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再度扩军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肖何字数:3146更新时间:24/10/23 22:13:48
荀彧忽然问道:“主公,此次伐荆失踪士兵应如何处理?”
“失踪?”刘璋听到这个名字,忽然想到后世一部叫做《集结号》的电影,想到战死沙场的九连的兄弟们因为种种原因被定性为失踪,家属受人嘲讽、遭人唾弃……
“所有失踪士兵一律按阵亡办理,抚恤金全额发放、烈属享烈属待遇!”
荀彧道:“可是……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这些士兵真的阵亡了也罢,若是做了逃兵,岂不……”自古以来,阵亡和失踪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概念,阵亡者乃国之英雄,受人敬仰,抚恤丰厚;而失踪则几等同逃兵,受人唾骂不说,抚恤不可能有,甚至家人还会因此获罪。
刘璋抬头看了看屋子里的人,坚定的说道:“我们益州军没有懦夫,没有逃兵,只有慷慨赴死的英雄……”
又道:“我知道他们的尸首没有被找到,但这又什么关系?战场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比如水战,士兵穿着厚重的铠甲,一旦落水,如果抢救不及时、水性较差,都可能溺水而死,这些士兵的尸首不可能全部打捞起来;比如攻城之战被滚木擂石砸的面目全非,难以辩认……这些士兵为了大汉百姓战死沙场,相比他们的付出,这点抚恤金算的了什么?不能将把他们的尸体带回来已经是我的罪孽了,如果我再计较这点抚恤金,那我将此生难以心安!我知道这些人有可能还活着,有可能胆小怕死做了逃兵,甚至有可能背叛……可是我宁愿相信他们是阵亡了,大家知道我益州对阵亡与失踪的抚恤差距何其巨大,如果我们按失踪处理,是可以省下一点钱,但他们若真的阵亡了,那以后我们在九泉之下何以面对他们?一旦按失踪处理,家人得不到应有的抚恤不说,还会受到邻里的误解、冷落、嘲讽,让他们生活在巨大的阴影之中。我在这里定条规矩,从现在起,除非有实质证据证明失踪士兵逃亡或投降,否则一律以阵亡处理!”
徐晃等军中将领不约而同的站起来,深深的向刘璋拜了三拜,徐晃眼含感激的道:“主公仁义无双,晃代全军将士感谢主公厚恩!主公此举大大解决了士兵的后顾之忧,末将相信只要把这个消息传播出去,将士们的士气必然大涨,必将大大加强全军将士的凝聚力!”
刘璋摆手道:“这些士兵慷慨从军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家人能平平安安、衣食无忧吗?如果我连这一点都不能做到,还怎配做这个主公?”
荀彧立即明白了,其实和千金买马骨一个道理,相信刘璋这一决定被广而告之并且实行后,全军将士必定对他死心踏地。然而他心中却不免有些担心,此举会不会让士兵心存侥幸,一旦作战不利,他们会不会逃跑、甚至投降敌军?只要不被抓到,家人就不会受到牵连,还能享受到官府的照顾,而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烈士”。不过他没有提出来,否则在场这些军方将领还不得把他给咬死啊?这些带兵的可是一个比一个护短,手下的兵马就跟他们的手足兄弟一样,就如刘璋所说,失踪士兵可能投降、可以逃跑了,但他们同样可能阵亡了,如果以失踪处理,对他们太不公平了,而这些带兵打仗的绝对不愿意看到。
刘璋很了解荀彧的担忧,笑道:“文若大可不必太过担忧,所谓保家卫国,百姓从军首先想到的是保卫家人,而后才是为国家战斗。后方的家人是士兵永远的牵挂,是难以割舍的,为了家人,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一旦选择了放弃,那他们的余生都将东躲西藏,和家人天人相隔!”咳了一下,又道:“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太大意了,必须在军中大力宣传,加强士兵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军人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什么而战斗……”
恢复生产、振兴商业这些事情,刘璋不太在行,也没胡乱插手,放手由荀彧处理。离开荆州时,荆州刺史蒯良也呈上了一折复苏经济的报告,刘璋已经同意实行了,这会儿他将折子交给了荀彧,让他过过眼,算是取长补短吧!
