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93章 有备无患(上)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柯久字数:2172更新时间:24/11/19 19:38:11
    微风阵阵。

    偌大的乾清宫暖阁一时间鸦雀无声,唯有宣大总兵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悠悠回荡。

    蒙古鞑子虽是蠢蠢欲动,但并无兵马调动的迹象?

    按理来说,这应当是一桩好消息,在在场的臣工却无一人露出笑意,反倒是面色愈发沉重。

    自隆庆和议之后,草原上的蒙古鞑子便基本上与大明结束了近两百年的敌对关系,双方开始从经济上和文化上进行交流。

    此后虽然仍偶尔发生蒙古鞑子扣边的情况,但多以小部落为主,不像之前动辄便是数万兵马。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朝廷与关外修缮的长城愈发完善,蒙古鞑子战斗日益下降以外,还和明廷的"互市"政策有关。

    自秦汉以来,历代中原王朝都曾用过此种方式来"遏制"偏居一隅的游牧民族和割据势力。

    具体内容,无外乎是通过控制"茶叶","盐引","铁器"等中原地区生产,而边陲地区难以拥有之物。

    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来进行,大明自然也不例外。

    自隆庆和议之后,朝廷便先后在大同,张家口,沈阳等地开设"马市",用以和草原上的蒙古鞑子进行交易,换取其族中的战马。

    也正是凭借着这种方式,在女真建奴崛起之前,草原上的蒙古部落,除却蒙古大汗亲自统率的"察哈尔部"之外,绝大多数部落都与大明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关系。

    但随着建州女真的崛起及辽沈的先后失守,朝廷与蒙古人的联系被逐渐切断,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也迫于女真人的压力,主动率兵西迁,并夺下了朝廷原本赐予"顺义王",专门于草原上修建的归化城。

    此地位于漠南草原之上,距离大同及宣府均不到三百里,以蒙古骑兵的脚力,用不了两日的功夫,便足以兵临城下。

    而杨肇基作为宣大总兵,其口中的"蒙古鞑子暂无调兵迹象"自是特指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

    至于其余的蒙古部落,因为其领地多与建州女真接壤,朝廷早已基本失去了与他们的通讯。

    "林丹巴图尔..."

    半晌,大明天子略微有些沙哑的声音于暖阁中悠悠响起,其脸上也是泛起了一抹深邃之色,微微眯着眼睛,于跟前的桌案上寻找着大同和宣府所在的位置。

    依着他浅薄的历史知识,他依稀记得皇太极正是在统一了漠南蒙古之后,在众多蒙古首领的推举下,正式建国称帝。

    而野心勃勃的蒙古人,也在建州女真入主中原,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个不小的麻烦呐.."

    又是一声低喃过后,朱由检的脸色愈发难看。

    虽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林丹巴图尔最终是落了一个兵败青海草原,其妻妾也是充入皇太极后宫的下场,但这并不意味林丹巴图尔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

    终其一生,都在明廷与建州女真之间夹缝生存,并且一度统一了右翼蒙古,成为建州女真的心腹大患。

    "宣大兵力整饬的如何了?"

    少许,朱由检面色恢复如常,并且话锋一转,关心起宣大的近况。

    作为京师之门户,宣府镇及大同镇在兵册上的兵力仅次于重兵云集的辽东镇,足足有十余万的人马。

    但也正是因为"互市"的缘故,这两座本是毗邻蒙古草原的军镇却是渐渐"安逸"下来,其辖制的官兵无论是人数亦或者战斗力都急剧下降,甚至军中将校在背地里都做起了"走私"的生意。

    昔日张家口堡的"八大晋商"便是抓住了这个漏洞,方才一步步坐大,甚至于能够堂而皇之的将朝廷严令贩卖的"禁物"兜售到建州女真的手中。

    "回陛下,"闻声,宣大总兵杨肇基的脸色愈发严肃,在身旁诸多官员的注视下,拱手禀报:"卑职常驻大同,兵力五万有余.."

    "宣府次之,新招募了三万余人马,但有卑职的五千标营坐镇。"

    此话一出,乾清宫暖阁中顿时一阵哗然,有人恐,有人惊...

    恐的是,按照万历四十三年的兵部军册,大同及宣府两镇应有军马十六万,这前后不过十余年的功夫,便只剩下了一半?

    而且杨肇基还点名,宣府的三万士卒,还是近段时间刚刚招募的?

    如此情况,倘若蒙古鞑子兴兵来犯,该如何抵挡?

    惊的是,这杨肇基竟然如此"直言不讳"?这宣大两镇本就没有督抚节制,杨肇基这位宣大总兵虽然并不能干涉各地政务,但也拥有莫大的影响力。

    以其身份,本就容易引来天子"忌惮",眼下更是公然宣称其麾下标营的五千人马,尽数驻扎在宣府。

    如此一来,岂不是意味着面前这杨肇基若有"反心",可以轻而易举的号令这两地的军马?

    须知,这大同镇和宣府镇可是京师最后一道门户,地位比之"蓟镇"也丝毫不差。

    电光火石之间,一些朝臣的脸上便是出现了一抹异色,次辅刘鸿训更是喉咙上下耸动,好似想要说些什么,就连素来"知兵"的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脸色也是有些莫名。

    这个杨肇基,手中的权柄确实有些太大了。

    "唔,爱卿辛苦了.."

    突然,大明天子那清冷的声音便于暖阁中炸响,引得在场的朝臣莫不瞠目结舌,如鲠在喉。

    没有理会身前官员们脸上的异样,身材有些消瘦的天子在杨肇基有些错愕的眼神中,缓缓起身,朝其点头示意。

    旁人或许对手握大权的杨肇基心有忌惮,但站在上帝视角的朱由检却是知晓眼前的这位武将乃是大明的"定海神针",真真切切的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明。

    只不过因为其常年征战,身上留有暗伤,兼之过于操劳,最终于崇祯四年病故,导致其在历史上的名声远不如"明末三杰"那般广为人知。

    尤其是杨肇基就任宣大总兵不过一年的功夫,便令得形同虚设的宣大两镇重新焕发了生机,足以可见其能力。

    "陛下.."

    望着朱由检那双真挚的眼睛,纵然是见惯了生死的杨肇基也不免有些动容,猛地一个头磕倒在地,声音更是颤抖的厉害。

    "臣为陛下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