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隋文帝的盖棺定论】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笑谈大唐字数:4174更新时间:24/10/29 02:51:57
接下来的这段文字可能比较乏味,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看,可又不能不写。就好像参加追悼会的时候,上面的人念悼词念得声泪俱下,下面的人大都一片漠然,甚至有的人早已不耐烦了。可是开追悼会没有悼词也不像话,只能委屈一下大家了,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不看,我今天会多更新一章,尽可能解除大家的枯燥乏味。
隋文帝死了——他的谥号是文皇帝,直到这时候,我们才能够称呼他为隋文帝。
关于隋文帝杨坚的死因,在他死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他是正常死亡,也有人认为他是非正常死亡,就是说被他儿子杨广所害。
认为杨坚是正常死亡的一方,我姑且称他们为正方,而另一方我们就称之为反方。
正方辩手认为:杨坚正常死亡的记载源于唐朝所修的官方史书《隋书》,上面明明白白地记载了隋帝杨坚是因病重崩于大宝殿。这是距离杨坚死亡时间最近的史书记载,而且是后朝官方记载,是非常可信的。
反方辩手则认为:杨坚非正常死亡的记载源于宋朝《资治通鉴》等书,虽然距离杨坚死亡时间较远,可我们不能只看历史的表面,而应该通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去看事件的本质。《资治通鉴》的记载绝不是空穴来风。
正方辩手认为:《隋书》是由唐朝名臣魏征主持编修的史书,参与修书的还有于志宁、颜师古、许敬宗等人,都是一代名家巨匠。特别是魏征,那是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闻名后世的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所以他主持修编的史书一定的公正客观,可信度极高的史书。
反方辩手认为:唐朝早期的历史被认为篡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唐史可以篡改,那么隋史当然也可以改。《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大文豪司马光主编的著作,可信度也是非常高的。而且司马光距离隋唐较远,更加能够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而不必有所顾忌而回避史实。
正方辩手反驳:如果隋文帝杨坚是被他的儿子杨广所谋害,为什么唐朝起兵时不对这个事实加以利用,大肆渲染,反而要刻意回避这个事实,在《隋书》之中为杨广掩饰?而且既然杨广弑父是真的,他一定会消毁所有证据,不让世人和后世人看到,那么三百多年后的司马光老先生又是从哪里得到的证据呢?
反方辩手反驳:所谓无风不起浪,既然后世有许多人这样说,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司马光老先生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历史学家,他和杨广非亲非故,无冤无仇,他犯不上去无缘无故地去污蔑一个已经死去了好几百年的人。他一定是对当时的事情有足够的证据才敢于这么记载的,如果他是一个没原则、没底线、信口胡说的人,那么他的那个团体也都是不可信的,那么他的著作还有什么可信?可是一千多年来他的著作怎么能够为后人所景仰、所认可?至于他采用的证据是什么,因为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可是我们无从考证司马光的史料来源并不能代表着司马光他们当时无从考证隋文帝杨坚的死因。
…………
对于以上问题,我也抱着极其认真的态度仔细地考虑过,我们很难说他们谁是错的,毕竟我们距离他们那个时候太远了,所能依据是史料还都是他们所论述的,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以下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结论,不代表任何团体和组织。
其实正方选手认为《隋书》上说隋文帝是正常死亡一说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隋书》的《帝纪二高祖》上虽然说隋帝是正常死亡,可是在《隋书》的《后妃传》中关于的宣华夫人的记载中也曾记述了隋太子杨广调戏宣华夫人以及杨坚为此大怒的事情,接着是张衡出马,赶出了侍奉隋文帝的全部人员,不久就传出了隋文帝驾崩的消息。《隋书》上虽然没有明说隋文帝就是被张衡谋杀,可是这几乎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刚刚还是大呼小叫,可以召见大臣,处理许多事物(要召回原太子杨勇)的一个人,早不死,玩不死,偏偏就在被人隔离之后的一小会儿就死去了。这种情况下你要说隋文帝不是被人所谋害才是非常不正常的。而且请看太子杨广的表现:当晚,容华夫人和宣华夫人就被太子杨广蒸之。并且在他登上帝位之后还公然把两个夫人纳入到自己的后宫里成为了自己的妃子,杨广之心,可谓路人皆知了。司马光老先生依据《隋书》里的记述转载到自己的著作中,这是一个学者和史学家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尊重历史原有史料,认真分析甄别,最后下的定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可是作为一个后辈晚生,不能毫无道理的批评这些先人,我们得到的史料远不如他们那个时代的多,不能觉得我们是认真的,就把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都扣上不认真,不负责的大帽子。
有人又要反问了,既然隋文帝是被太子杨广同志所谋害的,为什么《隋书》的《帝纪高祖》之中还要记述他为正常死亡呢?
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隋帝被杀之时,当时知道的人毕竟非常的少,也就限于杨广、杨素和张衡几个人,而且他们在保密工作的时候一定也消毁了所有隋帝被弑杀的证据,包括人证和物证,所以这一事件才会变得云遮雾罩、扑朔迷离。于是在隋朝所能提供的史料中隋帝杨坚就变成了正常死亡。可是历史真相往往是掩盖不住的,后人往往能从其他许多地方获知事情的真相,毕竟还有许多旁证,比如柳述和元岩等人在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的遭遇,还有更重要的宣华和容华两位夫人当天都遭遇了什么,比如万一杨素或者张衡事后是否会对自己的家人提及了此事,还有杨素的弟弟杨约等人是否也知道事情的真相?唐朝的那些学者和史官们一定是得到了某些很有价值的史料和证据(他们所能得到的那些证据一千四百年多年后的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他们才能推断出当时发生的一切。他们虽然推断得出了那天发生的一切,可是毕竟隋朝提供的原始史料记载就是那样的,他们本着认真和客观的态度,所以才在一本史书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即隋帝杨坚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结果。这在史书记载中称为“存疑”,他不说哪一种记载是真的,而是把两种他所知道的记载都记录下来,让后人去辨别,这才是一个史学家最伟大最值得尊敬的学术态度。
第二情况就纯属我个人推测了,不同意的可以不看。
史书的记载也是有人来完成的,既然是人来完成的,就一定会带有写史书的人的态度和立场,不管是正确的还是片面的。而更有某些人(当然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出于某种动机,往往会篡改某段历史,于是史书成为了某些当权者的工具。《隋书》是在唐朝时期成书的,而唐太宗为了掩盖自己的某些东西曾经篡改历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隋书》上关于杨坚的死因是否也是被篡改了的?
