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亲卫还是千总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真版王启年字数:3258更新时间:24/10/30 22:41:48
上文说到,吴三桂继续开口献计,打算联络东江一起对付建奴。
一听到吴三桂提及东江,祖大寿、吴襄脸色一起黑了下来,同时喝道:“住嘴。”
在这个极其讲究孝道的社会里,父命大若天,听到吴襄开口,吴三桂也只得住了嘴。
如今吴三桂已经成年,吴襄带其来拜见祖大寿,无非是为了为其谋一个出身。自己职位虽高,都指挥使,名义上管理辽东的所有卫所。可惜到了此时,卫所已经名存实亡,特别是辽东这种用兵之地,大多都是募兵。最后的结果便是自己职位虽然还算高,可惜基本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倘若把儿子放在自己麾下,无非是混吃等死而已。如今舅兄官居辽东总兵官,自然送去舅兄麾下更为合算。战场上刀枪无眼,有舅兄的照看,想来安全的很。何况以自己儿子的本事,稍微立点功劳,很快职位在自己之上也有可能。
见到祖大寿的脸也黑了下来,吴襄赶紧强装欢笑,对着祖大寿开口道:“三桂虽然鲁钝,倒还有几分匹夫之勇。不知舅兄麾下可有空缺,还请舅兄代为调教。”
吴三桂刚开始献计之时,祖大寿颇有几分惊艳的感觉,心里有几分羡慕吴襄生了个好儿子。听到后面,却对吴三桂的评价连着下调了好几个档次,人才还是人才,可惜却注定了是个悲剧人物。
一开始还以为这外甥是救时之才,到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此人只可谋一城,不能谋一国,有才能,却很难成事。如今整个辽东都在袁督师麾下,而袁督师却和东江是死敌,一直恨不得弄死毛文龙。这在辽东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吴三桂不可能不知道。
在如此的情形下,这吴三桂却大言惭惭的说要联手东江,岂不是要和袁督师对着干?可见其没有大局观,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不讲政治。除此之外,也能看出其为人胆大包天,没有敬畏之心。
一个有才能的人却没有敬畏之心,必然是爬的很快,跌的很快。越有才能,最后的下场也越悲剧。(这祖大寿看人还真是很准,吴三桂后来一人独抗建奴,积功升为辽东总兵,平西伯。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但凡对皇帝还有点敬畏之心的,肯定急着跑去救驾,吴三桂却躲在山海关看好戏,一点救驾的心思都没有,可见其胆子之大。等到李自成称帝,据说抢了吴三桂的陈圆圆,于是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后金。投降后金后,吴三桂辅佐后金荡平了天下,碰到康熙准备削藩,这货胆子确实大,直接扯旗造反。最后虽然勉强落了个善终,可惜家族却被诛灭殆尽。)
吴三桂的勇武,祖大寿自然知道。吴三桂的谋略,祖大寿刚才也见识过了,相当不错。可惜在吴三桂身上,这勇武和谋略却不是好事,坏就坏在这吴三桂没有敬畏之心。
倘若是太平盛世,没有战事,吴三桂的勇武和谋略也没有用武之地,胆子再大也没关系。有了自己和吴襄照看着,好歹能慢慢上升,平平安安的过完这辈子。
如今辽东战乱未已,正是容易出头的时机,倘若给了他出头机会,说不得就是害了他。
而一个人没有大局观,更是要命的事情。如果就这外甥的才能能说,算得上一匹千里马。可惜没有大局观,看不了长远,如此算起来便只能是一匹瞎了眼的千里马。试想一下,一匹全力跑起来的千里马,一旦撞墙之后,会是何等的下场。
一开始见识吴三桂才能的时候,祖大寿还打算直接安排个总兵给他干。等到接下来见识过他的胆量后,祖大寿不得不好好考虑一下了。到底是要扶持他,还是打压他?世事就是如此奇怪,有时候扶持一个人,反而是害了他,打压一个人,反而是帮他。
如果要想打压他,无非是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放入下面去做底层的武官,例如把总之类的。好处是出头机会少,立点功劳大都会被上头贪污掉。坏处是风险大,那是要抡着刀子上战场的,说不得就有个三长两短,到时候如何给自己的妹妹和吴襄交代。另外一种就是安排为自己亲兵,时时刻刻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让自己盯着。倘若改了性子,自然可以放出去领兵。倘若还是这种性子,让他做一辈子亲兵也是一条出路。
可惜这番心思无法和吴襄明说,更不能当着吴襄的面说出自己的看法,祖大寿只得对着吴襄开口道:“长伯才干和谋略还是有的,可惜人情世故方面还稍有欠通。不若先跟在为兄身边,熟悉下军中事务,等以后再放出去领兵,两环你看如何?”
