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玄幻奇幻 作者:幻月流光字数:14831更新时间:24/10/18 05:03:01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昭之子,晋朝的开国君主。[1][2]

    立懂百科带你了解司马炎00:53

    事业单位公基常识:中国重要的四十位帝王-司马炎03:31

    大话南北朝:为何说司马炎是亡国之君?03:07

    咸宁四年(278年),阴平、广武连续发生多次地震;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为由禁止雉头裘传播,并在殿前烧毁了它;吴国昭武将军刘翻、厉武将军祖始投降。

    咸宁五年(279年)与太康元年(280年),晋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从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太康元年(280年),河东、高平、三河、魏郡、弘农等不少地方下起了冰雹,伤害到了庄稼,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二年(281年),淮南、丹阳地震;东夷五国内附;郡国十六下了冰雹,大风拔树,破坏了百姓的房子。江夏、泰山发生洪水,流亡的人口有三百余家;上党又遇到了暴风冰雹;有彗星出现在张和轩辕附近。

    太康三年(282年),安北将军严询在昌黎打败鲜卑慕容廆,杀伤数万人。

    太康四年(283年),多王去世,发生日蚀,衮州、河南及荆州、扬州发大水,牂柯獠两千多个村落归属内地。

    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投降晋朝。

    司马炎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司马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去世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使得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然而,在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重,没有将国家大事托付给重臣,开国功臣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无计可施。而国丈杨骏(杨芷之父)排斥公卿大臣,亲自在司马炎左右伺候,并趁机随意撤换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司马炎病情稍有好转,见杨骏所用之人不当,就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于是给中书下诏,召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助王室。杨骏恐怕失去权柄与宠信,从中书那里借来诏书看,并把诏书藏起来。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找杨骏要诏书,杨骏不给。过了两天,司马炎病危,杨芷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了点头。于是杨皇后便召华廙与中书令何劭,口头传达司马炎的旨意,让他们作遗诏。遗诏写成后,杨芷与华廙、何劭共同呈给司马炎,司马炎看了以后不说话,于两天后驾崩,享年55岁,葬于峻阳陵。

    2

    主要成就

    政治

    掌权篡位,建立晋朝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国号晋,史称为西晋。改元为泰始,曹魏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司马炎像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要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又赢得吴人的好感。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叡统治后期,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承袭曹魏,革新政治

    司马炎在治国措施上的,进行了系列改革。司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1、三省制度的初步确立

    西晋代魏,同曹魏代汉一样,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进行,曹魏时的显贵大都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司马炎称帝后,模仿古代名称,杂采近代制度,同时设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名号,号称八公,以宠待勋臣贵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虽沿汉魏仍有宰相之称,但除了司徒还拥有掌管州郡中正对士人乡品的品第职权外,与其他五公一样,几乎都是尊宠虚衔。由于曹爽及司马氏父子先后操纵曹魏政权时,都利用尚书机构发号施令,使汉魏以来权力日益上升的尚书机构在西晋时取得了朝廷大政的决策权。尚书台(省)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主掌,西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职权上,都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真正宰相,有时皇帝还特置录尚书一职以委任权宠,全极处理尚书台事务,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

    曹魏设置的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不仅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而且参议政事,地位、声望都较曹魏时期大为提高。门下省长官侍中、散骑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边为皇帝提供政策咨询的权力,又获得审查尚书机构上行下达的文案的职权,权力增重,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6]。

    2、分封制的演变

    分封制是西晋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内容。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刚即帝位,又改革分封制度。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司马氏创业的勋臣贵戚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封邑达1万户者为大国,5000户者为次国,不满5000户者为下国,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沈、司空荀顗、镇北大将军卫瓘均封为公。

    司马炎游戏形象

    司马炎游戏形象

    2

    张

    司马炎游戏形象

    泰始元年(265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制度规定的王国军队仍未建立。咸宁三年(277年),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所近县益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晋武帝曾就这一制度询问中书监荀勖的意见,荀勖认为:诸王当时大多担任各地都督,若让他们各归封国,将使西晋控制地方的力量削弱;而且分割郡县,充实封国,将使被移徙的百姓怨声载道;王国置军,也会削弱国家军队的数量。晋武帝根据荀勖的意见,对都督制作了一些调整,使之与分封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司马炎平定江南后,为了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少数边郡虽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太康十年(289年),淮南相刘颂又上书,认为诸王封国方圆千里,但军力不足,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宜令国容少而军容多,增加王国军队数量。

