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对 峙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司徒小良字数:3463更新时间:24/10/23 03:53:07
    第二十三章对峙

    40多万革命军将士在最高统帅项羽的率领下,逐步向秦帝国的首都咸阳推进。他们对胜利充满了期待,因为秦帝国最难对付的两位对手都已经被他们击败,最为著名的章邯将军甚至都已经投诚在项羽的麾下。

    当他们抵达咸阳边境的时候,却发现函谷关的城门紧紧关闭着,守卫的将士似乎并非秦朝将士,而是与他们统一战线的革命军,来自楚地刘季的队伍。

    原来,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老前辈刘季竟然已经先入关。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事实。因为他原本料定刘季无法挺进关中,最终必定要等自己的军队前来救援,所以他从未关注过关中这边的军事形势。

    但如今,竟然被刘季捷足先登。更让项羽感到震惊和愤怒的是,刘季竟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关中的主人,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还任命子婴为国相。刘季凭什么任命别人为国相,他有什么权力封官许愿?更可恶的是,刘季竟然把帝国的珍宝财物搜刮尽,还派重兵镇守函谷关,不让其他军队进入咸阳城。

    项羽感到怒不可遏。自执掌军权以来,项羽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稍有不顺心就要大发雷霆。特别是在这个重要的关节,他更是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愤怒。因为首都咸阳是他的终极目标,他不允许任何人染指。

    钜鹿之战大败秦军,所有革命军首领都对他顶膜礼拜,所有将士都对他唯命是从,没有人敢对他说不。可没想到,一个毫不起眼的刘季,竟然没有像其他革命将士那样对他毕恭毕敬,胆敢抢走他的军功,公然与自己作对。

    项羽暴跳如雷,如同一头发疯的野兽。他下令,要用最残忍的战术进攻咸阳城,那就是——火攻。他要纵火焚烧咸阳城,让咸阳城所有的民众陪葬,让咸阳城所有的物资消失,让咸阳城此后寸草不生。

    危机一触即发。

    【樊哙】

    咸阳城马上就要变成人间炼狱,而咸阳皇宫的歌声依然悠扬婉转。刘季和众多将士正在欣赏秦帝国最为正宗的宫廷舞蹈,这是他们这些乡巴佬未曾见过的高端艺术。

    既是同乡好友、又是连襟的樊哙已经过来劝了刘季好多次,让他赶紧停止奏乐,整肃军队,退守城边,因为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

    刘季一看是自己的老伙伴樊哙,根本就没理会他,因为大家互相之间太过熟悉了,不需客套。

    樊哙,沛县人。长得肥头大耳,身材雄壮,双手一直操刀,搞革命之前专门屠狗,搞革命之后专门杀人。他跟刘季是同乡,从小玩到大,最后还玩到老。当年,在沛县的时候,他们就经常一起蹭吃蹭喝。刘季私放囚徒落草为寇后,樊哙也一直暗中与刘季私通。娶老婆的时候,他们都是一起的,刘季娶了姐姐,樊哙娶了妹妹。如今闹暴动搞革命,他们又一直并肩作战。可以说,樊哙就是刘季最亲密的亲人和战友。每次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樊哙都是冲在最前面。像他这种胆子粗的猛汉,当然不怕死。在众多革命军将领中,樊哙杀人最狠心最果断,他的刀法也是最熟练最凌厉最干净利落的。每颗人头都清清楚楚的,一看就知道是樊哙砍的。所以在史书中,关于樊哙斩首的记录是完整的:

    战砀东,斩首15级;

    攻濮阳,斩首23级;

    战户牖,斩首16级;

    攻东郡,斩首14级,捕虏11人;

    攻开封,斩候1人,首68级,捕虏27人;

    攻宛陵,斩首8级,捕虏44人;

    攻西郦,斩首24级,捕虏40人;

    攻武关,斩都尉1人,首10级,捕虏146人,降卒2900人;(《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

    冲得这么勇猛,并不是为了要获得什么爵位,或者证明什么能力。因为他没有什么革命理想,也没想过要当什么王侯将相,只不过身边的小伙伴们都这么干,他也就跟着干。特别是他的老大哥刘季带头干,他就更加要拼命的干。

    刘季当然也知道樊哙不是什么读书人,没有什么战略远见。他当然不会把樊哙的话放在心上。直到另一位令他敬重的战友前来劝阻,刘季才觉得确实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这位战友名叫张良,字子房,故韩国贵族。他是历史上被称为神一样的男人,秦汉时期最为传奇的一位谋士,被后世称为谋圣。与樊哙形成鲜明的对比,樊哙长得身材魁梧、黑不溜秋,而张良长得斯文瘦小、白白净净,就好像弱不禁风的样子。就连多年后的史官(司马迁、班固)在看到张良画像的时候,也感叹张良长得就像个女子。(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

