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经济思考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钻石斧头字数:2753更新时间:24/10/29 21:41:08
希特勒所提出的外交关系看似和经济复兴毫无关系,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德国而言,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德国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弱,商品和科技在世界市场竞争力强大,可以说就算是平庸的官员来管理德国的经济,德国的经济也不会太差。
而造成德国经济崩溃的原因,说到底还是鲁尔被占,还有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所要求的百分之十的税费,可以说,不夺回鲁尔、不废除这百分之十的税费,德国的经济难以腾飞。
兴登堡问希特勒的是在不考虑夺回鲁尔的方式下,也不考虑废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百分之十的税费下,来振兴德国经济,希特勒的回答的确答非所问,可是,他说的也是重点,只有让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恢复,才能有机会收回鲁尔以及解除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同时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于经济而言,也有良好的帮助。
是否能在收回鲁尔工业区和解除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下,振兴德国经济呢?
希特勒的回答是不能!
鲁尔工业区太重要了,德国的重工业大多数都在鲁尔,最重要的煤矿和铁矿也在鲁尔,德国立国才五十多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转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工业大国,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的是鲁尔工业区,没有了鲁尔工业区,德国只能成为地区性的大国,而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为什么鲁尔工业区这么重要?
因为产煤产钢铁。
因为大部分重工业都在那里,德国的重工业世界一流,是德国的经济支柱。
那我们是否可以使鲁尔工业区不那么重要呢?煤矿铁矿不能转移,那我们可以把鲁尔工业区的所有工业转移到其他地方呢?
这个也是否定的,这个时代没有高速公路,连大卡车都还没发展起来,所依靠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铁路和水运,鲁尔工业区为什么工业发达,就是因为既有四通八达、通向法、比、荷、瑞士的铁路极为便利,工业区里又有多条运河,直达所有欧洲的重要城市,近至北海,远至黑海、地中海,都可以通过河运到达,工业区内的杜伊斯堡市拥有德国最大的河港,是全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你要是把鲁尔工业区里的重工业转移到其他地方去,那鲁尔工业区产的煤和铁就要先通过铁路运输,运到工厂,然后工厂生产了产品,再把产品运输销售,这样一来多麻烦,多了运输这一道环节,成本大大升高。
就在鲁尔生产,多简单啊,直接就利用鲁尔产的煤和铁生产产品,然后利用稠密的交通网运输至国外,鲁尔的工业,是不能离开鲁尔的。
你见,或者不见,鲁尔就在那里,不移不跑。
送走兴登堡后,希特勒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还是那个问题――在不考虑鲁尔工业区和废除凡尔赛条约的前提下,如何振兴德国的经济?
是的,我们已经说了不可能,没有鲁尔的德国将不是德国,没有鲁尔,德国的经济就不会振兴,不过,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希特勒将要出任商贸部部长,振兴德国经济,是他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他出任商贸部长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先想了想后世的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对于这个发展模式德国是可以借鉴的,希特勒在笔记本中记下,现在德国的失业率高,汇率低、工资不高,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可以通过政策吸引资本家们在沿海投资的,德国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地理位置也不错,欧洲的中心,适合做密集加工型产业。
虽然这个时候西方还没有提出去工业化这个概念,大部分工业还是要限制在本国领土上,不过有例外,对于英国而言,英国城市太拥挤,这个时候的伦敦就被称为“雾都”,城市上空时常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黑云,这不是天气和地理原因,而是因为英国作为世界工厂,伦敦又是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厂众多,废气自然也就多,自然引起了民众的抗议,很多工厂都在逃离英国。
德国,作为一个港口众多的国家,是有机会吸引这些企业来投资建厂的。
思考了后世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后,希特勒又思考了后世新中国时期的三线建设事件,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当时新中国强敌环伺,战争随时打起来。战争如果打起来,中国的东南沿海和整个北方说不定会遭到沦陷,毛`主席这个时候就做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把很多工厂和建设项目转移到西南山区,以战养战,消耗敌人,保存国力。虽然三线工程造成了很多的损失和恶果,但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说,毛`主席的决策完全是对的,英明的。
德国的鲁尔,和中国的沿海北方何其相似,都是国家前线,一旦战争打起来都是容易沦陷的地方。
先知先觉,希特勒知道,未来的德国完全有可能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鲁尔,也必将是敌人优先轰炸的目标,记忆中似乎就有一个惩戒行动,盟国把鲁尔的水坝给炸了,死伤众多,淹没大片土地,鲁尔工业区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生产停顿。
是的!
希特勒嗖的一声站起来,像是被电了般,用颤抖的声音自言自语道:“鲁尔实在是太重要了,一旦战争爆发,鲁尔工业区被轰炸,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不转移,以后战争打起来也必将要转移。”
希特勒有了一些想法,那就是模仿三线政策,转移一些可以转移的工厂,把这些工厂转移到南德的山区中。
战时是必将转移,这个时候是选择性转移,鲁尔工业区被侵占,生产的产品要缴纳大量的税费,可德国的工厂企业主有权把工厂设备转移出来,在其他地方建厂,法兰克福、慕尼黑、斯图加特、柏林,这些都是可以建厂的优良基地,虽然没有像鲁尔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企业在这些工业区也不至于生存不了。
只是说,离开了鲁尔,就离开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一些不那么依靠钢铁和煤炭的企业,必须转移,必须依靠钢铁和煤矿的企业,就将就在鲁尔生产。
“修建高速公路,改装货运大货车!”希特勒想到,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32年在德国修建的,现在世界上还没有高速公路,并不是没有提出过,而是修建高速公路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的资金奇多,现金世界的发展,也不需要高速公路,有铁路就够了。
其实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三者在运输方面比较起来,特别是运输矿石,高速公路的运量太小,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太多,所以运输最好是不要通过高速公路的。
那高速公路就没市场了么?
不是的,高速公路的竞争力是在中程上,不近不远的路途,高速公路运输是比火车有优势的,高速公路机动灵活,铁路中短途效率低,比较起来高速公路好一些。德国地方不大,运河也多,正好可以发展高速铁路网,使工厂连接各个火车站和港口,促进运输。
…………
ps:这章还有好多内容要写,来不及写了,今天忙明天写。感谢书友“南冥北幻”提到的三线工程,斧头都快忘记这个这个事件了,没联想起来,不过斧头还是认为不适用于德国,只有借鉴意义,至于如何振兴德国经济的具体内容,后面还有。当然,如果是斧头有一个平白无故就能使国家总经济增长百分之五的计划,我就不在这里写小说,直接写信给中`南海`党中`央了,不过要怎么写,斧头心中是知道的。再说一句,现在蛮重视这部小说的成绩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更新慢的问题也没办法,我想专职写小说,但感觉这本小说挣不了钱,不足以养家糊口,望诸位鼎力相助,让我有点信心。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