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天朝挽歌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牛的草原字数:3925更新时间:24/10/24 15:08:42
    落地的凤凰不如鸡。

    ——汉族谚语

    1274年,正在江南攻城略地的达来接到了忽必烈的命令,让他迅速赶到高丽国,统帅屯戍在那里的15000名官兵和900艘大小战船,讨伐东洋上的倭国(今天的日本)。

    达来对出征远在海洋上而且没有实际价值的倭国不以为然,认为消灭物产丰饶的南宋是正事。果然,元军在邻近倭国的海上遇到了强烈的台风。狂风暴雨毁坏了大部分战船,加上已经弹尽粮绝,元军只得仓促撤回。

    倭国人称这场挽救了社稷的台风为神风。

    达来出师不利,辜负了大汗对他寄托的厚望,因此受到了忽必烈的严厉训斥,被撤去了一切官职,打发到大都城外赋闲去了。

    1275年的春天,45岁的努海带领元军攻克了军事重镇安徽的安庆和池州,千军万马剑指大都市建康(今天江苏省南京)。

    南宋的长江防线瞬间崩溃。

    驻守常州的军民誓死抗战,城市沦陷以后遭到了元军的屠杀。很快,平江(位于江苏省苏州)也告沦陷。

    南宋的首都临安城里人心惶惶,犹如世界的末日即将降临。

    1276年2月4日,朝廷选派官员前往元军军营求和,被努海等众将领一口拒绝了。

    此时,南宋的皇帝宋度宗因酒色过度已经在两年前死亡了,只有3岁的赵显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了小皇帝,国家大事由祖母谢太皇太后和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

    谢太皇太后抱着年仅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代表南宋皇家出城向元军投降。

    元军统帅伯颜、努海派遣官员进城安抚临安的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财宝,但是,在临安城里举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受降仪式,好好地羞辱了一顿靠孤儿寡母苦撑的南宋王朝。

    一脸稚气的宋恭帝向努海献上了传国玉玺和投降书。南宋王朝正式宣布灭亡。

    努海立即派人将宋恭帝及其母亲、祖母还有其他南宋的一同送到了大都。

    忽必烈在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的新皇宫召见了宋恭帝,封他为瀛国公,也给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较好地安置了他们。

    相比之下,金国的皇家宗室在被大蒙古国灭亡以后全部杀死,一个人也没有留下。说到底是因为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有人说,正是蒙古人的这点仁慈,使得100年以后朱元璋推翻大元王朝的时候让元顺帝以及宗室安全地从大都退回大漠,算是给蒙古人还了当年的不杀之情。

    宋恭帝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大都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时时被监视着,得不到往日的自由和快乐。

    南方的局势也没有完全稳定下来。

    当年,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在国难之际成功出逃,在浙江的金华与南宋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和文天祥等会合,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

    努海带领元军继续对赵昰和赵昺穷追不舍。

    赵昰、赵昺等人只好逃到了福州。

    不久,众人推举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成为皇帝宋端宗。赵昰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和信国公,一道组织抗元工作。

    元朝看到南宋的残余势力不死心,又立了赵昰做皇帝,于是加紧了消灭宋赵皇族的步伐。

    1277年,努海率领元军攻陷福州。

    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又逃往泉州。

    早有异心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给太子的老师张世杰借船,后来听说领军的蒙古大将是回回人,随即派人与努海取得联系,投降了元军。

    张世杰带领敢死队拼死抢到了船只,急忙载着皇帝出海逃亡。

    南宋的流亡朝廷又流亡到了广东。他们本来准备逃到雷州。不料,在南海上遇到了猛烈的台风,船舟倾覆,宋端宗掉进大海里差一点就淹死了。

    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着宋端宗到占城(今天越南的南部)避难。他自己先去占城考察,结果去而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天的泰国),最后死在了那里。

    宋端宗因为落水染上了病患,不久也病逝了。

    众人又推举宋端宗 7岁的弟弟赵昺登基。

    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张世杰护卫着赵昺逃到了崖山,在当地建立了据点,准备继续抗击元军。

    崖山矗立在今天广东江门市的崖门镇,北接陆地,东西临水,南端延伸孤立的插入南海,易攻难守。

    文天祥在参加与元军谈判的时候被扣留了下来。他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偷偷地逃回江南,召集了一批流落民间南宋的官兵,再次举兵反抗元军。

    一时间,流散到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的官兵群起呼应,声势浩大。

    元军急忙召见达来,命令他带领40万大军围剿文天祥的军队。

    在广东和江西两省带兵抗元的文天祥由于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达来的手下、汉奸张弘范在海丰县的五坡岭俘虏。至此,南宋残余势力在陆地的抗元势力彻底覆灭。

    达来立即派人将文天祥押送到了大都。

    忽必烈考虑到文天祥在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巨大,想用招降他的办法来安定人心,先后指派张弘范、南宋原左丞相留梦炎去给文天祥做思想工作,都被他义正词严地赶走了。

    最后,忽必烈只好派遣亡国之君赵显去劝曾经的大臣文天祥投降。

    昔时互为朝廷的君臣,今日同为异族的阶下囚。文天祥看到年仅8岁的先皇,顿时痛哭流涕,长跪不起,至始至终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