    西晋分封制度并未实现晋武帝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晋士族制度确立以后难以仕进的寒族士人,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晋末八王之乱中,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均凭其国兵起事,参与最高权力的争逐。

    3、都督制的定型

    西晋沿袭汉魏,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统一后,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从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为诸王封国所在,则郡称为国,太守则改称内史,属官有主簿、记室、录事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有主簿、录事史等属员。

    4、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

    三国魏初,魏文帝曹丕为了抑制浮华朋党之弊,采纳陈群的意见,郡置中正,根据当地士人的品行、才干及家世评定为九品,作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据,由中央官员兼任的中正逐渐影响到吏部的用人权。司马懿执掌魏政后,又奏置州大中正,中正进一步操纵了士人的入仕途径。到西晋时,九品中的二品(一品从未有人,形同虚设)逐渐取得了作官的优先权,特别受重视,被称为上品,其余各品则被看作是寒士下品。由于中正之职实际掌握在魏晋禅代之际荣宠不绝的官僚贵族手中,士人品评中品行、才干两项已不被重视,唯计门资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谓门第、阀阅成为品评的主要依据,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显宦子弟把持。西晋初年刘毅上奏陈述九品有八损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著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晋武帝初年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如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第二首中感叹的那样: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灭吴之后颁定的户调之式中,不仅允许官员据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而且规定士人子孙亦如之,给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实际权利的士人以经济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权。

    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门阀士族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司马炎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咸宁四年(278年),阴平、广武连续发生多次地震;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为由禁止雉头裘传播,并在殿前烧毁了它;吴国昭武将军刘翻、厉武将军祖始投降。

    咸宁五年(279年)与太康元年(280年),晋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从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太康元年(280年),河东、高平、三河、魏郡、弘农等不少地方下起了冰雹,伤害到了庄稼,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二年(281年),淮南、丹阳地震;东夷五国内附;郡国十六下了冰雹,大风拔树,破坏了百姓的房子。江夏、泰山发生洪水,流亡的人口有三百余家;上党又遇到了暴风冰雹;有彗星出现在张和轩辕附近。

    太康三年(282年),安北将军严询在昌黎打败鲜卑慕容廆,杀伤数万人。

    太康四年(283年),多王去世,发生日蚀,衮州、河南及荆州、扬州发大水,牂柯獠两千多个村落归属内地。

    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投降晋朝。

    司马炎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司马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去世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使得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然而,在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重,没有将国家大事托付给重臣,开国功臣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无计可施。而国丈杨骏(杨芷之父)排斥公卿大臣,亲自在司马炎左右伺候,并趁机随意撤换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司马炎病情稍有好转,见杨骏所用之人不当,就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于是给中书下诏,召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助王室。杨骏恐怕失去权柄与宠信,从中书那里借来诏书看,并把诏书藏起来。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找杨骏要诏书,杨骏不给。过了两天,司马炎病危,杨芷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了点头。于是杨皇后便召华廙与中书令何劭,口头传达司马炎的旨意,让他们作遗诏。遗诏写成后,杨芷与华廙、何劭共同呈给司马炎,司马炎看了以后不说话,于两天后驾崩,享年55岁,葬于峻阳陵。

    2

    主要成就

    政治

    掌权篡位,建立晋朝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国号晋,史称为西晋。改元为泰始,曹魏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司马炎像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要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又赢得吴人的好感。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叡统治后期,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承袭曹魏,革新政治

    司马炎在治国措施上的,进行了系列改革。司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1、三省制度的初步确立

    西晋代魏,同曹魏代汉一样,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进行,曹魏时的显贵大都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司马炎称帝后,模仿古代名称,杂采近代制度,同时设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名号,号称八公,以宠待勋臣贵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虽沿汉魏仍有宰相之称,但除了司徒还拥有掌管州郡中正对士人乡品的品第职权外,与其他五公一样,几乎都是尊宠虚衔。由于曹爽及司马氏父子先后操纵曹魏政权时,都利用尚书机构发号施令,使汉魏以来权力日益上升的尚书机构在西晋时取得了朝廷大政的决策权。尚书台(省)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主掌,西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职权上,都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真正宰相,有时皇帝还特置录尚书一职以委任权宠,全极处理尚书台事务,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