    他是故韩国的贵族,名副其实的相六代,因为他祖上五代都是韩国的丞相,长期把持着韩国的朝政,掌控着韩国的政策方针(当年决定送韩非入秦,很可能也经过张良祖辈的认可)。如果没有后来的统一战争,韩国没有被灭亡,张良也必定会继承家族的事业,成为韩国的丞相,执掌韩国朝政。

    但是,最初的梦想被骤然打破了,国亡家破的厄运突然降临。随后不久,他最亲近的弟弟又突然离世,家国接二连三发生重大变故,这对张良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曾一度意志消沉,觉得世间万物皆虚无缥缈。他撇下家中300名奴仆不管,毅然而言的浪迹天下。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不断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人活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对秦帝国的愤怒,特别是对始皇帝嬴政的愤怒,就像吴芮、项羽他们那样,是深深刻入骨髓的。他们不惜花费一切代价,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就是希望能够杀掉嬴政、推翻秦帝国。谁能想到,看似弱不禁风的贵族子弟张良,竟然也曾经有过刺杀嬴政的壮举。

    当年,张良策划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暗杀事件,那就是——准备在嬴政出巡的途中将其杀害。为了这次暗杀行动,张良费尽心思,对所有的可能性都作出了计划。像他这种身材的人,心思是很缜密的。他将全部家财都投入了这场暗杀行动中,四处寻觅了一名同样不怕死的壮士联合行动。他还对所有的路线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认真分析,对周边的环境都深入摸排,直到他确保万无一失。

    但很可惜,这次暗杀行动并没有成功,只是误伤了嬴政的座驾。万幸的是,张良对所有的可能性都作出了计划,因而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暗杀行动失败后,张良就一直隐居田野,默默研读兵书谋略。在这堆书卷里,有一本奇书是张良反复研读的,而这本奇书的来源也极其神奇。这本奇书的名称叫作《太公兵法》,是一位极其神秘的老者赠送给张良的。这位长者仿佛就像神仙一般,神出鬼没,历史上也没有留下确切的名字。除了张良之外,没有人见过他的真容,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任何信息。这本奇书也像武林秘籍那般,自张良深度研读之后,仿佛一下子就打通了任督二脉,对天下谋略和军事战术有了超凡的解读。

    反秦浪潮兴起后,张良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良好时机,他也聚集了百余人参加革命。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良遇到了革命军首领刘季,并投靠在刘季的麾下,成为刘季最重要的参谋长。

    如果说范增是项羽的“亚父”,那么张良就是刘季的“师傅”。刘季本来就对军事谋略一窍不通,军队里也缺乏一位懂谋略懂军事的人物,萧何、曹参、樊哙他们都不懂得这些。此时张良的到来,对刘季而言,如同雪中送炭。刘季对张良是很敬重的,因为刘季觉得张良的身份本身就很高贵——韩国贵族,而且张良为人谦和、胸怀谋略。

    刘季对张良是言听计从。樊哙的话,刘季可以不听。但是张良的话,刘季不敢不听。后世也有学者认为,按照樊哙这样粗鲁的性格,是不太可能有这么远大的眼光,去劝说刘季放弃金银财物的。因此,很可能是张良在背后教导樊哙,让樊哙去做刘季的思想工作,而不是直接去劝说刘季。

    这也很符合情理,体现了张良的深谋远略,因为他要顾及刘季的情面,直接点出刘季贪财好功的毛病,会让刘季在内心觉得面子过不去。通过刘季最亲密的人(樊哙)去做这个工作,反而对大家都好。既顾及了刘季的面子,也为自己的安危上了保险。

    张良比范增高明的地方就这里,懂得什么话在什么时候说,以什么样的形式说。而范增就只懂得该说的话就要说,不管什么形式、什么时候。如果说张良懂得拿捏分寸、知道进退、明哲保身,那么范增就是无所顾虑、口直心快、率性而为。张良懂得站在领导的背后为领导出谋划策,却不会抢功劳;而范增喜欢站在领导的面前对领导指指点点,让领导这样做那样做。虽然领导最后可能都会听取他们的建议,但是领导对他们的个人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对张良是听其言而爱其人,对范增则是听其言而厌其人。

    张良见樊哙劝说刘季无效,才迫不得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劝说刘季。他首先直接指出秦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行仁道、贪图享乐,革命军才得以顺利进关,才能够站在皇宫这里。如今,革命军才刚进入首都咸阳,就要享受秦帝国遗留下来的荣华富贵,那么革命军和暴虐的秦帝国有何区别。(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史记-留侯世家》)

    他直击要害,正说中刘季的顾虑。刘季本身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大本事,如今被张良这么一说,更加觉得可能守不住这繁华国都。张良最后还谦虚的把功劳全推给樊哙,不明声色的点出这是樊哙的主意,让刘季接受樊哙的意见。这既给足了刘季面子,也显得没那么死硬。刘季当然觉得容易接受。(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

    很快,刘季就下令把皇宫里的珍宝财物封存好,放回原处,并退军城外。首都咸阳所有东西都像之前那样,仿佛他们就从来没有进关。他们默默的等待其他革命军的到来,特别是楚地最具威望的项氏家族军队。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