这个答案吴襄明显不满意,自己儿子在辽东军中 功夫都排的上号的,而且为人也机智多谋,原本带着吴三桂过来,想着怎么这也能安排个千总,没想到却是亲兵。
按照此时的规矩,近亲晚辈来投,都有用处。倘若是有才能的,派的上用场的,自然直接提拔,用谁不是用,自然优先用自己人。倘若是才能一般的,也有办法,就是安排为自己的亲兵。身为亲兵,才干倒是其次,只要有忠心这一点就够了。说穿了,大多数亲兵都是战场上用来挡刀的。特别是这种近亲晚辈,家族的荣辱都寄托在主帅身上,主帅在一日,家族自然能呼风唤雨,自己也能更着风光。主帅一旦死在战场上,家族马上就会衰落,自己也会变成丧家之犬。所以碰到危险的时候,这些人会想都不想的扑上来挡刀。
话又说回来,一般亲兵分两种,一种是主帅的心腹,用来挡刀的。另外一种却是即将提拔的人物,在主帅身边混一年半载亲兵,培养其忠心后,再放出去领兵。不过吴三桂身为祖大寿的外甥,忠心自然是不用再培养了,因此在吴襄看起来,祖大寿用吴三桂为亲兵,怎么看都是用来挡刀的意思。
眼见着祖大寿将吴三桂用为亲兵,似乎有看不起吴三桂的意思在里面。可惜话已出口,吴襄无法收回,总不能说:“当亲兵啊?那算了,还是跟着我自己混好了!” 这话要是真出口,那就是赤裸裸的打祖大寿的脸了。
既然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吴襄也没有办法,只能尽力往好的方面去想,找理由自我安慰下:“身为祖大寿的亲兵,自然不用轻易上战场,安全的很。其它人打赢了仗,还会分一部分功劳过来,又能升职。其次,身为祖大寿的亲兵,自然会经常和辽东军中大将打交道,一来二去便可以混个脸熟,将来领兵一方的时候,也能和同僚交好,不容易引起其它人的杯葛。最后,身为祖大寿的亲兵,自然能常常跟在祖大寿身边,好学习领兵之道。”
祖大寿三言两语定下了吴三桂的职务,吴襄无奈之下也只能同意,眼见着一切就要成定局,这吴三桂空有一身本领,却要老死军中。
也是天命使然,就在二人要拍板的时候,吴三桂的大胆症又发作了,只见他朝二位长辈行了一礼,却开口道:“禀父亲,舅父。昔日曹操曾云,大丈夫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不是孩儿傲气,这亲兵不当也罢。”
本来依照吴襄的猜测,凭自己儿子的才干,再加上自己同祖大寿的关系,怎么着也会有个千总的位子。可惜这大好的前途却被他自己一番胡言乱语给败坏了。舅兄虽然给儿子安排了一个亲兵的职位,有点对不起自己儿子的才干,不过好歹也算给了自己儿子机会。以自己儿子的才能,只要呆在舅兄身边,迟早也会有出头的一天,没想到这孽子又开始胡言乱语。
吴襄不由得勃然大怒,开口呵斥道:“曹孟德一代人杰,岂是你能比的?”
吴三桂却不卑不亢,昂着头回答道:“父亲大人又不是孩儿,焉知孩儿将来的功名比不上曹孟德?”
吴襄听了此话,却是又好气又好笑,对着祖大寿似乎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只是伸出一根指头指着吴三桂气的浑身发抖。
眼见着吴襄父子在置气,祖大寿自然得出来圆场,一边对着吴襄开口说道:“两环休恼,长伯有志气这是好事。”然后又转头对着吴三桂问道:“长伯既然不想做亲兵,那想要什么职位?不妨说出来听听。”
吴三桂眼见这吴襄给气坏了,赶紧对着吴襄跪下请罪。见到祖大寿开口发问,便回答道:“回舅父,孩儿不忍白费了这十来年的苦练,只是想着上阵和建奴分个胜负。”
吴襄闻听此言,便开口骂道:“混账!一天到晚就知道分个胜负,建奴其实轻易相与的。你舅父,你父亲从军三十余年,碰到建奴尚且要避其锋芒,这建奴岂是你一个黄口小儿能轻易对付得了的?”
吴三桂此时正是少年心性,满脑子的建功立业。闻听吴襄如此说,却也不急,朝着吴襄磕了三个响头,便开口说道:“既然辽东不能杀敌,孩儿这就投东江去。一日不能功成名就,一日不回辽东。父亲大人请多保重!”说完便起身准备出去。
还敢提东江!祖大寿一听此言,顿时黑下了脸来,狠狠的一掌拍在身前案几上,喝到:“站住!”
祖大寿身居高位,说话还是有几分威信的。见到舅父发火,吴三桂不由得依言站住。
祖大寿黑着脸开口道:“你倘若想杀敌,却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你日后不要后悔。”
吴三桂便开口道:“孩儿纵死也不后悔!”
到底是自己的外甥,祖大寿虽然生气,却也没有亏待,缓缓的开口说道:“乙字营还缺一个千总,你去吧!日后不要后悔!”
吴三桂大喜过望,赶紧实心实意的磕头谢过。
旁边吴襄如同云里雾里,这舅兄怎么个意思?怎么看起来当亲卫是为了自己儿子好?当千总反而会害了他?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