要犯上作乱的异象?如果皇帝执意要狄青领兵的话,他欧阳修也想好了,就说狄青家犬昨日发光,有异象,不宜领兵。至于“家犬发光”,这肯定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谁叫他是御史?

    狄青站了出来,眼神从全场扫过,最后定格在范仲淹低着头闭着眼的画面中。叹了一口气,狄青拱手向皇帝说道:

    “此次领兵,呼延赞将军、潘美将军都是极好的人选,若他们带兵去,则边疆可稳,杨宗保身为杨业的长子也是一时之选。如果陛下要为子孙选将的话,今日应当让种家的种宜之子种师道、折家折继世之子折克行去,以历练他们。”

    一连推荐五人,呼延赞、潘美乃是百战大将,是老牌功勋的领头人物。杨、种、折则是钦国的三大将家,都是镇守一方的大家族。

    其中,狄青认为杨宗保天赋平平,领兵一万已经勉强,推荐他是看在杨业的面子上。而种师道、折克行,他确实接触过,都是璞玉,都是以后的大将。

    推荐五个人,武官群体基本都涵盖进去了,只除了他狄青。

    御史见狄青没有亲自上阵的意思,也就没有多说什么退了回去。只有范仲淹微不可察的叹了一声。

    “那就让潘将军带着杨宗保、种师道、折克行三人去边疆吧。具体的事宜你与太师商量一下就好了。”赵祯见没人反对,就拍板了。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