    曹魏设置的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不仅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而且参议政事,地位、声望都较曹魏时期大为提高。门下省长官侍中、散骑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边为皇帝提供政策咨询的权力,又获得审查尚书机构上行下达的文案的职权,权力增重,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6]。

    2、分封制的演变

    分封制是西晋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内容。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刚即帝位,又改革分封制度。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司马氏创业的勋臣贵戚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封邑达1万户者为大国,5000户者为次国,不满5000户者为下国,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沈、司空荀顗、镇北大将军卫瓘均封为公。

    司马炎游戏形象

    司马炎游戏形象

    2

    张

    司马炎游戏形象

    泰始元年(265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制度规定的王国军队仍未建立。咸宁三年(277年),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所近县益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晋武帝曾就这一制度询问中书监荀勖的意见,荀勖认为:诸王当时大多担任各地都督,若让他们各归封国,将使西晋控制地方的力量削弱;而且分割郡县,充实封国,将使被移徙的百姓怨声载道;王国置军,也会削弱国家军队的数量。晋武帝根据荀勖的意见,对都督制作了一些调整,使之与分封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司马炎平定江南后,为了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少数边郡虽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太康十年(289年),淮南相刘颂又上书,认为诸王封国方圆千里,但军力不足,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宜令国容少而军容多,增加王国军队数量。

    西晋分封制度并未实现晋武帝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晋士族制度确立以后难以仕进的寒族士人,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晋末八王之乱中,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均凭其国兵起事,参与最高权力的争逐。

    3、都督制的定型

    西晋沿袭汉魏,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统一后,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从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为诸王封国所在,则郡称为国,太守则改称内史,属官有主簿、记室、录事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有主簿、录事史等属员。

    4、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

    三国魏初,魏文帝曹丕为了抑制浮华朋党之弊,采纳陈群的意见,郡置中正,根据当地士人的品行、才干及家世评定为九品,作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据,由中央官员兼任的中正逐渐影响到吏部的用人权。司马懿执掌魏政后,又奏置州大中正,中正进一步操纵了士人的入仕途径。到西晋时,九品中的二品(一品从未有人,形同虚设)逐渐取得了作官的优先权,特别受重视,被称为上品,其余各品则被看作是寒士下品。由于中正之职实际掌握在魏晋禅代之际荣宠不绝的官僚贵族手中,士人品评中品行、才干两项已不被重视,唯计门资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谓门第、阀阅成为品评的主要依据,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显宦子弟把持。西晋初年刘毅上奏陈述九品有八损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著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晋武帝初年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如诗人左思在其《咏史诗》第二首中感叹的那样: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灭吴之后颁定的户调之式中,不仅允许官员据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而且规定士人子孙亦如之,给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实际权利的士人以经济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权。

    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门阀士族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昭之子,晋朝的开国君主。[1][2]

    立懂百科带你了解司马炎00:53

    事业单位公基常识:中国重要的四十位帝王-司马炎03:31

    大话南北朝:为何说司马炎是亡国之君?03:07

    司马炎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2]看人物生平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3]看人物评价

    没用有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司马炎

    主要成就

    建立晋朝

    南伐灭吴

    统一中国

    太康盛世

    别名

    司马安世、晋武帝

    民族

    汉族

    谥号

    武皇帝

    摘要

    人物关系

    精选视频

    知识合集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人物评价

    艺术形象

    人物关系共123人

    司马昭

    司马昭

    父亲

    王元姬

    王元姬

    母亲

    杨艳

    杨艳

    妻子

    杨芷

    杨芷

    妻子

    左芬

    妻子

    诸葛婉

    妻子

    晋惠帝

    儿子

    晋怀帝

    儿子

    查看更多

    精选视频

    10.42万观看06:03

    中国通史:265年司马炎晋皇帝位,为何时隔十五年后才起兵伐东吴

    5.88万观看09:22

    司马炎为何要大行分封?透视西晋王朝初年即末年的历史危局!

    5.88万观看03:16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是怎样统一天下的?

    10.39万观看01:00

    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7.83万观看02:19

    司马炎灭蜀汉、伐东吴,实现统一大业!

