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战 术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司徒小良字数:6083更新时间:24/10/23 03:53:07
第三十章战术
彭城之战,汉王刘季输得一败涂地。
但是,纵使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在几乎输掉一切、翻不了身的情况下,汉王刘季依然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年过半百的他终于拥有了梦想。刘季很快就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失败之后再也站不起来。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总有一股韧劲,总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能够不断的总结经验,然后继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而汉王刘季正是这样的人。
【刘季】
这一仗,狠狠的给汉王刘季上了一课。汉王刘季总结出至少以下几点经验:第一,在军事战术上,他真的不如霸王项羽。虽然此前很多人都对他说过这样的话,比如那个年轻小伙子韩信,但毕竟他从未曾正面与霸王项羽交战过,所以内心还是抱有一丝怀疑。经历过这次惨痛的失败后,汉王刘季深切的体会到霸王项羽用兵的神勇和可怕,也深深的明白自己与霸王项羽的军事能力差距。
第二,打仗不必非得要自己亲自出马,不必每次都身先士卒。他虽然不是一位好将军,但他是一位好君主。虽然军事能力上,自己比不上项羽;但是在政治工作方面,项羽远远比不上自己,要懂得扬长避短。
第三,在这个战争年代,没有哪个会死心塌地的跟随你,除非你的实力强大。因为自从彭城打败之后,原本跟随汉王刘季伐楚的各路诸侯纷纷倒戈,归顺西楚,他们害怕强大的霸王项羽,害怕强大的西楚王国——都是见风使舵的主。这当然无可厚非,人总是要趋利避害,识时务者方为俊杰。当你足够强大,世人皆会依附你。
第四,今天属于你的东西,明天不一定属于你。曾经艰苦奋斗而来的咸阳、彭城,转身就被项羽夺走。就像躺在西楚王宫那些珍贵宝物,本来是属于秦帝国皇室的,后来被刘季入关缴获,但很快又悉数归入霸王项羽囊中;彭城攻破后,曾短暂回到刘季怀里,可如今又被项羽夺回。兜兜转转,那些宝物还是那些宝物,什么都没有改变,只不过是换了个主人。既然如此,那么又何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我的目的是天下,我的对手是项羽,那么只要打败项羽就可以了,没必要苦苦争夺城池。
第五,既然目标是天下,那就应该以天下主人的眼光去看待时局。这不是刘季和项羽你我之间的战争,而是天下人的战争。既然是天下人的战争,那就应该挑动所有人的力量,共同对付主要目标,就像当年一起对付暴虐的秦帝国。
汉王刘季思考了很久。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他都考虑这些问题,考虑自己以后的方向,考虑汉国集团的方向。如果他不能尽快扭转局面,那么其他将士很可能就会像当初在巴蜀那样叛离而去。他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试图打破目前的僵局,那就是——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全部拿出来作为封赏,只要可以歼灭霸王项羽。(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史记-留侯世家》)
函谷关以东,相当于中华帝国大半壁江山,听起来似乎口气很大。因为所谓的函谷关以东,就等于把秦国故土以外的地方全部捐献出去,而汉王刘季就只保留秦地。既然如此,那么这仗打与不打根本就无关紧要,因为最终刘季都只是固守在秦地。更何况,这种口头盟约的效力极其脆弱,也没有界定哪里是函谷关以东,也没有画个地图签个字什么的,将来汉王刘季遵不遵守这份盟约都是个未知之数,解释权总是掌握在实权者手里——撕毁盟约是“政治家”的惯常手段,而刘季恰恰是这样的“政客”。前车之鉴的教训都还没有散去,当初正是因为霸王项羽撕毁义帝熊心的盟约,才导致此次恶劣事件。再说了,函谷关以东的地盘也并非完全是你汉王刘季的,虽然有些城池刚刚被破获,但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了控制权,就像彭城那样说丢就丢。
