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事(正文番外)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周府字数:2495更新时间:24/10/13 15:28:56
    《汉纪·光文帝纪》:十年冬,中祖祠泰山,作文武庙于泰山下。东行至东莱,欲渡海巡韩州。少府山涛阻,遂罢。复巡辽西历北边五原,归于长安。

    十一年正月,交州献交趾旱稻,比中国稻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中祖大悦,使交趾旱稻行种于江南旱涝之地。

    夏四月,大雨,河溢,黄淮十余郡饥。中祖发临淄、建业二仓粮济之。

    ……

    延熙十一年,五月,代郡。

    随着天下逐渐安康,商贾流通,百姓安居。大汉对外武德充沛,对内发展文教,初有成果之下,五十几岁的刘禅这才敢封赏泰山。

    同时也念着出行一趟不易,想跨海巡视韩州,但因群臣反对,认为渡海危险,船只行驶多有倾覆危险。刘禅也放弃了巡视韩州的念头,转而决定巡视边疆,从幽州的辽西郡西行至收复不久朔州的五原郡,再南下返回长安。

    巡视边疆的同时,刘禅也在思考着大汉接下来的动作。

    “汴水,鸿沟!”

    此时的刘禅目光紧盯着江淮舆图,手指在案几上敲着。

    在建国之初,刘禅就有考虑过小冰河带来的影响,同时他也知道经济重心南移是大时代的走向。

    因此在随着边疆逐渐安宁,朝鲜、朔方等战略初步的完成。刘禅也把目光投放到南方上,思索如何深入开发扬州。

    这几年刘禅也初有想法,他决定开凿大运河,加强中原与江东的联系。不过他的大运河与杨广的大运河完全不同,大汉版的大运河仅是南起吴郡钱塘(今杭州)北至豫州荥阳段,再通过黄河连接黄河。

    对于北至幽州涿郡河段,刘禅表示没有任何想法,大汉也负担不起这么大的工程量。

    大汉这版本的大运河全部是建立在已有人工运河及自然水渠上,如疏通钱塘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运河便是丹徒水,沟通钱塘与京口。

    丹徒水运河早在春秋末年便有雏形,及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加强对吴中地区的控制,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加以扩建,沟通了北起丹徒,中经会稽郡治,南到钱塘的水道。

    东吴为了便于投放力量,又在基础上加以扩建,改善航道。

    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运河,乃是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两汉时期颇是重视,但到了三国鼎立时期,占据淮河流域的曹魏与占据长江流域的孙权爆发战争,邗运道并不通畅,甚至一度出现堵塞的现象。

    淮河流域到黄河流域的运河,春秋时期是魏国开凿的鸿沟,入西汉以来,便被汴渠所取代。

    当下大汉名为开凿大运河,实际上是把丹徒水、邗沟、汴渠三大运河连通起来,将堵塞的河道疏通,便于舟船转运,打通江左与中原的联系。

    不过为了节约成本,也尽可能不破坏原有河水体系。大汉的大运河与杨广版大运河还是有差别。

    如杨广为了让洛阳直接连通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洛阳引谷、洛水达于河(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同时为走龙舟,临幸江都,还对河渠扩充。

    而刘禅仅是为了盘活经济,连通黄河与淮水河道,不会额外开凿新的河道。毕竟以杨广那‘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庞大的龙舟,民间走商百姓根本会拥有。

    即便是这样,大运河依然是庞大的工程量,刘禅为了节约民力,将对大运河计划分成多期完成,当下仅是在筹划阶段。

    现在刘禅准备派人前往江淮地区考察当地运河情况,并对黄淮地区出现的‘洪波泛滥’,‘陂竭岁决’的自然灾害进行考察。

    毕竟自延熙八年以来,江淮地区已经多次发生,河水泛滥,淹没农田的情况。这种情况之下,不用说疏通运河了,当地百姓生活都成为巨大的问题。

    “拜见陛下!”

    就在刘禅研究黄淮水利设施之时,陪同巡幸北疆的太子刘璿、少府山涛、度支尚书杜预等要臣请求觐见。

    “免礼吧!”

    “诺!”

    刘禅合上舆图,说道:“今黄淮连年大雨,河水泛滥,淹及谷物,百姓岁饥。加之朕欲疏通丹徒、邗沟、汴渠三水,以为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调配钱粮之用,不知谁愿替朕临幸黄淮、江左,救济灾民,考察三河水情。”

    众人沉默半响,山涛进谏说道:“启禀陛下,黄淮大水,救济灾民,调配各郡粮草,非名高权重、知晓南方内情之人不可为也!”

    顿了顿,山涛犹豫说道:“朝中能担此重任之人,或许非太子莫属。只是太子当下身患风寒,恐难担此重任。”

    太子刘璿安抚过江东,主持过中原、江东的度田工作,加上他的权利及声望,确实非太子莫属。

    “咳咳!”

    太子刘璿咳嗽几声,干着嗓子,说道:“启禀父皇,璿请命赶赴灾区,赈济百姓,核查黄淮水渠,考察三河水情,拟撰成疏,上报至长安。”

    刘禅微微皱眉,关心说道:“太子身体不爽,此行不如交予他人为之。今当以保养身心为上,不可过度操劳。”

    刘璿摇了摇头,说道:“不过小疾而已,不足为虑。大水害民甚广,今当以民利为上。”

    自刘璿彻底坐稳储君之位后,刘璿反而更加放心地去做事,少有顾忌。加上刘禅年岁已高,也不是贪恋权势之君,父子之间当是融洽。

    沉吟少许,刘禅叮嘱说道:“太子可赴黄淮,还需御医相随左右,不可过度操劳,仅主持大局即可。”

    说着,刘禅看向杜预,说道:“元凯随行太子左右,以为辅佐,总理黄淮政事,考察三河水情。”

    “诺!”

    二人拱手应道。

    “来人!”

    二人行礼间,刘禅唤人都端上交趾稻(占城稻),将稻米分发给二人,说道:“此乃岭南交趾稻,与我中国稻不同。其穗长而无芒,早熟早生,旱不求水,涝不疏决,灾荒年间,便宜种之。今黄淮大水,江左旱地,可以种之,以为救济灾民,仅是口感甚差,但可饱腹……”

    刘璿好奇的打量稻米,笑道:“交趾稻耐旱耐涝,能养万民。今下黄淮,当无往不利,此行将是易尔!”

    “当是如此,往后灾年之时,百姓能有所食用,此乃利在千秋之物……”杜预说道。

    在陶璜南征林邑之时,便把占城稻带到交州交趾耕种。待丰收后,便把占城稻米到中央。

    刘禅品尝后,只能说占城稻在交州没有传播开是有原因,其口感难以描述。也只能说有利有弊,交趾稻生长环境简单,味道肯定是不好吃的,事件难有两全事。除了受饿及贫寒百姓之人,中上层人士是不会食用的。

    也难怪历史上的占城稻为什么在岭南没有显名,反而是在福建传播开。岭南水土肥沃,气候炎热,便于水稻生长,自然占城稻这种野娃娃不受重视,只有在福建这种贫瘠的土地上才有立足之地。

    宋朝能广泛种植占城稻,与宋朝当时气候异常,粮食歉收有关,今下大汉推广占城稻也是为了灾年所用。

    在灾年过后,刘禅相信占城稻也会成为大汉南方百姓种植的作物之一,以备灾年之用。毕竟占城稻种植简单,野蛮生长即可,不用太费心思。

    有了大运河,加上耐旱耐涝的交趾稻,南方经济将会大幅度跃升。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