    查看更多

    知识合集

    西晋历代皇帝

    看过1/4个词条

    1.7万阅读

    司马炎

    晋武帝

    司马衷

    晋惠帝

    司马炽

    晋怀帝

    查看全部

    中国古代皇帝之“最”

    看过2/16个词条

    25.8万阅读

    秦始皇嬴政

    最早使用“皇帝”称号的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

    嫔妃最多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

    最孝顺的皇帝

    查看全部

    曹魏元帝时期宰相

    看过1/11个词条

    1158阅读

    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

    王昶

    王昶(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

    王观

    王观(?-前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范县)人。阳乡侯,谥肃侯。王观自少孤贫,后被曹操召为丞相

    查看全部

    庙号为世祖的皇帝

    看过1/17个词条

    4374阅读

    刘秀

    汉世祖

    曹丕

    魏世祖

    司马炎

    晋世祖

    查看全部

    司马姓历史名人

    看过1/31个词条

    1232阅读

    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

    司马孚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西晋宗室

    司马防

    司马防(149年-219年),字建公,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东汉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子,颍川名门“司

    查看全部

    河南省温县历史名人

    看过1/4个词条

    324阅读

    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

    妲己

    妲己(本名:己妲,别称:苏妲己,?-约公元前1046年),字妲,有苏氏部落族人,出生于有苏国(今河南

    石奋

    石奋(?—前124)西汉大臣。字天威,号万石君,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无文学,恭谨无比。初为小

    查看全部

    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在曹魏嘉平年间封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后来在东武阳县迎接常道乡公曹奂入继帝位,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

    司马炎站着时头发拖到地上,手臂垂下时超过膝盖。但他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名声高过司马炎,因此司马昭意让司马攸继承王位。司马炎询问裴秀“人有相否”,裴秀见到司马炎的异相,就归心于他。羊琇也帮司马炎出谋划策,观察时政得失,都让司马炎预先记住,以备司马昭询问。后来司马昭正式提出立储问题时,山涛、贾充、何曾、裴秀都反对立司马攸,主张立司马炎。于是在咸熙元年(265年)十月丙午立司马炎为世子。

    咸熙二年(265年)五月,魏元帝曹奂加司马昭殊礼,进王妃为后,世子为太子,由此司马炎也成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5]

    登基为帝

    曹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咸熙二年为泰始元年。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立妃杨艳为皇后。

    泰始三年(267年),立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

    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的母亲皇太后王元姬去世,葬于崇阳陵;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发生大水,伊洛满出河面,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泰始六年(270年),立寿安亭侯为南宫王;立皇子司马柬为汝南王;吴夏口督、前将军孙秀带领他的部队投降,担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会稽公。

    泰始九年(273年),立皇子司马祗为东海王。

    泰始十年(274年),吴国威北将军严聪、扬威将军严整、偏将军朱买投降;同年,凿开陕南山,决了黄河,使黄河往东注入洛水,以使漕运通畅。

    司马炎像

    咸宁元年(275年),追尊宣帝司马懿庙号为高祖,景帝司马师为世宗,文帝司马昭为太祖;发生瘟疫,洛阳人口死亡大半。

    咸宁二年(276年),立杨芷(杨艳堂妹)为皇后;吴将邵凯、夏祥带领七千余人投降。

    咸宁三年(277年),将扶风王司马亮改封为汝南王,东莞王司马伷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改封为扶风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渤海王司马辅改封为太原王,太原王司马颙改封为河间王,北海王司马陵改封为任城王,陈王司马斌改封为西河王,汝南王司马柬改封为南阳王,济南王司马耽改封为中山王,河间王司马威改封为章武王;立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司马该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钜平侯羊祜为南城侯;发生大风将树拔起的事件,天气突然变得寒冷,五个郡国降霜,伤害到了谷物。,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2]看人物生平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3]看人物评价

    没用有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司马炎

    主要成就

    建立晋朝

    南伐灭吴

    统一中国

    太康盛世

    别名

    司马安世、晋武帝

    民族

    汉族

    谥号

    武皇帝

    摘要

    人物关系

    精选视频

    知识合集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人物评价

    艺术形象

    人物关系共123人

    司马昭

    司马昭

    父亲

    王元姬

    王元姬

    母亲

    杨艳

    杨艳

    妻子

    杨芷

    杨芷

    妻子

    左芬

    妻子

    诸葛婉

    妻子

    晋惠帝

    儿子

    晋怀帝

    儿子

    查看更多

    精选视频

    10.42万观看06:03

    中国通史:265年司马炎晋皇帝位,为何时隔十五年后才起兵伐东吴

    5.88万观看09:22

    司马炎为何要大行分封?透视西晋王朝初年即末年的历史危局!