正方辩手会问:唐太宗为什么要把隋帝的非正常死亡改为正常死亡呢?这不是帮助自己的敌人正名吗?唐太宗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我是这样认为的,唐太宗不想让人对他产生不好的联想。大家请看唐太宗和隋炀帝杨广取得帝位的手段何其相似,两个人都是皇帝的第二个儿子,都不是太子的第一人选,都是通过极具争议的手段得到的太子位置,而且还都害死了他们的哥哥,所不同的仅仅是隋炀帝在取得帝位时他老爹死了,而唐太宗在取得帝位时他老爹退位了。如果把隋文帝说成是被太子杨广所谋杀,基于他和杨广的这许多相似之处,一定会引导更多的人把他李世民也想象为杨广那样的人。后来的史学家都认为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不是主动退位的,而是在他的儿子的逼迫和挟持下被迫让位的,这个观点已经为大多数的人所接受,可是唐史之中就偏偏说李渊是主动让位的。可见在此事上李世民的内心还是非常害怕被后世人所议论的,他想尽一切方法来掩盖事实真相,虽然他并没有骗过后世的史学家,可是他最起码要骗过他自己以及他的老百姓。他已经成为了杀死了他的兄弟的人,他不想让人在把他看成囚禁自己父亲的人。
还有一个原因:李渊在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把原来他所拥立的隋朝小皇帝杨侑废为酅国公,并在一年后死去。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每天深居简出(想出去李渊也不让),不用上阵杀敌,不用从事高空和危险作业,也不会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即使真是这样,李渊也不会承认的),生了病有大夫看,也不会出现没钱买药这一说,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非常年轻的人,突然就病逝了,不值得怀疑吗?你能相信这也是正常死亡吗?可是史书上就偏偏写成了自然死亡。当然这时的杨侑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没有人再去仔细探究此事,可是他毕竟曾经是李渊的皇帝和上司,还是不要出什么八卦新闻的好。
我想基于以上的几点想法,唐太宗极有可能把在自己统治时期修成的《隋书》篡改一番以混淆大家的视听,让他自己的形象更加光辉夺目。
杨坚去世了,盖棺定论,我们在这里要对他本人的生平作一个回顾并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
杨坚,小名叫那罗延,鲜卑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金刚不坏,由于他老爹和宇文泰在关西起兵,功劳非常的大,官职一直到柱国,大司空,被赐姓为普六茹,所以杨坚开始叫普六茹坚。
北史记载杨坚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就是说他有一部像关公一样非常漂亮的大胡子(当然这和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身材非常的高大魁梧,相貌惊人,而且武艺非常的好。关于他的相貌史书上有这样一个侧面描写,可以帮助你展开联想,加深认识。北周的皇族宇文宪曾对周武帝宇文邕说:“这个普六茹坚(就是杨坚)相貌太特别了,有一种威压,每次我见到他的时候,就会身体不听使唤了(臣每见之不觉自失)。将来一定会对皇位造成威胁,请你及早除掉他吧!”宇文邕也是一代英雄,他有驾驭杨坚的本事,所以他并没有铲除这个身边的隐患。
后来宇文邕的儿子北周宣帝宇文赟也就是杨坚的女婿也不止一次地对杨坚起了杀心,可是杨坚非常的善于伪装自己,很能装孙子,也非常的有人缘,宇文赟每次都不能找到要杀他的借口。
杨坚虽然多次侥幸逃脱虎口,可是这些经历让杨坚明白了,要想处于不败之地,除非自己坐上那个皇帝的宝座,掌握天下大权,才能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后来宇文赟死了,年仅七岁的宇文阐当上了皇帝,而杨坚在女儿的帮助下当上了辅政大臣,大丞相。杨坚终于把持了朝政,掌握的大权,他可不想在若干年后长大的小皇帝再对自己的生命造成威胁,如果那样的事情发生,自己绝对是不得好死而且是灭门之祸,即使自己侥幸已经死在前头也完全有可能被刨出来挫骨扬灰。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子孙后代的平安,杨坚很快在朝廷之中培养出忠于自己的一批人,然后果断地把宇文阐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下去,自己坐了上去。从此,他不再沉默无言,他要放开手脚,开始实行自己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杨坚,他生于乱世,在艰难和困苦之中奋起,在隐忍和压逼之后爆发,一举登上帝位。他深知国家的危难、社会的不平等和老百姓的艰难,所以他倾尽自己的全力统一全国,消灭国家周边的威胁,改革国家和社会体制,把社会的丑恶扫清,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他成功了,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他统治的二十四年里,国家达到了空前的强盛,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虽然有许多的毛病,有许多的不足,可他的丰功伟绩虽经千万年而永为后世人所景仰,他仍旧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英主和明君之一。
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此生无憾!
杨坚,乱世中走出的英雄,不世出的奇才。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