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襄平学院奠基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山中老犬字数:3041更新时间:24/10/20 22:48:29
姬康来襄平城后,没有大规模地去翻建君侯府,还是保持原有的样子。而在襄平城修建的最大两处建筑,一处是襄平城东襄平山上的襄平学院,另一处就是襄平城西的烈士陵园。
这两处建筑的重要性,身为辽地君相的剧辛,在姬康的阐述下也深以为然。
剧辛正式成为剧相后,那个时候,整个辽地的财政状况并不是很好。尤其是随着姬康大规模的招募流民、修路开渠,兴建产业等,整个辽地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君相剧辛为此可谓是殚心竭虑。
但在经过半年的努力后,尤其是随着盐场、纺织厂等众多产业的建立,这些产业丰厚利润的回报,才让辽地财政状况得到了好转。
但随着五月夏粮的丰收,盐场、纺织厂等这些产业的逐步扩大,整个辽地财政状况开始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并有愈来愈好的趋势。
在这个前提下,襄平学院建造的速度明显加快,终于在六月的中旬基本完工。
襄平城外的襄平山,从山脚到山上,梯次建造的室舍、教室不说是宏伟吧,但至少来说可以算得上壮观。
在鞍山庄接到剧辛的来信后,姬康知道了襄平学院基本完工的消息。看到整个工业园区,在众多管理条例的制定和指引下,虽然谈不上理想,但也走上了正规。自己终于松了口气,深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就让工业区循序渐进,慢慢发展吧!其实,现在的一切,姬康也感到非常满足了。
在安排好工业区的工作后,又嘱咐情报局负责人黄勇,抓紧选拔训练情报局的人员。
姬康就和母亲姬赵氏,随同秦送等几个医师及眷属,一同踏上了回返襄平城的道路。
进入六月以来,燕国和赵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已经全面爆发。虽然母亲没说什么,但姬康能感觉到母亲内心忧虑,唉!谁处在母亲的位置上,心里都不好过吧!
跟随姬康从沓氏兴建盐场,再随姬康到鞍山看到整个工业区的变化,母亲脸上的笑容就增加了很多,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这让姬康内心也感到有些欣慰。
道路两旁的田地明显增加了不少,在夏粮收割后,农户们又忙着耕作秋粮。许多荒地都能看到人们在开垦着。
襄平城比姬康他们走时也繁荣了不少,城里也增加了许多商家店铺,身着不同衣裳的人也多了不少,看到这一切,更让姬康和母亲感到开心。
在回到襄平城的第二天,姬康看到君相剧辛,满头的银丝更加雪白。眼眶湿润了,一下就扑到了剧辛的怀里,哽咽道:“君相,你辛苦了!”
六十多岁的剧辛看着怀里这个年画般的小君侯,老泪也掉了下来。为整个辽地做这么多事的君侯,其实还是个孩子呀!
“公子呀!老臣不辛苦!老臣不辛苦!”
在君相剧辛的陪同下,姬康带着老总管姬茂和石敢,以及从鞍山随同而来的秦送等医师,来到了襄平学院。
现在整个学院的建造,是按学员四千人的规模兴建的。
但由于城内现在能供得起孩子,上得起学堂的家长不多,更多的是现在的家长们,也没有让孩子上学的意识。而学院的整个师资力量也不是那么雄厚,也没能够吸引到家境殷实的学生。
所以学生的主体,就是姬康从蓟都带来的五百多名孤儿,和来襄平后收留的一百多名孤儿,以及赴辽医师、工匠和军士眷属的孩子,总计八百多名学生。
而君相剧辛也可谓是能者多劳,暂时身兼学院的院长。剧辛的学生陈民以及二十多位原先在蓟都被排挤,得不到重用随姬康来辽的官员,充当了襄平学院的教员。而随姬康一同前来的秦送等医师,也被姬康和剧辛纳入了教员之例。
姬康与剧辛等人,来到襄平学院后,与陈民、秦送等众教员,首先主要讨论学院即将要开设的课程。
“把论文识字,不拒百家学问。让学生在学院期,就能够了解我辽地及诸国的国家法律政策,并学习先贤文章,全面提高学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个课程定为语文,颇具新意,这个可以通过。”
“单独开设算学,让学员在学院内就可以学到两项基本能力,一个是算术,另一个数术,这个也可以通过。”
