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集 传说中的向小强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我是猫字数:3606更新时间:24/11/24 20:42:16
    第155集  传说中的向小强

    8月5日中午,东京,使馆区。

    一辆人力车停在门口,一个穿着西裤马甲、戴着小眼镜、留着小胡子的中年男子下来,赏给车夫几个钱。车夫低头鞠躬致谢,拉着车子一路小跑走了。

    这个男子夹着公文包,信步走到一座使馆门口,给门口站岗的日本宪兵出示了证件,然后低着头走进了大门。院子大门的牌子写着:大清帝国驻大日本帝国大使馆。

    这个人名叫近藤小五郎,是东京尾山株式会社的一位高级职员。东京尾山株式会社是一家做茶叶买卖的公司,常年从大明进口茶叶,然后高价贩运给北清。明清分据中国南北,各自都有对方不出产但需要的东西。但是由于两边处于敌对状态,不可能直接做生意,就需要一个中间商。而日本正好扮演了这个中间商的角色。日本有很多像尾山株式会社这样的公司,专门做明清之间的二道贩子,赚取暴利。

    但是和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尾山株式会社虽然是日本本土注册的公司,名义上的法人也是日本人,公司雇员也都是日本人,但却是一家大明背景的公司。它真正的幕后老板是大明东厂,公司内部的高层几乎清一色的是大明人,不过都是日本国籍罢了。刚刚进去的近藤小五郎,其实也是大明人。

    在向小强在首辅官邸前讲话的24小时之后,大明通过在东京的这个公司,主动上门和北清联络了。现在明清双方的关系,双方都不承认对方,所以任何官方的、公开的接触都是不可能的。

    24小时,这是大明给北清广武皇帝留出的时间。这24小时足够南京的北清间谍把向小强的讲话反应回去、并一层一层的传到广武皇帝哪里了。或者应该更快,北京的粘杆处如果尽职的话,就会在向小强讲话的同时,从收音机里收听到。不管哪种方式,广武皇帝都至少有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考虑。

    近藤小五郎进入北清使馆的一个小时后,东京的另一家北清背景的株式会社的一个“职员”,也夹着个包低着头进了“大明帝国驻大日本帝国大使馆”。很快,他出来了。他并不是为了洽谈,也不是为了“回访”,仅仅是为了确认。

    于是,北清驻日大使馆确定了“近藤小五郎”的身份,的确是大明派来的,才开始放心地和他谈。同时,一串加密电波从空中飞往北京。

    两个小时后,近藤小五郎依旧夹着皮包,低着头从北清使馆里出来了。本次接触完毕。

    ……

    北京,清宫紫禁城,北书房。

    广武皇帝躺在凉爽的明式紫檀圈椅里,享受着今年刚装上的空调,捧着一小盅冰镇酸梅汤,小口啜着,全身都沉浸在惬意的冷气中。

    私人空调,这是这个时代夏天中最奢侈的享受。

    但是他的思绪并没有随着冷气神游九天,而是全都集中在脑后的一台钢丝录音机上。

    身后小架子上的录音机缓缓转动着,两卷钢丝随着转动,正在释放着声音信号。

    那是向小强的声音:

    “……皇帝陛下,这样没意思,真的没意思。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着有什么好处呢?除了发泄一下你南侵不成的郁闷、让我们也痛苦一下,你还能得到什么呢……

    “……皇帝陛下,如果我是你就会想一想,手上有一副这么好的牌,就应该好好打,不要浪费了。如果图一时之快而失去了更好利用的机会,那岂不是太可惜……

    “……真的,皇帝陛下,务实一点吧。如果大家都务实一点的话,这次事情应该能得到双方都很满意的结果……一定还会有千万种会让你更满意的结果的。我想,大清需要的东西肯定还有很多……

    “……只要他开出价来,我们为了亲人平安回来,多高的价都好商量……”

    广武皇帝出神地盯着盅子里的酸梅汤,听着“传说中的”那个向小强的声音。

    ……就是这个小子,年初的时候把朕的15万军队一股脑儿俘虏到南明去的……更早的时候,这小子还有种跑到我大清腹地,血洗我粘杆处和列车,还把朕的堂妹给拐到南洋去了……

    ……不过听声音,这小子不像那么有本事的人啊!一口地道的鲁南腔,完全不像学的,根本就是如假包换的大清人啊!为什么我大清但凡有点本事的人,最后都要跑到南明去呢?

    唉……

    他“咣”地一下,把手上的瓷盅子重重放到桌上。身后的两个军机大臣吓得一哆嗦,相互看一眼,把头低得更低了,不敢抬眼。

    广武皇帝倒没发作,只是毫无表情地站起来,慢慢踱到那台放录音机的紫檀小木架旁。他抬起手,手指在录音机外壳上一下一下地弹着,慢慢的,下手一下比一下狠,脸上也一秒比一秒阴郁。

    录音机里反复播放,不断传出向小强嚣张的声音:

    “……那么,流亡大明的反清志士、写文章结露北清黑暗、批判北清的作家、组织领导北清抵抗组织的东厂专员、甚至我们的内阁大臣、辽阳公主、甚至首辅大臣和陛下本人……只要清虏绑架的人数够多、够分量,又有什么人勒索不到呢?……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谈的事情!”