    5.88万观看03:16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是怎样统一天下的?

    10.39万观看01:00

    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7.83万观看02:19

    司马炎灭蜀汉、伐东吴,实现统一大业!

    查看更多

    知识合集

    西晋历代皇帝

    看过1/4个词条

    1.7万阅读

    司马炎

    晋武帝

    司马衷

    晋惠帝

    司马炽

    晋怀帝

    查看全部

    中国古代皇帝之“最”

    看过2/16个词条

    25.8万阅读

    秦始皇嬴政

    最早使用“皇帝”称号的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

    嫔妃最多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

    最孝顺的皇帝

    查看全部

    曹魏元帝时期宰相

    看过1/11个词条

    1158阅读

    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

    王昶

    王昶(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

    王观

    王观(?-前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范县)人。阳乡侯,谥肃侯。王观自少孤贫,后被曹操召为丞相

    查看全部

    庙号为世祖的皇帝

    看过1/17个词条

    4374阅读

    刘秀

    汉世祖

    曹丕

    魏世祖

    司马炎

    晋世祖

    查看全部

    司马姓历史名人

    看过1/31个词条

    1232阅读

    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

    司马孚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西晋宗室

    司马防

    司马防(149年-219年),字建公,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东汉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子,颍川名门“司

    查看全部

    河南省温县历史名人

    看过1/4个词条

    324阅读

    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

    妲己

    妲己(本名:己妲,别称:苏妲己,?-约公元前1046年),字妲,有苏氏部落族人,出生于有苏国(今河南

    石奋

    石奋(?—前124)西汉大臣。字天威,号万石君,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无文学,恭谨无比。初为小

    查看全部

    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在曹魏嘉平年间封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后来在东武阳县迎接常道乡公曹奂入继帝位,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

    司马炎站着时头发拖到地上,手臂垂下时超过膝盖。但他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名声高过司马炎,因此司马昭意让司马攸继承王位。司马炎询问裴秀“人有相否”,裴秀见到司马炎的异相,就归心于他。羊琇也帮司马炎出谋划策,观察时政得失,都让司马炎预先记住,以备司马昭询问。后来司马昭正式提出立储问题时,山涛、贾充、何曾、裴秀都反对立司马攸,主张立司马炎。于是在咸熙元年(265年)十月丙午立司马炎为世子。

    咸熙二年(265年)五月,魏元帝曹奂加司马昭殊礼,进王妃为后,世子为太子,由此司马炎也成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5]

    登基为帝

    曹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咸熙二年为泰始元年。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立妃杨艳为皇后。

    泰始三年(267年),立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

    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的母亲皇太后王元姬去世,葬于崇阳陵;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发生大水,伊洛满出河面,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泰始六年(270年),立寿安亭侯为南宫王;立皇子司马柬为汝南王;吴夏口督、前将军孙秀带领他的部队投降,担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会稽公。

    泰始九年(273年),立皇子司马祗为东海王。

    泰始十年(274年),吴国威北将军严聪、扬威将军严整、偏将军朱买投降;同年,凿开陕南山,决了黄河,使黄河往东注入洛水,以使漕运通畅。

    司马炎像

    咸宁元年(275年),追尊宣帝司马懿庙号为高祖,景帝司马师为世宗,文帝司马昭为太祖;发生瘟疫,洛阳人口死亡大半。

    咸宁二年(276年),立杨芷(杨艳堂妹)为皇后;吴将邵凯、夏祥带领七千余人投降。

    咸宁三年(277年),将扶风王司马亮改封为汝南王,东莞王司马伷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改封为扶风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渤海王司马辅改封为太原王,太原王司马颙改封为河间王,北海王司马陵改封为任城王,陈王司马斌改封为西河王,汝南王司马柬改封为南阳王,济南王司马耽改封为中山王,河间王司马威改封为章武王;立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司马该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钜平侯羊祜为南城侯;发生大风将树拔起的事件,天气突然变得寒冷,五个郡国降霜,伤害到了谷物。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