可能没有谁会把汉王刘季的这份盟约当真,除了他自己的部下。这其中就有一名年轻人当真了,那就是刚刚被任命为大将军的韩信。
【张良】
当汉王刘季决定以地盘作为封赏、换取战争的胜利时,参与高层会议的参谋张良给出了三个名字——黥布、彭越、韩信。
九江王黥布是霸王项羽最勇猛的部下,但自从封王之后变得优柔寡断,迟迟不肯派兵协助项羽攻占齐地,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产生了隔阂。后来不久,九江王黥布就被汉王刘季派出的说客随何给说服了,叛逃到汉王刘季的阵营。归顺后的黥布变得异常勤快,不仅亲自出马带兵打仗,攻陷多座城池,而且还拉其他旧部属入伙汉营,成为倒楚的关键力量。
彭越是汉王刘季的老战友,曾经共同抗击暴秦,也是老革命同志。但是,霸王项羽在分封的时候却忘了他。应该说,不是霸王项羽忘记他,而是霸王项羽认为彭越根本就没有功劳,配不上分封。因此,当同样没有获得分封的田荣找到他时,他一口就答应田荣共同反抗霸王项羽。可以说,彭越本身就是霸王项羽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此后彭越不断在楚军后方骚扰霸王项羽,时不时的打个游击战,攻击楚军。楚军的后援粮草经常被他们截断,弄得霸王项羽十分头疼。正是由于彭越在后方牵制着霸王项羽的力量,才让汉王刘季有闲暇的时间整顿军队。
虽然有这两位出色的将领阻挡着霸王项羽前进的步伐,但这终究都是只是防卫之举,最关键的正面战场还必须由自己人承担。而张良提出的这位自己人,就是刚刚被任命为大将军的青年将领韩信。连张良都已经认可了韩信的才华,这位青年小伙子的实力真是不可小觑。
参谋张良向汉王刘季提出,如果汉王真的是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地盘拿出来作为封赏,那就奖赏给这三位将领。只要充分利用这三位将领的实力和能力,就一定可以打败霸王项羽。(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
谋圣张良的眼光果然很毒辣,他提出的这三位将领,最终都为歼灭西楚王国付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后世将他们三位称之为“灭楚三杰”。
【韩信】
大将军韩信跟随汉王刘季一直战斗到西楚王国,亲眼见证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已经执掌汉军帅印的他,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兵权,因为他还处于试用期——汉王刘季尚未完全放心甩手让大将军韩信掌权,韩信只负责一些收复散兵、整顿军纪之类的工作。
但此时,汉王刘季不得不将重任交托给大将军韩信。因为说好了一起反楚的魏王豹竟然临时变卦,宣布叛汉联楚,调转枪头指着汉王刘季。汉王刘季不得不派出众人推荐的青年将领韩信,去收复魏地。在这段时间里,青年将领韩信不断向汉王刘季提出多项军事建议,他极力的想展现自己的能力。虽然并非所有的建议都被采纳,但是汉王刘季终于也看出这位年轻人还是有些水平的。而青年将领韩信也从这段时间的接触,看出了汉王刘季的军事能力——水平真是一般般。
但无论如何,大将军韩信终于第一次有了领兵打战的实权。他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很快就吞灭了魏国,并将魏王豹降服,俘虏了魏王豹的母亲、妻子和子女。其中,魏王豹的美丽妻子薄姬还奉献给汉王刘季,被纳入汉王的后宫。仅仅两个月,大将军韩信就吞灭了魏国,这是汉军自彭城之战兵败后的首次胜仗,一次关键性的胜利。
大将军韩信显然仍不满足。
这只不过是小试牛刀,魏地这块地盘太小了,大将军韩信要夺取更大的胜利,他的内心有着更加宏伟的目标。大将军韩信的眼光并不只限于一城一池,真正的战场并不只在楚魏两地,而是在整个中华大地——他要开辟北方新的战场!
远在魏地作战的大将军韩信向汉王刘季呈上了一份作战计划书,要求带兵北上燕赵,从侧方包围楚地,这可是个艰难的任务。(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
很快,韩信就收到汉王刘季传回来的军令,批准大将军韩信带兵北上。
展现真正技术的时刻到了!
