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辽军逼近(4)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天上不下雨字数:2816更新时间:24/10/23 03:32:25
北宋到大明灭亡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基本没有真正地雄起过;这一定是体制上出了问题。
郑爽似乎总结出其中的因由:个人力量很渺小,组织很重要;一个好的组织不但可以让每个成员发挥最大能力而且可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一个坏的组织会让人有劲儿也使不出来。
北宋的文人儒士显然正在把大宋这个组织搞坏,他们渴望的是让老百姓以家庭为单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传统也是渴望“垂拱而治”,就是把老百姓弄成一盘散沙然后放任自流。
这样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文人儒士们确实清闲了,可是官家自此以后空有庞大的人口以及碾压地球上其他文明的文化和技术;却无法向外输出强悍的力量。
所以自宋以降,华夏正统立国的中原王朝的开疆拓土就基本停止了,但是人越来越多;人又这么聪明,巨大的能量总需要有地方释放啊!
既然向外无法释放,那就只能在内部消耗了;所以人们释放自己能量的方向只能是内斗。
真宗朝寇准为首的北党和王钦若为首的南党的内斗仅仅是冰山一角,而真宗皇上的孙子辈手中新党和旧党之争才是你死我活的搏杀。
宋朝以降汉族不但在军事上衰落,而且在经济、文化上都开始失去了领先的优势。
毛病就出在那帮文人儒士身上,是那帮人彻底把华夏给玩坏了;文人集团具有统治性优势,躺着都能过好日子;还需要为了和其他集团争夺领导权不断推出最优秀的人物,吸纳新鲜血液,适应社会发展吗?还需要不断清除内部的污秽保证先进性吗?还需要拼死拼活去做事表现自己的能力吗?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种事傻子才去做;相反他们在肆无忌惮地傲娇,怠工,贪污,搜刮百姓。
当然文人集团也看到这个集团掌权完全来自于偶然性,来自于出了一个脑残的宋太宗;所以他们的地位其实非常不稳固,因此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保卫自己的统治地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把皇帝培养成猪一样的存在,还时刻惦记着把天下所有人也都教育成猪。
他们让无论皇帝还是百姓都相信了“大宋不杀士大夫”,但其实无论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都是杀过贪污的文官的。
这个手段不得不佩服,老赵老二时期可以找出一大堆的大宋皇帝杀贪官的事例;可是这帮文人竟然凭借着红口白牙就把历史颠覆了。
至今“大宋不杀士大夫”已经成了政治正确,无人能够挑战;实在太可怕了。
在宋太宗的纵容下,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文人集团就给全天下的人洗了脑,把文人集团打造成一个超然的存在;法律对于他们完全不适用。
更可怕的是文人的追求还不止于此,在不久之后他们终于通过程家兄弟打造出了终极武器“儒教”;把孔夫子打造成一尊与天地道德分庭抗礼的神。
文人集团成为“孔夫子神圣”的代言人,彻底获得了神职人员的身份。
孔夫子的神职人员才能解释神的旨意,皇帝只有获得神职人员的认可才能获得“神的认可”;才能具有统治的合法性,这下连皇权在很多时候都无法与他们抗衡。
毋容置疑,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但文人又总是遭排挤的对象,想后来的寇准被流放雷州半岛客死他乡国人怀念就是实例。
宋朝的皇帝有时候拿士子们都无可奈何,以至于宋朝的文人很少有几个砍头的;所以后世很多年轻人都想穿越到宋朝去做一个快乐的文人。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还是发生了——身在宋朝福泽中的文人,对朝廷的抱怨却最多;这些现象能从诗词中读出来。
实话实说,大宋一朝;几乎没有几个文人的仕途是一帆风顺的。
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甚至包括王钦若、蔡京之流都曾宦海沉浮。
明明是文人掌管天下,为什么文人都没有坦荡的仕途呢?难道自己人害自己人?这个问题确实困惑了不少人。
总体来说,文人还是很维护文人的;比如在对武将的问题上文人宁愿吃败仗,也不愿让武将当军事上的一把手;武将统统屈居在文人之下,永远只能做文人的副手。
比如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文人永远为文人说话;甚至皇帝要杀一个文人,所有文人都会跳出来为他辩护。
从大的层面来看:文人是一伙的,这样看来,他们就应该互相搀扶、荣辱与共哦!
但情况并非这样,皇帝再傻也不愿意让臣子们抱团取暖;说得不好听那叫结党营私,再说难听点儿那叫图谋不轨;给你扣上个谋反的帽子都不为过。
首先,皇帝是不愿意文人们太团结的;那样会威胁到他的皇权,这就注定了文人们的日子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过。
譬如刚才朝会上的争论,大臣和大臣之间的互怼甚至谩骂;真宗皇上心中其实很高兴。
寇准和王钦若两边的人在迁移都城这个问题上的争执、恶语相怼,不是蚌埠相争,渔翁得利吗?但宋真宗让寇准这边的人占了上风。
宋真宗之所以让寇准的人占了上风,那是因为辽国萧太后二十万大军已经逼近滑州;滑州的朝廷禁军一见辽军的铁蹄竟然逃之夭夭,而是魏胜、魏春、魏风几个铁鹘军的将领组织当地百姓抵抗。
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气又恨又是感动。
气恨的禁军,朝廷每年用那么多的银子养活他们;为的就是保家卫国,可是一见敌军望风披靡;只顾逃跑岂能对得起朝廷和老百姓交上来的赋税?
宋真宗被感动得是那些老百姓,老百姓组织起来缠住辽军;滞留了契丹铁骑向汴京进发的步伐,宋真宗差点啼哭起来。
可他是皇上不能在朝会上轻易流泪,而对保卫国家的滑州百姓却暗暗祈祷。
宋真宗让寇准这边的人胜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少将军郑爽、千古一帝秦始皇、三国英雄魏延都在寇准的阵营中,咄咄逼人的辽军还需要郑爽这些武将去杀伐!
郑爽被宋真宗认定为武将,这是因为他在赶来东京的路上组织了一个铁鹘军自认为元帅。
其实以郑爽在后世的医学博士文凭,在宋朝做个翰林学士是绰绰有余的。
郑爽、秦始皇、魏延都是寇准召唤来的,从抗击辽军的层面讲是精忠报国;而被王钦若诬陷为叛逆之罪全是子虚乌有。
辽军压境,宋真宗没有工夫处理王钦若诬陷之罪;寇准说让他判天雄军宋真宗便同意了。
判是判官不是主官,先这么搁着;一旦打败辽军宋真宗还有机会将王钦若调回来中央政府来,看来宋真宗对王钦若还是欣赏的;他忘不了王钦若南方人那种你侬我侬的柔细甜语。
这就是我们仁慈的皇上宋真宗赵恒同志,赵恒同志也真够仁慈的;敌军压境时用忠诚,敌军撤退后用奸臣;才导致了他在澶渊之盟的后的泰山封禅,而劳民伤财。
宋真宗这样做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大家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将每天要进行的两顿饭吃完呢!
注意:宋朝人是吃两顿饭,不像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那样早晨睡懒觉,太阳落山后才海吃、死吃、大喝、猛喝,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大吃大喝上。
要是寇准穿越到二十一世纪,那一定会成为年轻人的范儿;大吃大喝一宿再跳跳柘枝舞,一定是:“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飘。”
宋朝的文人跟皇上是好朋友,但他妈经不起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一个个自觉不自觉地为了争夺利益而斗得头破血流,斗到最后便就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政治格局——党争。
党争对于文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但在真宗朝这种灾难对皇上有好处;宋真宗就是要在两党之争中左右逢源,保住他的皇位稳固……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