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百二十一章 弓弩阵形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秦汉月字数:1534更新时间:24/11/24 04:35:59
    数日之后,匈奴探子得知,飞报且鞮侯单于。且鞮侯单于听了,勃然大怒,斥道:“这厮深入我匈奴腹地,扎营不走,如此招摇,莫非当真欺我大匈奴无人么?”立即聚点三万骑兵前去迎战。

    李陵所带领的部队皆为步卒,主战武器便是弓弩。自战国到隋唐,古代弓弩手的个人随身携矢量,一直在五十到六十枝这个范畴内。汉代一般为五十枝,实际上就是当时一人一天战斗所需的标准羽箭基数。按每人每天消耗五十枝箭计算,李陵部五千步卒战斗一天至少需要二十五万枝箭。其部自出塞之后,耗时一月才抵达浚稽山。当然,耗时这么长,应该是一边搜寻敌人一边行进,速度不会很快;若按照急行军的速度来计算,最少要十天才能返回汉地。因此,若以战斗十天来计算,则李陵部随身携带的羽箭总数应该有二百五十万枝;若返程时间超过十天,抑或某一天或数天内的战斗过于激烈,则携带的羽箭总数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个辎重的负担非常大,再加上还需要携带粮草,则李陵部必拥有数量庞大的战斗马车。这些战斗马车的作用是什么呢?那就是平时可乘坐,战时可以用来构筑外围防御阵地,以防止匈奴骑兵冲破阵形;因辎重消耗而空余出来的战斗马车则可以用来安置伤员们。能攻能守,可进可退,如此则李陵部的上上下下自然是有恃无恐,不慌不忙了。

    另外,众所周知,弩的射速比较慢,按照复原实物的模拟和一些相关资料的记载,射速比最高可达五比一左右。也就是说最快的弓手射五箭,弩手才射一箭。当然,这是接近极限的情况。一般的情况,若尽量缩小比率,估计也不会小于三比一;这个速度大约是十几秒内,弓手射出三箭,弩手才射出一箭。

    弩手射速慢,可为什么冷兵器时代的敌我双方都很重视呢?是因为弩手有着自己强大的优势,那就是:他们射程强劲,而且准确度高。因此,在战斗阵形中,小、中石数的弩手通常居于射远队列的前排,以跪姿用精准度很高的平射来杀伤敌人。同时要注意的是,弩的石数基础始终比弓大,哪怕是最小石数的弩,也等于最高石数的弓;所以它们的杀伤力是非常强劲的,而且拥有远大于弓的精准度。

    与弓相比,弩的规格要丰富很多。那些中、高石数的强弩,会进行不同角度的抛射,当然也会有用来进行平射的,但数量不会太多,通常用于狙杀个别重要目标,譬如敌军的前线指挥官。

    最大石数的强弩,射程至少达到四百米以上,这个覆盖距离是很恐怖的。而且,一些弩箭头的重量,由于加长了箭铤,重量变得相当高,甚至能高达一百克上下。以加长箭铤来增加箭头重量,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手段,历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也相当多。这种超重弩箭用高石数弩射击,平射杀伤加成不大,因为重量的加大反而会降低其射程,但抛射获得加成就相当大了。

    在平射弩手和抛射弩手之间,是各种石数的弓手部队。他们的射速相当高,能形成密集的羽箭覆盖,一旦分批次射击,就会形成无间隙的连续火力输出。另外,和弩手一样,他们也一样分为平射和抛射部队。

    这种以石数强弱的弓弩而形成的波浪形射击,威力巨大。一是空间上形成了由低到高的全面封锁;二是方式上兼具精准杀伤和自由散射覆盖;三是打击距离变得非常大,敌军从距离四百米处就会被覆盖于密集的羽箭之中。

    除了弓弩石数不同而形成的射速不同外,指挥官还可以运用队列指挥,人为形成不间断的射击波次。所以只要人数足够、指挥得当,基本上高强度、高密度的远程羽箭攻击就不会停止,并无限制地保持下去。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古代的骑兵冲锋,至少在距离敌军四百米处开始,就会不断遭遇到来自空中、正前方、左右两侧的数量庞大的弓弩的射击,而且是不间断的无缝连续射击,一直要承受到冲进对方阵地为止。且越是靠近,遭遇的火力密度就越大,穿透力度也越大。事实上到了五十米左右,几乎任何铠甲都没用了,想活下来靠的只能是运气,还有盾牌。遗憾的是,骑兵的盾牌实在没法加大,而马匹也无法持盾。

    对付这种攻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马匹,加大防御强度和防御面积,变成重装持盾步兵。然而,如此一来,负重就变得很大,要想进行长距离的冲锋不现实,一步步走更现实点。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