公元前204年,八月。大将军韩信率领部队前往赵地,准备好好与赵王歇打一仗。韩信花费了很大功夫去准备战争前期工作,比如刺探军情、摸查地形等等。他还特意去了解领军的首领是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可是兵书上特别强调的,也是作为一名将军所必须掌握的信息。
大将军韩信对敌方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赵王歇,而是他的臣工李左车。
【李左车】
李左车,出生在赵国军事世家,是赵国名将赵牧的孙子。他的军事素养很高,和秦将王离、霸王项羽很相似,也是自小熏陶在军事氛围里。如果说王离是秦国的军三代,项羽是楚国的军三代,那么李左车就是赵国的军三代。此时的他正在复国之后的赵国任职,为赵王歇出谋划策。因为立下过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获得封地的他并没有选择安逸享乐,反而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发展,时刻为赵国的前途命运而担忧。得知汉国大将军韩信率兵逼近赵地,广武君李左车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这位年轻的小伙子不可小觑,仅仅两个月就吞灭了魏国,来势汹汹,绝不可轻视。(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史记-淮阴侯列传》)
深谙战术的李左车知道战机的重要性,他对前线的军情也了解得很清楚——汉军千里迢迢到赵地,最关键的就是要保障军粮的安全,因为这关乎所有士兵的温饱问题。于是,广武君李左车不顾年迈的身躯,斗胆向赵王歇请兵出战,率领三万精兵绕道汉军的后方,截断他们的粮草。然后困上他们几天,汉军士卒就会被迫饿死。广武君李左车还建议赵王歇,无论汉军如何挑衅叫战,都不要正面出战。他还给了一个准确的日期,必定可以熬死汉军,那就是——十天。(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应该说是一招十分常见而又非常毒辣的战术,也是兵书上经常提到的,因为运送军粮的兵力往往是最为薄弱的,纵使韩信将军可以预料到这个战术,但是也不能完完全全避免偷袭。因为韩信将军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军粮方面,他们是过来战斗的,不是为了吃饭的。如果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军粮方面,那么他们将无法展开正面战斗。若是赵军再躲在城池里面,那么汉军则是完完全全没有办法击破赵国。
但是赵王歇并没有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也没有批准他的请战。赵王歇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懦弱的战术,会被其他军事家耻笑。最重要的是,从军事实力上看,韩信的兵力不过数千,而赵军十倍于汉。在正面战场上,赵军占据绝对优势,如果避而不战,那无疑是延误战机——这也是兵书上强调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史记-淮阴侯列传》)
赵军并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他们没有将数千人的汉军放在眼里。
【韩信】
赵王歇的情报工作做得十分粗糙,连汉军的实际兵力都没有摸准,汉军又岂止数千人,至少数万人以上。
相对而言,韩信的情报工作就做得十分精细,连赵国高层会议的内容都打听得一清二楚。韩信知道赵王歇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心中高悬的石头安然落地。
这天晚上,远道而来的汉军终于有了可以歇息的地方,那就是在离赵国军营三十里外的河边。大将军韩信选择扎营的这个地方有些奇怪,前方不远处就是赵国的军营,赵军正虎视眈眈的望着这里,而后方则是没有退路的河道,想逃也逃不了。兵书有云,右倍山陵,前左水泽。这种阵型明显是兵书所禁止的,也不知道大将军有没有看过兵书。
次日天刚亮,汉军军营里就开始派发军旗,似乎准备开始战斗,而且大将军韩信还命令他们要将战鼓敲得极度响亮。
震耳欲聋的鼓声伴随着晨曦的阳光,传到赵国军营里,吵醒了正在熟睡的赵王歇。赵王歇看到韩信这个架势,并没有被吓到,反而显得格外兴奋,不由自主的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汉军这种战法绝对是死路一条,韩信真的是个不懂得兵法的家伙。
赵王歇命令赵军打开城门,出门迎战,他要将韩信一举击败!