“格物这个课程,犹如墨家之学长,而我辽地能在这半年多来,就能发展诸多产业,而欣欣向荣,格物之学此课程也至关重要,这个也可以通过。”
“通古晓今、明辨是非;以史为鉴、知其兴衰,此历史课程也可通过。”
“所谓地理,就是让学员知晓山川、河流、物产、交通,人口等,开拓眼界,此课程也可通过。”
“军武乃国之立本之策,……”
“医学乃民众保证之根本……”
“声乐可陶冶人之情操……”
……
经过激烈争论和取舍后,襄平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基本分为语文、算学、格物、历史、地理、军武、商学、医学、声乐等课程。成立各个课程的教研组,由于现阶段师资有限,各教员可交叉使用。而所开的课程,由各教研组自己编写出适合现阶段的教材,随后内容再给予补充。
并按学员的年龄,学识的高低,而分为高、中、低、幼四个年级,不同年级所采用的课程和内容也各不相同。
做为襄平学院的兼任院长,剧辛在与姬康商量后,在会议最后强调指出:“各位教员们,襄平学院是为我辽地,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最高学院。
你们所培养的学员,将来可以说是辽地各郡县的官员和官吏,是各部门和各行业的负责人,是军队里的各级军官,是辽地所有百姓将来的父母官。
用最夸张的话来说,今后辽地的将来要靠你们培养的学员,辽地的发展也要靠你们所培养的学员。其重要性已不可用言语而表达……
我们要制定出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条例,用最合理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在整个襄平学院内,只有教员和学员这两种身份,学院里不分贵贱贫富,不分胖瘦高矮,不分男尊女卑,人人平等……”
公元前265年,武成王七年,农历七月一日,襄平学院。
被襄平学院的学员们,称之为大学长、二学长的姬康和石敢,穿着襄平学院学员的统一服装,与八百多名学员排列整齐,肃穆地站在襄平学院的大门口——襄平山的山脚下。
等待着剧辛、陈民、秦送等众教员的到来。
夏季的辽地,树木葱绿。
剧辛、陈民、秦送等众教员,穿着统一配发的教员服装,长袖飘飘,从山上缓步拾阶而下,来到了众学员的面前。
姬康与石敢两人,站在众学员的前面,带领八百多名学员,庄重地向教员们躬身而拜。
剧辛、陈民、秦送等众教员庄重回礼。
随后的吉时,在襄平山的山脚下,姬康与剧辛等众教员,以及排列整齐的八百多名学员,把正面刻有“奠基”二字,背面刻有襄平学院建造过程的奠基石埋在了襄平山下。
然后,众人来到了学院建造的最大建筑物,被称为襄平学院“礼堂”内。肃穆地向华夏的开拓者“三皇五帝”以及文字的创造者仓颉画像,躬身三拜。
按照次序,依次把手中点燃了的长香,插进了三皇五帝、仓颉画像前面,陶制的香炉内。
香火不散,久久缭绕。
在这一刻,众教员和姬康为首的八百多名学员,全部热泪盈眶。
姬康来到这个世界,看到的这个时代,在姬康看来,是原始的、是野蛮的、是不文明的。统治者们骄奢淫逸,民众百姓穷困潦倒。中原大地,战火不断,人口平均年龄连三十岁都不到。这不是姬康所认知的华夏,更不是姬康所认知的伟大华夏文明。
我的华夏应该如我前世一般,虽有缺点,但他是繁荣的、富庶的、文明的华夏。高山下降、幽谷上升,我来到这个世界,只希望百姓们不再承受贫穷之厄,只希望百姓们能安居乐业。我来到这个世界,只希望我们这个民族的子孙再不用受外族的欺凌,也不用今后承受外来民族的屈辱。
在这个时代,能够读书,就需明礼。礼部大夫廖山及其君侯府各部门负责人,都有对学院学员讲课的的义务。
八百多名学员,大多为以前流浪街头的孤儿们。此刻,这些学员们,都深深知道现在的一切,对自己来说,何当的不易。
而这个庄严、肃穆的开学仪式,也永久地留存在了这些学员,他们的脑海之中。对于辽地,对于公子姬康更是充满了感激和敬意。更是把这个学院当成了自己的家,更是把辽地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过去了许多年、许多年后,这个培养了无数将相、文人墨客、科学家、工程师、医学大师、音乐家的学院,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圣地”。而这座学院里的这个礼堂,则被人们称之为“圣堂”。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