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婚宴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死亡闪现字数:2350更新时间:24/10/18 06:17:53
    任百城尽管准备一切从简,不过毕竟家大业大,还是准备了十几张桌子摆满酒菜,任百城夫妇坐在主桌,身边都是北海城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有一些地方权贵,胡队长正在殷勤的为众人斟酒。

    看到胡队长溜须拍马的样子,任百城不屑一顾的冷哼了一声,对于他来讲,本身他喜欢这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可是在另一方面他有比较厌恶这种人,对于他们心底里面嗤之以鼻,这种矛盾的情绪以前在商海浮沉的时候,他不能够很明显的去表露出来,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可以说是只手遮天的大人物了,他已经可以无所顾忌的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了。

    赵灵儿被送到任府以后就被安排到了后院,独自一个人坐在冰冷的新房之中,旁边的红罗帐丝毫没有给她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抚摸着上等的绸缎心中却只有无尽的绝望。

    而地牢之中的林七还有林天生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把门锁给锯断了,锯断门锁的那一刹那,他们兴奋的暗自窃喜,远处的仆役已经醉的东倒西歪,毕竟他们负责守卫这里关押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去前院讨一杯喜酒喝,于是他们郁闷的在地牢里面喝闷酒,心情不佳导致他们喝醉的更快。

    前院的赵世丞跟李氏坐在不远处的桌子上面,一言不发,这种场合其实跟他们的穿着打扮显得格格不入,很多宾客心中满是不在意,甚至多鄙夷的神色。

    李氏跟赵世丞两个人就好似外人一般坐在那里,冷冷清清,整个婚礼的热闹场景似乎跟他们都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就连任百城也有点觉得气氛尴尬,给何三使了个眼色,让他去帮助赵世丞解围。

    何三毕竟是老江湖了,一眼就看出来周围的宾客在故意为难于赵世丞,冷落的气氛让赵世丞觉得无地自容,羞愧难当,不过这个时候毕竟是任傲天的婚礼,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再怎么说赵世丞也是赵灵儿的亲哥哥。

    对于这种事情,何三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他走到那桌的宾客面前对他们说道:“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在古代的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整个人比较努力发奋进行读书。经过勤学苦练悬梁刺股,过了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国防备刘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了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的进步大大的超乎了鲁肃的预料,于是鲁肃对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握重要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专门研究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益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觉得吕蒙还是没有文化,但是与吕蒙议论,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十分惊奇地说:“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县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才能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去。

    对于这个故事,这些有学识的宾客自然知道,而作为举人的赵世丞也当然了解何三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意图就是为了替自己解围,他心中还多少有点感激这个油腔滑调的何三,毕竟他做的这些事情也是任百城的指使。

    桌子上的宾客也都听明白了,他们纷纷的举起酒杯对着赵世丞说道:“恭喜,赵举人!”

    赵世丞急忙举杯还礼,嘴中说着同喜同喜,可是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想在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清末又有法科举人、理科举人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年))起,考试回国留学生,最优者给予进士出身,优等及中等者给予举人出身,并各加某学科字样。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举人。如果顺利过了第一关,乡试合格者就被称为举人。“举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但在汉晋南北朝,只是被举之人的意思,并非甚么专称。唐宋科举,重进士科,所谓举人,不过指由此可应进士试,所以又称举进士,仍不是专门称谓词。这等可应进士试的举进士另有专名,唐代以中央设立的学校(国子监、弘文馆等)、地方学校选送至京应考者为生徒,以各州考选的士子为乡贡,意思是随各州进贡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这样的士子赴会试,一般须经本州“取解试”(类似明清的乡试)取中。如果会试不能登第,在唐宋时代,须再应府或州的考试,重新获得乡贡资格方能再就会试。

    宋代刘章“四魁乡举”、元代许瑗两应乡举皆第一,就是由于第一次会试被黜落,所以要四次、两次应乡举。而明清的举人则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赴会试的资格。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进入仕途。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进学后仍然贪穷,被瞧不起;一旦中举,亲戚邻里都去奉承他,连张乡绅也去攀世交、送银送屋,就因为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以前的举人亲戚相邻都会奉承,乡绅也去攀世交,送一些钱财到举人那里,为的是有朝一日举人高中成为大官的时候,也算是有一个倚靠的大树,不过如今赵世丞虽为举人却混的这般下场也是凄凄惨惨,呜呼哀哉。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