果然,没过多久,汉军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汉军节节败退,连军旗和战鼓都丢在一旁,散落一地,再也无法敲出响亮的战斗声。而赵军的士卒个个都露出胜利的笑容,他们都抢着去捡汉军散落下的旗帜和战鼓——因为这是他们立功领赏的凭证。
所谓的汉军也不过如是,韩信还是太年轻了!所有的赵军将士都以为他们已经取得这场战胜的胜利,包括赵王歇。
但是,当赵军准备班师回城的时候,却发现城里插着的汉旗远比他们手中的拿着的要多,多很多——几乎四周都已经插满了汉旗,可能差不多有2000支。难道汉军已经攻破城池了吗?难道汉军已经取得最终的胜利了吗?
原来,当赵国全军出动时,早已埋伏在周围的两千汉军骑兵就攻入了赵国的军营,拔下了赵国的旗帜,并全部换上了汉国的旗帜。而这些都是青年将领韩信的军令!
被困中间的赵军士卒顿时迷失了方向,极度慌张,不仅汉旗不要了,连自己的赵旗也不要了。赵军的阵型开始变得涣散,而刚刚还在逃命的汉军此时开始折路返回,重新杀回战场——似乎已经完全变了个模样。而这些都是青年将领韩信的计谋,这也是兵书上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一战术似曾相识,没错,霸王项羽曾在钜鹿之战上使用过。可以说,这是非常惊险的战术,也就只有像项羽、韩信他们这种不怕死的年轻人才敢用,像王翦那样稳健的老将军就不太可能用。他们也因此一战成名,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历来是兵家所乐道的经典案例。
最终,赵国全军覆没,赵王歇和广武君李左车被俘虏。
【李左车】
李左车被捆绑成粽子模样,押赴大将军韩信的帐营里。作为一代名将之后,他并不惧怕死亡,也早已看淡了荣辱。对于这种国亡身死的场面,他早已预料到。只是他的心中对国家还存有幻想,他觉得有些不甘心。
当大将军韩信踏进帐营的那一刻,李左车就预想着要以身捐国,一死了之。但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大将军韩信并没有羞辱他,反而亲自为他解开绳索,并且非常礼貌的请他上座。韩信还向他深深的鞠了一躬,以弟子之礼向他请教,仿佛他就是韩信的老师。
李左车感到有些惭愧,觉得自己身为败军之将、亡国之臣,实在不配有如此待遇。大将军韩信看出了他内心的忧虑和愧疚,韩信觉得李左车并非没有本事,而是赵王歇没有重用他,问题不在他那里。大将军韩信为眼前的这位俘虏卸下了心理包袱。
李左车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甚至觉得眼前这位年轻人正是自己的知己,明白自己的苦衷,连赵王歇都没有这么理解他。
他们都对兵法了如指掌。李左车的话,韩信一听就懂,根本就不必花费太多的口舌,这种专业间的交流实在难得。而韩信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位同等水平的将军,可以跟自己毫无保留的分析局势。
大将军韩信向他请教灭燕破齐的方法。李左车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不战而屈,不必花费一兵一卒就可以降服燕齐。因为李左车认真地分析了汉、燕、齐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只要汉军好好休整,燕齐绝对不是汉军的对手。到时候派出使者威吓燕国,燕国必定投降;若燕国投降,再派出使者威吓齐国,齐国同样必定会投降。这也是兵书上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李左车的建议实在是好,最重要的是不必花费一兵一卒。即使最终没有成功,也不会有什么太多的损失和太大的影响。而休整军队也是长期作战后的必要举措,韩信对此深有体会。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招竟然见效了!燕国在收到汉军的恐吓信之后,彻底放弃了对抗。
至此,魏、赵、燕三国均已被汉军歼灭,还有个顺带被灭的小国代国,如今就剩下齐国了!而大将军韩信的威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大地上再也没有人不认识这位青年的将领。他也成为了自霸王项羽之后新崛起的一代青年将领,无人与之匹敌。
韩信,这个名字让所有的将领感到敬佩,也感到惊恐。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