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杨家姐妹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风在流浪字数:3754更新时间:24/10/20 15:37:37
杨义拒接圣旨的事,只一天时间,便如一阵风似的传遍了京城内外。
本来是无名之辈的杨义,如今却成了言官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他们就像见了屎的苍蝇一样,到处乱窜,收集与杨义有关的资料,好在朝堂上显示他们的存在价值!
长安城宣义坊杨府,杨恭仁之子杨思元回到家中便气得摔东西,闹得府上鸡飞狗跳的。
还不时传出了“混帐玩意儿、竖子、扶不起的阿斗”之类的骂声。
在古代,长兄如父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杨思元已经四十余岁,比杨义的年纪大了一倍多,还是杨义的堂哥。
多少人想皇帝封官而不得,更何况他们这种前朝皇族,更加渴望得到这种荣誉。可是杨义却拒而不受,又怎能使他不气恼!
府内下人禁若寒禅,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导到大郎发那么大的火。如果阿郎在就好了,阿郎性格和善,遇事沉稳老练,可是竟被外派当刺史去了。
杨思元发了一阵子火,渐渐的冷静下来,看向门口大喊:“来人,把管家叫来。”
其实管家就在门外,杨思元一开始摔东西时他就来了。听到大郎叫自己,他赶紧走了进去:“大郎,小人在!”
“你去我书房,挑几件贵重的物什包装好,待会儿我要进宫!”
“是,大郎!需要备一份还是两份?”
管家这么一问,杨思元突然想到了什么:“不用备贵重的物什了,备些老家的糕点小吃,装入食盒,备双份。如果没有,就叫厨房现做!”
“是,大郎,小人马上去办!”管家说完,转身出去了。对于地上杂乱的东西,管家自然也顺便安排人进来处理。
杨思元安排好了这些事,就到外面的树下沉思起来。
杨府的院子很大,院子里种着四棵大银杏树,树不高,但树干很大,枝繁叶茂。树上鸟叫蝉鸣,声音落于院子里,产生了阵阵回音。
大院的周边都是些精致简朴的房子,房子古色古香,红墙碧瓦,显然是有些年头了。院里回廊曲折,古径通幽,假山林立,绿意盎然,鸟语花香。
午后,杨思元换上一套崭新的衣服、幞头、靴子,腰上挂着一个香囊,怀里也揣着两个。
没办法,在古代十天半月洗一次澡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不放那么多香囊,怕止不住身上的体臭。
杨思元带上一健壮的仆人出了门,仆人一手提着一个木制的食盒,食盒在他手上轻飘飘的,像似里面装的东西不多一样。
他们并没有骑马,不是他们不想骑,也不是杨府没有马,而是长安城内禁止骑马!只有立了大功的朝庭重臣,或上早朝的官员才被允许骑马。
要不然被巡街武侯抓到,可不是罚钱那么简单的事,而是直接去长安或万年县大牢。
杨思元主仆两人来到东宫门前,向东宫守卫说明来意,就站到了一旁等候。
东宫的守卫和皇宫的守卫都是千牛卫,并没有设置独立的机构。
千牛卫是十六卫之一,也就是左右千牛卫。他们只负责皇宫的守卫,不对外领兵,其他十四卫则遥领全国兵马。
杨思元到访后宫嫔妃,守卫需要层层上报,最终请示皇帝或者皇后。得到允许后,经仔细检查,才由宫中内侍带入前往,家仆是不得进东宫的,只能在外等候。
这还不算完,入得东宫之后,还得去内侍值房接受问话。
如果有钱给,内侍则敷衍了事,如果没有钱,那就麻烦了,连你今天穿什么裤衩都得问出来。
杨思元按照惯例来到内侍值房,将早已准备好的几贯钱偷偷交给内侍。虽然是公开的秘密,但还是偷偷交的好,否则哪天东窗事发,给钱的人也是有连带罪责的。
内侍象征性的问了几句,便让人带杨思元进去了。
杨思元先去的是杨淑妃的寝宫,毕竟杨淑妃的品阶比杨婕妤高,如果先去了杨婕妤那里,那杨思元便不用再到这里来了。
杨思元可不是那等幼稚小孩,他分得清高低。
说起李世民的杨姓嫔妃,有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隋炀帝杨广之女和杨贵妃是同一人,但持此观点的学者极为少数。隋炀帝之女在新、旧唐书中被称为杨妃,为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的生母。
杨妃的名字、生卒年均不详,因为杨广嫔妃众多,所有嫔妃所出仅三个儿子,女儿却多如牛毛。
这么多的公主在出生之后恰逢乱世,命都快保不住了,谁会记得他们的出生年月?