    广武皇帝听着这一个个刺激他的字眼儿:流亡大明的反清志士……写文章结露北清黑暗、批判北清的作家……还有那个所谓的“辽阳公主”,还有前几天刚刚叛逃过去的溥恒贝勒,那个坦克专家……这些都是从我大清叛逃去南明的……从最底层的农民大老粗,到最高层的和硕格格、朕的堂妹……从低到高,各个阶层、什么人都有……南明就像有魔力一样,让所有人都拼命往那里跑……这样下去总有一天,大清的人都要跑光的!

    他猛然扬起手来,就要一巴掌把录音机拍到地上去。

    但是,他的手掌悬在半空,眼睛死死盯着录音机,盯着上面缓缓转动的钢丝,又犹豫了。

    “……如果我是你,就会想一想,手上有一副这么好的牌,就应该好好打,不要浪费了。如果图一时之快而失去了更好利用的机会,那岂不是太可惜……”

    身后的两个军机大臣拼命低着头、缩着脖子,吓得大气不敢喘,半睁着眼睛,瞟着皇上高高扬起的巴掌。

    但是,广武皇帝的手慢慢落下来。刚才近乎火山爆发的暴怒,两秒钟内便隐藏得无影无踪了。他微笑一下,轻轻拍了拍录音机,笑道:

    “有意思。呵呵,有点意思。”

    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来,淡淡地问道:

    “这么说,东京的南明代表恳请朕恩准谈判?”

    身后的两个军机大臣相互看了看,都长出了一口气,脸上恢复血色,一块儿笑道:

    “皇上圣明,正是。”

    广武皇帝手指又轻轻弹着录音机,笑道:

    “恩准。着人安排吧。”

    ……

    东京,那个北清背景的株式会社“日本职员”,再次不动声色地走进大明使馆。很快,一串加密电波飞到了南京的外交部。

    紫禁城的御书房里,沈荣轩、向小强还有几个大臣正聚在这里等待、商议。朱佑榕则在寝宫里睡午觉。一旦北清传来回音,他们就会立刻让人叫醒朱佑榕,开小型御前会议。

    几个大臣和向小强都在抽着烟,一句话也不说,各自翻看着眼前的各种报纸。外面的人还会不断把刊登相关消息的报纸买下送进宫来。而且宫里还有专人24小时收听各国电台,听取国际舆论对这件事的最新看法。更重要的是大明国内的电台。这几个广播公司都有政论节目,都各自请了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社会名流当嘉宾,讨论、评说明清之间的这件事。大明听众们寄到广播公司的信,他们也会抽取有代表性的念。

    这一切,都是大明决策层需要全天候了解的。

    新闻大臣快步走进来了。御书房里所有眼睛都望着他。

    “诸位,”新闻大臣脸上微微露出喜色,说道,“北京方面同意安排秘密会谈了。”

    御书房里顿时充满了欣喜的气氛。所有人都露出放松的笑容,捧起茶杯来喝了。因为大明决策层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就怕北清压根不跟你谈。只要北清愿意坐下来谈,那就不怕它狮子大开口。反正两个月后就要对北清开刀。现在它吃下多少东西,到时候都得给加倍吐出来。

    “叫醒陛下。”

    内政大臣笑呵呵地说道。

    很快,朱佑榕穿戴整齐,也笑吟吟地走进御书房。她已经听卫子衿说了,已经知道了那边传来好结果了。

    几个人马上开始商量,北清可能提出什么条件,以及大明能够许给北清什么条件。

    财政大臣有些担心:

    “如果伪清提出了我们无法接受的要求怎么办?比如它要求我们今后不得组织南逃,不得继续支持太行山纵队,遣返重要的南逃者,比如辽阳公主之类……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沈荣轩摇摇头,笑道:

    “广武皇帝是比较有头脑的,应该不会提出这种要求。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他要求我们今后不继续组织南逃,不继续支援太行山纵队,那么他除了一纸条约外,有什么手段能够保证我们今后不继续做这些事呢?我们现在定期组织南逃、定期支援太行山纵队,北清拿我们没办法。那么就算今后我们继续搞,它也是一样拿我们没办法。至于条约,全世界都知道这是北清用卑劣手段胁迫我们签下的,我们就算事后撕毁,道义上也不会有多大障碍。

    “其实,就算我们真的遵守条约、今后不再组织南逃、不再给太行山空投,那也没有关系。10月份就要北伐了,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到时候也一样撕毁。何况太行山纵队现在已经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了,唯一需要定期空投的只有弹药了。现在他们弹药很充足,间隔两个月没什么关系的。至于遣返重要的南逃者……我想广武皇帝不会糊涂到提这种要求。这次事件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我们不愿意往北清交人。广武应该很清楚了,对于大明来说,交东西交钱都可以谈,唯独交人不可以谈。这对我们来说是与虎谋皮。他应该知道的。”

    ……

    商议了一下午,黄昏的时候,大明驻日使馆又传来消息,北清方面已经定下了谈判地点。北京方面驳回了大明提出的“双方各出一艘巡洋舰开到公海上,然后在中间的一艘民用游艇上谈判”的方案,不容置疑地说必须在陆上谈判,而且必须在北清的土地上。并且对方指定,南明代表团里一定要有向小强。

    外交大臣念完电报,众人愕然。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