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实力碾压(1)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锋利的柴刀字数:1883更新时间:24/10/30 20:56:52
越来越多的55师团士兵出来投降,使得阵地里的独立一师官兵们齐声欢呼,丧失了几乎全部老兵的55师团早就没了斗志,随着投降的日军士兵越来越多,举起白旗的人群中终于出现了一些55师团低阶军官的身影。作为55师团的指挥官,竹内宽选择了剖腹自尽,他倒是也想投降,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如果自己投降,自己在本土的家人就会受到牵连,所以他只能选择刨腹向天皇谢罪。
从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侵略中国开始到现在,奋起抵抗的中国军队虽说也抓获到日军战俘,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一次性就抓获到超过2000名日军战俘,甚至这些日军战俘中还有一些是军官。走投无路加之弹尽粮绝的55师团官兵们误以为围击他们的是英军,所以他们选择了向独立军投降,当然,他们是烧毁了电台密码本和军旗的,不过独立一师的一个侦察连还是从日军手中缴获来一面联队旗。
围击55师团的战事就此结束,一直被独立二师阻挡无法北上的日军13师团也没能逃过被围击的下场,后续出现的独立三师直接从侧翼攻击了13师团,协同作战的独立二师和三师像是两柄螯钳,把13师团的返现撕扯的七零八落。面对独立军装备的火箭炮车和强悍无比的改装战车,13师团最终也选择了主动后撤,以求拉开自己和敌军之间的距离。
火箭炮、白磷弹、装甲突击、强度不算很大但能够压垮日军心理优势的空中火力支援,协同作战的独立二师和三师使出浑身解数,仗着自己的机械化能力和火力优势迫使13师团一撤再撤,直至13师团的士兵们耗尽体力为止。得知日军13师团亦被逼退,卓飞心中并没有太多兴奋,因为他知道,逼退13师团的独立二师和三师无非是仗着人数和武器的优势。如果不是因为13师团不适应独立军的这种战术打法,或许落败的也可能会是独立二师或者三师,毕竟13师团里老兵的数量比55师团还多。
高川进男,中尉军衔,老兵,因表现优异,被从关东军调入13师团已服役四年。被调来13师团之间,高川进男是个关东军的一名狙击手,在与东北抗联和土匪的作战中,高川进男有过一场战斗射杀七十六人的超优秀表现,被同伴们戏称做死神。因为优异的表现,高川进男在被南线部队看中,经过复杂的程序,才把他从关东军调来南线兵团。
在调动之初,高川进男就申请能带着他的狙击步枪到南线部队,所以跟随高川进男一起从关东军南下的还有跟随他多年的那支97式狙击步枪。作为一名从关东军专门抽调来的狙击手,高川进男在13师团里享受到了高规格的待遇,不但军衔从先前的少尉提升至中尉,而且他还被授命在所在的联队里组建一支狙击手小队,并游离在联队指挥体系之外。
游离在联队指挥体系之外,这也就是说,高川进男组建的狙击手小队,在某种意思上说可以独自外出作战,而只需向联队指挥部报备一声即可。这种独立指挥狙击手小队的待遇是高川进男在关东军时所没有的,高川进男知道,如果他带来的狙击手小队作战得当表现出众,自己心中的那个将军梦便不再遥不可及。
当然,这一切也都只是高川进男的遐想而已,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同他遐想的那样顺利,初到13师团,经过高川进男的一番努力,好不容易才组建出一支初具雏形的12人狙击手小队,奉命北上的13师团便遭到敌军的迎头痛击。高川进男有心带着自己新组建的狙击手小队外出作战,可是在这种双方部队相距数千米便只是使用大炮对轰的战斗中,狙击手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还没等高川进男带着他手下的狙击新丁们熟悉周边的地形和山林,他所在的13师团便遭遇到敌军的强火力突袭,那种一打一大片的炮火更是令13师团的士兵们吓破了胆子,接到撤退的命令后,所有人都只顾向后撤离。抱着和敌军一较长短的心思,高川进男带着自己的狙击手小队慢慢的落到了最后面,趴惯了东北深山老林的高川进男从不知道什么是畏惧,他打算给身后追击不止的敌军一个教训。
狙击手一般都是以小组行动,但是高川进男却喜欢独来独往,所以,他没有副射手,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身为狙击小队队长的特权。没有副射手,什么事都得要亲自来了,高川进男此刻正单膝跪在地上,用望远镜搜索正前方的目标区域。今天的天气很好,晴朗、无风,是个进行狙击战的好天气。已经很久没有参与过实战的高川进男,希望今天能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战斗,最好能让他的射杀记录变成一个新数字。
终于,高川进男的望远镜中发现了敌人的身影,几十个敌军构成的散兵线,正磨磨蹭蹭的向着他这边来了。透过手中的望远镜,高川进男觉得眼前的这些敌人和以前遇到的没有什么两样,虽然战术动作运用的更加频繁一些,不过也就是陆军的老一套。匍匐前进,爬起来之后猫着腰快速突进。然后继续爬到地上匍匐前进。如果要说不同,也许就是敌军士兵的武器和装备,毕竟他们身上穿着的军装是高川进男没有见过的。
远远出现的那些敌军士兵看 你现在所看的《抗战之最强战兵》 第五十九章 实力碾压(1)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冰+雷+中+文) 进去后再搜:抗战之最强战兵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