唐太宗后宫的“杨妃”,在赵王李福的墓志出土之后,结合现有的史料记载,直接导致“双妃并存”的现象。
如果杨贵妃是死后追封贵妃,则证明她去世应该早于儿子李福,在儿子的墓志上才会写上其母最后的封号。
但李福的墓志上没有写“孝悌”,无法证明杨贵妃早于李福亡故,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杨贵妃是死在李福之后。(出于创作需要,作者将此争议引用)
三个内侍在前,一人手抱拂尘于前面领路,后面一人提一食盒,正是杨思元带来的。杨思元则跟在内侍后面,低头顺目,他可不敢东张西望,不然要抓起来打板子的。
随着杨妃所在的寝宫临近,场面有些紧张,现场看到宫女、内侍、太医进进出出,不知发生了什么,杨思元只得感叹来的不是时候。杨思元和两个内侍在外等候,抱拂尘的内侍进去禀报。
没过多久,进去的内侍出来了,告诉杨思元可以进去了。杨思元便叫上一个提食盒的内侍一起进去。
寝宫内能看到几个太医和宫女,他们都侍立于胡床的一旁。胡床已放下了帐缦,透过帐缦明显能看出一位年约三十、容貌美艳的女人,时不时还传出咳嗽声。
杨思元上前两步,躬身作揖:“臣杨思元,拜见杨妃殿下。”
“大郎来了,咳咳……,不知大郎突然进宫所为何事?咳咳……”杨妃的话有些冷淡,杨思元觉得有些不对劲。
“回殿下话,臣近日无事,在家读书,突闻一股异香扑鼻而来。臣便随香寻觅,终于在厨房找到,臣小时候喜欢吃的炒米香酥饼。这是家中老仆过七十寿辰,让几个小娘弄的……”
“想着在洛阳时,殿下也喜欢吃,便叫仆人做了一些,带进宫来给殿下尝尝……”杨思元将事情始末,添油加醋的说了出来。
“嘻嘻……大郎有心了。”杨妃笑了笑,语气没有之前冷淡了。
杨思元听到杨妃的语气转变,立马关心的问:“殿下身体可好?如今是夏末,正是最炎热之时,可要记得消暑止渴,多喝水,多听太医嘱咐。”
一旁的太医感激的向杨思元点点头。
他能不感激吗?
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嫔妃,都有讳疾忌医的习惯,一听医生说自己有病,立马火起。贵人火起,轻者挨骂,重者挨板子,甚至打死!
“大郎有心了,此次前来是为杨义之事吧?咳咳……”
“也不全是,主要是看殿下,杨义只是顺带。这小子太不像话了,父亲又不在,臣不知如何是好,顺便请教殿下,陛下是如何看待杨家的。”杨思元就是怕李世民因此事迁怒杨家,所以才进宫请教杨妃。
杨妃想了会:“大郎不必担心,陛下对杨义拒接旨意似乎早有预料,咳咳……并未大发雷霆。应该不会处罚杨义,更不会迁怒杨家,咳咳……!”
杨思元听了杨妃的话后,心情好了不少。
又听杨妃说道:“本宫有些乏了,你去婕妤妹妹那里吧,陛下也应该在那里。”
“是,臣告退。”说着,杨思元就退出了寝宫,对等候的内侍打过招呼,才往紫水宫而去。
紫水宫离杨妃所在的宫殿不远,杨思元跟着内侍左拐八弯的走了几刻钟,才来到宫门口。还是和刚才一样,抱拂尘的内侍进去通报,没多久又出来。
“陛下宣杨思元晋见!”内侍一出来,便对杨思元唱和。
杨思元整了整衣冠,便随内侍进去了。此时,李世民与杨婕妤二人正在宫内的一处凉亭里,李世民抚琴,杨婕妤则是在一旁煮茶。
杨思元来到时,他们并没有停下,他也不上前打扰,就在凉亭前站着。
一曲弹罢,杨婕妤首先开口:“陛下的琴艺又有所精进了!”
李世民并没有接杨婕妤的话,对外喊道:“思元来了,快进来。”
杨思元进得凉亭,二话不说,扑通跪下:“臣杨思元帮见陛下,婕妤殿下!”
李世民有些不悦:“思元啊,你这是何故?无端端的行此大礼,莫非你犯错了?”
“是!臣犯错了!”
“哦?所犯何错?不妨说来听听。”
“臣所犯之错有二。其一,臣未得召见,便私自进宫。其二,臣教弟无方,致堂弟杨义拒接圣旨,此乃臣之过也。望陛下开恩,念杨义年纪尚小,请不要处罚于他,所有罪……”
杨思元滔滔不绝的将杨义的过错,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他是了解李世民的,不这样做,万一怪罪下来就麻烦了。
可如此做了,说不定会从轻处罚,甚至无罪。可是,杨思元不知道杨义所立的功劳有多大,要不然他就不会跪在这里了。
“哈哈……”李世民未等杨思元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杨婕妤也在一旁掩嘴偷笑。只有杨思元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看着杨思元疑惑不解,杨婕妤解释:“兄长有所不知,义儿立了大功,陛下自然是立功必赏。可又听说李勣大都督曾许以兵曹参军招揽,被拒绝了。
小妹曾提醒过陛下,义儿生性懒散,恐不会为官,可陛下偏要如此做,才致义儿如此反应。这事自然是与兄长无关的,兄长不必挂怀!”
“是朕欠考虑,此等贤才非一旨圣意可招揽的,此事与你无关,你起来吧。”
杨思元愣愣的看着李世民,心里却呐喊:泥马,这是什么鬼?杨义那小子立了滔天大功了?居然圣宠如斯!
李世民重重的咳了一声,杨思元才从思绪中回神。在李世民示意他坐后,他才脆坐下去。
杨婕妤倒了三杯茶汤,一杯送到李世民手上,一杯送到杨思元面前:“兄长难得进宫一趟,就陪陛下聊天、喝茶吧。义儿之事,你就不用管了,陛下自有安排。”
“是,可是臣听说,以魏徵为首的言官正在搜集义儿的证据,准备参他大不敬之罪。”
“思元啊,刚才秀娘已说了,朕自有安排,你就不必担心了!”
“秀娘?”杨思元疑惑不解。
杨婕妤轻笑一声:“这是陛下前日给小妹的赐名,当时淑妃姐姐也在这里学刺秀。”
杨思元对刚才杨妃的冷淡,瞬间明了!
后宫争宠自古有之,由于年代久远,史书也鲜少记录这些八卦。
但年代最近的清朝,也是在冯玉祥将傅仪赶出皇宫后,有些太监在宫里太久了,在外又不会其他生计。
只得用自己在宫里的身份,将后宫的事添油加醋的说出来赚钱胡口,这才有后来铺天盖地的清宫剧。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