最后讨论的是整编部队。现在益州军,不,现在再叫益州军已经不合时宜了,因为刘璋的势力已经覆盖益、荆二州,触角甚至已经伸进了扬州,应该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才是。刘璋笑着告诉手下这群干将,什么名字也不取,他身为大汉宗室,手下军队自然就是汉军!但是,眼下虽说大汉皇威沦丧,诸侯纷纷自立争霸,没有人将年幼的汉帝放在眼中,然而除了黄巾余党,没有那个诸侯公开反对汉室皇权,表面上大小数十路诸侯仍是汉臣,每一支军队都是汉军。当然了,不管刘璋怎么给自己的军队定性,在诸侯眼中,他这只军队只有一个标签——刘璋军!汉军只是皇帝身上的新衣。但是荀彧等一帮子文武却很认同刘璋的话,把刘璋奉为正统,把自己置于正义的光环之下,其他诸侯自然便是乱臣贼子,人人得以杀之,虽然其他诸侯眼中这是一种手段,是自欺欺人、蒙骗世人,可是普通百姓却不会这么看,他们只知道刘璋的的确确是大汉宗室,随着刘璋的势力和影响力的扩大,在普通百姓眼中,刘璋就代表着大汉皇室!
刘璋军现在共有兵马四十一万,其中超过一半是降兵,这些降兵士气极低,而且大多是刚刚拿起武器的农夫,如果不想他们在战场上被人屠戮,成为别人晋升的工具,必须要对他们进行长时间的、严格的、系统的训练。这一点,众人早已经达成同识,而刘璋也决定了在未来一年之内,不会主动发起战事,转而安心消化荆州那一块大蛋糕,另外就是整编庞大的降军队伍了。
办法很快便拿出来了,汉中、南阳、荆东战区三地兵马原地整训,并从辖区原益州军中抽调大量老兵编入降军之中担任伍长、什长、都伯等低级军官,加强对降军的掌控;
在襄阳、江陵、荆南建立十座训练营,滞留在荆州的降军一律打乱编制,进入训练营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训练,同时还要负责荆州腹地的治安。
益州新兵训练营的士兵已经完成了所有训练,已经正式被编入军中,如今训练营已经空出,刘璋带回益州的降军与赵韪之乱时被俘叛军也打乱编制,正好可以进入这四座训练营进行训练。等到完成训练,将和荆州训练营走出的士兵一起被编入各军中,正式成为刘璋军一员。
四十一万兵马看似不少,可谁也不知道一年后天下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刘璋也不知道,因为他这只小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天下大势已经和历史上大相径庭了。四十一万兵马守住益州、荆州这方土地是足够了,可刘璋和他手下一大帮子人都不是甘愿偏安一隅之辈,他们要不断开拓,直到完成兴复大汉的宏愿。而要以四十一万兵马实现这一愿望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他们不能裹足不前,必须继续征兵,并将之训练为一群虎贲之师。但是,一味的穷兵黩武并不可取,一旦大量精壮被征入军中,从事生产者将大大减小,粮食欠收、苛捐杂税层出,都将大大增加百姓的负担,令社会兹生不安因素。于是,征兵多少既能最大限度增强刘璋军的实力,又不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便成了最紧要的问题。
荀彧以为,以益州的潜力来说,最多只能再征兵五万,否则就将影响到农行生产。而且这五万人中蛮人必须达到三万。刘璋知道益州是自己的根基,维持益州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于是他决定压缩这一数字,自今日起在益州发布政令,在一个月内征兵三万,一旦达到这个数字,便停止征兵,如果一个月不能完成,有多少算多人,立即结束征兵,将新兵与降军一同投入训练营进行训练。
在新政的雨露下,蛮人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可是长年生活在大山、丛林的他们历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依然要影响着他们,要让千百年来狩猎为生的他们习惯于忙碌在田间地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他们对于农耕并不熟练,虽然政府有扶持计划,但收成依然不是十分理想,这让部分蛮人十分沮丧。这种情绪眼下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若仍其发展,这部分蛮人必定心生不满,他们很可能聚众闹事,或者再次钻入深山茂林之中。作为益州的主人,刘璋自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为了疏导,最好是将这些人召入军中。蛮人多身体强壮、性格桀骜不训,是极好的兵源,相比之下,刘璋更希望他们紧握兵器,而不是锄头,这样一来他既得到了很好的兵源,又尽可能的将不安的因子扼杀在摇篮之中,何乐不为?于是乎,刘璋命令此次征兵以蛮人为主。
相比益州,荆州的战争潜力更加巨大。自黄巾之乱始,中原混战不休,无数百姓举家迁入荆州,使得荆州人口大增,而且经过刘璋伐荆之战,毁坏了不少农田,许多百姓失去了家园,无以为生,只靠着政府的救济显然非长久之计,据荀攸、郭嘉估计,在荆州征七、八万新兵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样的话,刘璋的总兵力将直接突破五十万,不过他最终忍住了这个诱惑。是的,以荆州目前的情况,别说七、八万,就是十来万也可以轻松征得,但竭泽而渔却非长久之道,他只批准了征兵五万的数字。
理论上来说,一年后刘璋将握有四十九万精锐,兵出秦岭、兴复汉室的目标无疑又进了一步!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