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节 经世致用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石烟斗字数:2170更新时间:24/10/29 00:01:00
就在章旻青在龙山大力推广他的沼气设施的时候,季三虎兄弟三人也踏上了他们的冒险之旅。
他们按照章旻青教给他们的方法,剥树皮搓成绳索,绑扎起一个木排。再换上他们逃亡时的衣服武器,然后在应元伟的护送下,到达离双屿不远的海面上。
“不能再靠近了,三位兄弟,多加小心。遇到事情,保命为要。我回去会在水师给你们落上军籍,不过,还是希望你们都能活着回来。”
出于保密的需要,季三虎他们三个在到了大菜花山岛后,就没有下船,一直待在应元伟的船上。短短的几天相处,脾性相投的应元伟和他们之间已经颇有交情。
分别之际,应元伟也清楚他们此行生死难料,再三叮嘱他们注意。
给他们三个在定海水师落军籍,这是章旻青的托付,为的是一旦他们三个在双屿丢了命,也算是阵亡的军士,可以向朝廷申报恤悯,而不是留下个海贼的恶名。
这事应家父子办起来比章旻青方便,毕竟章旻青还没袭职,不象应家父子那样有实权。
“为少爷办事,我们自会小心,不是我们惜命,只是怕坏了少爷的大事。多谢这几日应大哥的关照。”
季三虎和甘大脚、李大福三个一起抱拳向应元伟施礼道。
趁着涨潮,他们麻利地下到船尾拖着的木筏上,解开船缆,用三支简易的船桨奋力往双屿岛划去。
……
四月初,一群不速之客来到了龙山。
清明前后,外出踏青的习俗,在江浙一带非常流行。
章旻青县试时的一帮同门,在县试的第二名王业泓的带领下,借着踏青的名义,跑到龙山来拜访,顺便邀他一起去宁波府参加府试。
他们到龙山的时候,章旻青正在府后的竹园里新建的一个竹亭里,和求如先生在下棋。
自从见识了章旻青的沼气,沈国模特意回了趟余姚,把姚江书院委托别人照看,然后把家也搬到了龙山。他要仔细观察章旻青的这个沼气系统,能给龙山带来怎样的变化。
作为阳明先生心学的门徒,他眼中的这个沼气系统,无疑与阳明先生格物学说是殊途同归的。不同的是在于这个沼气系统象冶炼之术一样,人们知道可以这样做,却对为什么要这样做所知寥寥。
从他个人角度,他对探究沼气的形成之理有浓厚的兴趣。这不同于冶炼之术,这是变废为宝,认为搞明白这个原理,意义非凡。
中国古代的化学,是归属于道士的炼丹之术,是炼金方术中的一种。取得的各种成果,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好像他们搞出了火药,知道怎样的硫硝碳的配比能爆炸,但对其中的化学原理却是懵懂无知的。
现在,沈国模已经不再纠结章旻青的八股文作得怎么样,倒是异常期待章旻青能不能再搞出点什么新玩意。
对沈国模的这个变化,章旻青是很头疼的。特别是沈国模常常三句话里就带出个为什么,让他尤为抓狂。
这不是章旻青不想解释,也不是他不懂,而是不知道该从那开始讲。总不成让他把前世学过的数理化课本都默写出一份来,从最基础讲起吧。不说别的,眼下他肯定默写不出来。
当然,章旻青并非没有类似的计划,但却不是他自己去编写,而是打算以后去了杭州或者南直隶,从那些外国传教士那里找些书来翻译。
就像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那样,这么做,肯定比他自己凭记忆去默写前世的教材要靠谱很多。
所以,为了暂时堵住沈国模的嘴,每次沈国模过来找他,他就拉着沈国模去下棋,让沈国模把思路转到黑白世界里去。
王业泓他们来的时候,他们两人的棋局才刚刚过半。看到王业泓他们到来,原本就好整以暇的章旻青起身和他们拱手施礼,却没说话。观棋不语真君子,王业泓他们也只好默不作声的看棋,等着他们向把棋下完。
看到又来了许多人,在一旁伺候的七斤飞快的回去又拿来一些茶碗,点着了小瓷炉给王业泓他们烹茶。
为了方便,竹亭里面,章旻青也叫人埋了一路沼气管道过来,安放了一个小瓷灶,平时在亭子里下棋看书时,方便煮水泡茶。
和所有第一次见识沼气的人一样,七斤的这个举动,立刻把其它所有人的目光都从棋盘上吸引了过来。
放在木架上,仅有三寸许厚薄的小瓷炉里,无柴无碳,却能点火烹茶,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神奇?
王业泓平日里也挺喜欢下棋,可今天,他的心思却再也难被章旻青和沈国模之间的精彩棋局吸引,他的目光在七斤点着小瓷炉之后,就始终被炉子上跳跃的橘红色火苗所吸引,心里期盼着章旻青他们的棋局快点结束。
当沈国模终于投子认输之后,一帮人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向章旻青询问这无碳无柴的瓷炉为什么能点着火。
“各位兄台,小弟问个问题,我辈读书是为了什么?”
章旻青并没急着回答他们,在请大家一一落座之后,他才反问了一个与大家的疑问毫不相关的问题。
“考取功名做官。”
“光宗耀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诗书传家。”
……
大家的回答不一而足,就连一旁的沈国模也凝神思索着,没有说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位兄台说得好!只是要做到这一条,仅仅靠读四书五经就行吗?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我要说,这不全对。
读书明理,要明何理?小弟愚以为,在于经世致用。譬如,为农者,如何提高米粟产量,为匠者,如何省工耐用,为织者,如何更快更好的织出布绸。粮多布多,器具耐用,则民少饥寒,方为治国平天下。”
章旻青的这段话,放在这个时代,前半段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可后半段的说明,又让人无从反驳。
“这为农、为匠、为织的事,本不是我们读书人的事啊?”
终于,有人找出了理由,出声反驳道。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