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激战东京〔1〕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锋利的柴刀字数:1892更新时间:24/10/30 20:56:52
枪炮声昼夜未停,整个城市上空已满是浓烟,即便是白天,能见度也已经弱了很多,但就是这样,市区里的日军仍然在殊死顽抗。原本执意要坐镇东京指挥抵抗的东条英机已经被他手下的护卫强行护送北上,此时接替东条英机指挥东京作战的是日军近卫第二师团师团长武藤章。
武藤章曾经在关东军中任职,还曾经指导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以此确定并推动侵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具体计划。不过武藤章性格乖戾,是个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在参谋本部的口碑素来不好。还曾经因为在是否全面展开对华战争的问题上跟号称日本第一兵学家的石原莞尔闹的不可开交,所以,这次才会被东条英机选为接班人。
武藤章奉命留在东京指挥作战,可他却并没有表现出不满,相反,武藤章反而感激东条英机交托的重任。接替东条英机指挥东京作战的武藤章开始收缩兵力,并在市区内大肆修筑工事和堡垒,按照他的想法,即使最后失去东京,他也要令来犯的中**队伤亡惨重。
武藤章已经做好了拼死一战的准备,而在东京机场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进攻计划集结于此的远征军兵力也已经超过5万人。“老板,这是东京城内军统情报人员刚刚传出来的一封情报,主要是东京城内日军装备以及重火力部署情况….”走进人头攒动的临时指挥部,临时充当情报参谋的赫夫曼把一份情报交给卓飞。
快速浏览完手中的情报以后,卓飞的面孔也瞬间被自信的笑容笼罩。而后,卓飞忍不住感慨道,“真是没有想到,没有想到几年前还是号称亚洲战力第一的日军,只几年不到,已经没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作为日军首都的东京城,居然已经穷困到连一件像样的武器都拿不出来,看来,为了美洲战场,日本人这是已经耗尽了自己本土所有的战略储备,就连整个国家的国运都给赌了上去。不过,这样正好便宜了咱们,让咱们有了一个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
此刻的东京城内日军总兵力从表面上看,虽然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二十万余人,但是,在这一百二十万兵力中,却充满了很大的水分。城内日军中真正拥有战斗力的,除了武藤章直接领导的第二近卫师团以外,就剩下从本州岛中部回撤进东京的大量地方守备部队和日军散兵。除了这些拥有正规装备的日军部队以外,为了应对城内兵力紧缺的现状,一心要跟远征军拼个你死我活的武藤章直接通过抓壮丁等各种手段,第一时间在城内平民中间征集了接近百万规模的新兵部队。
至于这些新兵部队的装备,因为城内装备储备早已经耗尽的缘故,足可以用老古董来形容….有猎枪,还有一战使用的老式步枪….当然,更多的是仅仅装备武士刀等冷兵器的部队。通过军统潜伏在东京城内的情报人员连续传出的情报,卓飞已经对城内日军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接下来的战事充满自信。
沉思片刻之后,卓飞随即就将目光放在了作战沙盘上,并开口问道:“赫夫曼,已经一天一夜过去了,远征军后续部队在东京湾已经登陆多少了?机场有多少可战之兵?我说的是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兵力?”
赫夫曼并没有马上回答卓飞的询问,而是先找到一个文件夹打开,之后才根据文件上的数据向和作风一一回答道。“远征军序列中的新军部队已经全部登陆,并且在江户川完成集结,荡寇军的前锋部队也已经赶到立川,后续登陆的远征军部队已经有超过半数在东京湾登陆,机场这里集结的兵力已经超过5万,而且这5万人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目前,横须军港的运输船队正不断向码头卸载各个部队所使用的后勤物资和重装备。当然,这些辎重和重装备,也在后勤部队的运输下,正源源不断的向机场转移。警卫一师他们现在的位置在大田,配合他们作战的是马元山指挥的3万仆从军。三个飞行大队已经全部转场完毕,除英军飞行队一直在三重县处于待命状态之外,我们的飞行员随时准备升空作战。”
“另外,抢夺东京机场的那个远征军先遣团,在距离东京不到二十公里位置遭到日军一个步兵联队的猛烈阻击,目前已经停滞不前。据随同先遣团一起行动的霍格报告,这支日军阻击部队很可能就是日本人的本土主力师团,不但装备精良,还专门装备有不少专门用来对付坦克和装甲车的速射炮。”
卓飞点头道,“目前我们手中可以随时投入作战的兵力里已经超过30万,无论是兵力数量还是武器装备上,我们都已经都占据着绝对性的优势。日军此刻不但在市区内修筑大量工事和堡垒,而且还大肆征召平民充当新兵,其目的就是想要据守东京跟我们死战到底。我们实施此次计划的目的可不是单单只为了一个东京城,所以,围绕东京的这场战斗,我们是不是要转换一下思路…”
“老板,你的意思是围攻东京城,先把东京包围起来,然后调集后续兵力先去对付其他地方的日军,最后再对付东京城里妄想要跟咱们血战到底的日军?”思维敏锐的赫夫曼马上就明白卓飞的意图,随即直接开口反问道。
“不错,我是要先?你现在所看的《抗战之最强战兵》 第七十三章 激战东京〔1〕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冰+雷+中+文) 进去后再搜:抗战之最强战兵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