    赵显看到这个情形不知道该说什么,呆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

    1279年的正月, 努海、达来和张弘范率领大批元军对崖山发起了总攻。他们首先攻破了崖门,然后浩浩荡荡地抵达崖山,对南宋的残余势力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面对强敌,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张世杰昼思夜想,寻找破敌的良策。

    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抢先占领海湾出口,这样就等于抢占了向西方撤退的路线。

    张世杰为了防止立场不稳的士兵逃亡,否决了这个建议。他下令焚烧陆地上的宫殿、房屋和据点,又下令采用连环船的办法,把近千艘军船用大绳连成一字形,排列在海湾里,特意把赵昺的座舟安排在军队的中间。

    努海看到南宋残余势力负隅顽抗,于是命令元军用小船载着干草和油脂等易燃物品,点燃以后顺着风向冲入南宋的船队。

    南宋军队反应很快,将船的外部涂上了泥巴,还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挡开了着火的船只,使元军的火攻失去了效果。

    努海见水师火攻不成,立刻命令用水师封锁海湾。达来指挥陆军封锁了南宋军队取得淡水和砍柴的道路。

    南宋官兵顶着热带的烈日,吃了十余天的干粮,实在渴得不行了只好喝海水,导致很多的士兵上吐下泻,身体变得十分衰弱。

    努海把元军分成四支,在南宋军队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各驻守一支队伍。张弘范则率领一支队伍驻扎在与南宋军营几里远的地方,约定奏响音乐为各路队伍发起总攻的信号。

    疲惫不堪的南宋军队听到元军军营里传出来的音乐声,误以为是元军正在举办宴会,本来高度的警惕性稍微松懈了下来。

    正午的时候,张弘范率领水师从正面进攻南宋的军营。背着盾牌的士兵们隐藏在用布匹遮蔽的船楼里,在箭雨中驶近敌船。

    大元与南宋两边的船舰刚刚接近,努海立即下令吹响了发起总攻的军号。船上的水师撤去布匹,举箭齐发,一连攻破7艘南宋的军船。

    南宋的军队顿时大乱。

    达来亲自率领元军冲锋陷阵,一路打入了南宋军队的中央。

    张世杰见大势已去,急忙抽调精兵,斩断大索,带领余部的10余只船舰突围而去。

    可是,小皇帝赵昺的座船困在中间无法突围。

    陆秀夫看到大批元军蜂拥而来,为了不让小皇帝落入外族之手,一把背起8岁的赵昺,飞身投进了波涛汹涌的南海……

    看到自己的主心骨皇帝投海了,800余人的赵宋皇族随后集体跳海自尽……

    10多万南宋军民也哭喊着相继跳入大海……

    文天祥听闻惨状,肝肠欲断,激愤难消,提笔作诗:

    羯来南海上,

    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

    飙风吹鬓华。

    后来,陆秀夫的尸体被附近的老百姓找到并偷偷地安葬了。

    元军在海面上看到一具疑似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子,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

    元军士兵便将小孩身上的玉玺取了下来,交给了努海、达来。

    努海和达来都不认识汉字,又让张弘范来辨认。

    张弘范看了又看,确认这就是大宋王朝的玉玺,淹死的小孩子确定是赵昺。

    努海急忙派人前去拿回赵昺的尸体。

    但是,赵昺的尸体在元军返回去的时候已经失踪了。据说被当地的老百姓抢先收殓,埋葬在广东省深圳的赤湾村里。

    张世杰计划奉杨淑妃的名义,再去寻找宋皇赵氏的后人作为新的皇帝,等待时机光复祖国。然而,杨淑妃听闻宋端帝赵昺的死讯以后已经投海自杀了。

    不久,张世杰在平章山下(今广东省阳江市)的海面上遭遇了暴风雨,不幸溺亡了。

    崖山战役意味赵宋皇朝的陨落, 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

    看到南宋的残余势力土崩瓦解,大元王朝的丞相孛罗甚至忽必烈本人都亲自去说服文天祥投降,但是,依然毫无结果,最终只得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赵显的结局也十分的悲惨。

    1288年,忽必烈决定派赵显远赴吐蕃学习佛法,责令赵显的母亲全皇后出家为尼。一对皇族母子就这样被送进了佛界。从此以后,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选择在19岁的时候在吐蕃的喇嘛庙里出家,取得法号合尊。他为了忘却亡国的切肤之痛,潜心学习吐蕃的文字,没有过上几年就已经在佛学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翻译成吐蕃文的专家,还担任过拉萨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吐蕃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研究佛学。后来,他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和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上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吐蕃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

    1323年,54岁的赵显结束了当喇嘛的生涯,也结束了长达47年的俘虏生活,黯然地踏上了佛天之道。他在吐蕃定居以后,35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走进中原,走进魂牵梦绕的祖国!

    大元王朝最终统一了整个汉地中原和江南,这也是中原和江南第一次整体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完全征服。

    努海和达来战功赫赫,受到了忽必烈的高度赞扬。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