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文考乱纲常 不做失信主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赵子曰字数:2989更新时间:24/10/19 01:22:58
    蒲茂说道:“不宜么?”

    崔瀚说道:“大王,陇以一隅之地,而谷阴犹不行此政,况乎我大秦万里疆域、亿兆之民?”

    “此政为何不可行?”

    崔瀚答道:“此政之所以不能行者,是因为此政一行,国家的纲常就会被乱掉,上下自此无别,尊卑自此无序,孔子云‘礼崩乐坏’,即谓此也!”

    “公言有理,但是阿瓜他为何敢行?”

    崔瀚沉吟说道:“臣揣测之,莘幼著敢行此政,不外乎两个缘故。”

    “哪两个缘故?”

    崔瀚说道:“回大王的话,他是以他两府的名义举办的这个文考,所录用之士,他只能安排到他的两府中用,这也就是说,无关陇地现行之吏制,对定西伪朝也好,对定西郡县也罢,皆无影响。这是第一个缘故。”

    蒲茂寻思片刻,点头称是,问道:“缘故之二呢?”

    崔瀚说道:“回大王的话,近来风闻定西伪主令狐乐与莘幼著是越来越不和,他两人日渐起隙,莘幼著於此时悍然开两府文考,愚臣料之,或亦与此有关。”

    “与此有关?”

    崔瀚说道:“是啊,大王,想那莘幼著本陇地寓士,其家非是陇之高门,於今他骤掌大权,不免根基不稳,故他乃开两府文考,这显然是为了求其同类,引用为援。”

    两个原因都有道理。

    事实上,特别第二个原因,其实也正就是莘迩开文考的次要原因。

    蒲茂知道季和多谋,所以他尽管已经算是接受了崔瀚的进言,被崔瀚说服,不再打算效仿莘迩,行文考此政,但还是决定再问一问季和,问道:“季卿,卿有何见?”

    季和迟疑稍顷,回答说道:“臣愚见,崔公所言甚是。”

    季和、孟朗和崔瀚有个很大的不同。

    即季和与孟朗都是寒士出身,崔瀚是高门子弟。

    故而,在对待寒士的态度上,季和、孟朗与崔瀚便也就存在区别。

    季和对寒士充满同情;而孟朗,孟朗不但充满同情,并且他在世的时候,礼重名士的同时,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力擢用寒士,比如季和、比如向赤斧、比如秦广宗,这些都是寒士。

    因此,理智上,季和赞同崔瀚的分析,也认为莘迩的文考此政是对现行之政治体制的一个颠覆,断然不可行之,然而感情上,他却隐约觉得此政实是针对时弊、打破不公的一个好政措。

    他想道:“草泽之间,岂无英杰?膏腴子弟,多浮夸之徒!却因祖上余荫,而所谓出身高门之士,依仗其所谓清华家声,坐而致贵,布满朝廷、州郡;草泽之士无进取之阶。莘幼著此政,若是能够成功地得以施行,陇地寒士,将如万流入海而奔汇其门矣!

    “不过,崔公不赞同在我大秦开行此政,也不为错。我大秦到底与陇不同。

    “令狐奉死后,莘迩依仗自己手上的兵权,杀戮、打压陇地的名公重臣,乃至牵连其族,若宋、氾之类的陇地甲族因此而覆灭者不知凡几!是以,当下之定西,阀族趋向衰微。莘迩自便可试行此政。

    “我大秦则不然。‘国人’贵种若仇、苟等氏者,本来就在我大秦朝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势力,现如今,随着崔公、王道玄等士得到大王的重用,我大秦朝中的华士甲族之势,比之孟公在朝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那么於此情况下,若是贸然地在我大秦开这个文考,可以料见,不外乎两种结果,要么文考录用之士被仇、苟诸家残酷打压,要么两边就会产生激烈的内斗,这两种结果都不是好的结果,确然是断不可行之。”

    简单的“崔公所言甚是”六个字后头,是季和复杂的情感,和他对陇地、蒲秦现下之不同的政治客观条件的仔细分析。

    却是说了,复杂的情感可以不必提,但季和为何不把他对陇地、蒲秦政治局面的分析道出给蒲茂听呢?这是因为:季和深知,他毕竟是华士,不是蒲秦的“国人”,现在没了孟朗这棵大树,尽管蒲茂因为孟朗的遗书之举荐而拔擢重用於他,但风雨可能随时会来,甚至正是因了蒲茂对他的拔擢,风雨也许会来得更快更猛,——果然如他所料,甚至哪怕非为华士,乃为羌人,算是蒲秦国人一员的吕明,司隶校尉都没能当上几天,就被仇畏等弹劾了下去,换了蒲博来当,他故是越发地谨小慎微。

    也因此,这时虽然殿中无有外人,可他依旧不愿多说,遂只做出了这么个简短的回答。

    蒲茂是个厚道人,崔瀚、季和都问了,不好不问向赤斧,如果不问,显得他瞧不上向赤斧的智略似的,就亦问了问向赤斧。

    向赤斧第一服气孟朗,第二服气季和,孟朗死前还私下给他讲过,叫他以后多听季和的。

    跟着季和走没有错,他回答说道:“臣也以为不可。”

    蒲茂说道:“卿等既然均觉不可,那此政就先放下罢!”接过青鸟奉来的酪浆,饮了口,润润嘴唇,笑问崔瀚三人,说道,“崔公,你们三人联袂齐来,定是有要事奏禀?”

    崔瀚说道:“回大王的话,内迁到平阳郡的丁零部率上书,说平阳郡守夺其部羊马,请求朝廷给他做主。臣等求见大王,为的就是此事。”

    “哦?平阳郡守抢丁零部的羊马?”

    崔瀚说道:“回大王的话,是。而且按丁零部率书中的说辞,这还不是第一次抢夺,以前已经抢过好几次了,羊马抢、丁壮抢、妇人也抢。”

    “可有查实?”

    崔瀚答道:“回大王的话,已经查过了,确实如此。”

    蒲茂勃然大怒,怒道:“孤迁诸胡入关中时,曾经向诸胡许诺,到了关中以后,孤给他们牧场、给他们羊马,绝不欺压;并严令各州郡的牧守务必要好生地为孤抚慰、安置他们!却孤的令旨才下多久?平阳郡守就敢违旨!把孤的话当耳边风么?”

    崔瀚说道:“大王,不仅平阳郡,并且关中其余各郡,凡有内迁之诸胡者,此类的纠纷层出不穷,只是大多数的内迁诸胡不敢向朝廷申诉。这不是一件小事,臣等恳请大王妥善处之!”

    蒲茂不假思索,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况乎孤乃万民之主?孤不能做失信之主!平阳郡守违孤令旨,崔公,劳烦你为孤草诏,重重责罚!”

    崔瀚问道:“敢问大王,处以何罚?”

    蒲茂按住怒气,想了想,说道:“免其官!”

    季和眉头一挑,下拜说道:“大王,臣愚见,免官此罚似乎稍重。”

    “重?”

    季和说道:“平阳郡守强楞,其祖、父有功於国;大王灭伪魏之战,强楞转输粮秣,功不可没,今若因此,即黜免之,恐伤功勋旧臣之情。臣愚以为,罚俸以惩之,足矣!”

    蒲茂不满地说道:“仅仅罚俸,何以显孤之信义?何以收丁零诸胡之心?季卿,孤为何把丁零、鲜卑诸胡迁入到关中?孤这么做的原因,你是很清楚的。

    “海内战乱百年,诸胡间彼此仇雠,残杀不已,这个问题不解决,天下就不能得到安定。是以孤迁诸胡入关,迁国人出关,所为者,就是想通过使他们混杂而居,从而慢慢地消除隔阂。现今强楞不遵孤旨,反掠丁零,孤若不给重惩,何以能实现孤之此个远大之期望!”

    蒲茂迁氐羌出关,迁北地诸胡入关,其实不单单只是为了他说的这个原因,还有个原因,自然便即是指望通过出关的氐羌,来加强对北地的控制。

    季和说道:“大王的心意,臣岂会不知?但是大王,诸胡隔阂、彼此残杀,至今已有百年,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犹不及’,此圣人之教也。如强楞等,毕竟是我大秦之基,毕竟是大王所以能号令天下、君临海内的根本,因是臣以为,最好不要因为丁零等内迁诸胡而伤了我国朝之本。大王如是觉得罚俸嫌轻,臣愚见,可责平阳郡丞。”

    “可责平阳郡丞?”

    季和说道:“强楞之掠丁零,郡丞焉会无责?郡丞是一郡之辅,重惩之,足服丁零。”

    蒲茂忖思了下,问崔瀚,说道:“公意何如?”

    来前,季和已经说服崔瀚,崔瀚是同意季和这个处理意见的。

    崔瀚说道:“愚臣以为,季和言之甚是。”

    “好吧,那就便宜强楞了!传孤旨意,黜免平阳郡丞,令强楞把抢来的羊马、民口、妇人全部还给丁零!”

    崔瀚应道:“是,大王仁厚信义,臣民等之福也!”

    季和说道:“大王,臣等还有一件事奏禀。”

    得了崔瀚这个大名士的赞颂,蒲茂怒气渐消,神色略愉,问季和,说道:“何事?”

    “大王,倍斤上书,说苟雄纵兵掠其百姓此事,臣等已经查清。”

    ——拓跋倍斤於多半个月前,上书蒲茂,告苟雄的状,蒲茂当时叫崔瀚、季和等落实调查。

    蒲茂问道:“如何?”

    “确有其事。”

    蒲茂目落季和脸上,转而看崔瀚,忽然笑了起来,摸着胡子说道:“崔公、季卿,卿二人不先禀此事,却先禀平阳郡事,是怕孤一怒之下,重惩苟雄么?”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