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进行时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周府字数:2472更新时间:24/10/13 15:28:56
    辽东,高句丽都城丸都。

    中原早春时节,辽东山区的天气仍是寒冷。山城下汉军士卒裹着棉服,在寒风中劳作着,或制作投车,用于攻克山城之用;或修缮工事,封锁内外交通。

    从天空上望去,汉军将士绕着丸都山城扎营,将整个城池给包围了起来。

    自姜维抵达辽东后,率大军逆马訾水北上,于西平口与高句丽大战。汉军将士神勇,马隆、杜预二将发挥出彩,大败高句丽,斩虏将士一万八千余人,尸体堆积马訾河道,几乎阻断河流,杀得河水尽赤。

    此战杀得高句丽东川王闻风丧胆,带着手下三、四千人退守王都,试图凭借丸都山城的坚固,逼退汉军。

    姜维登上对山山头,眺望丸都山城,观察其内布置,点评说道:“高句丽所建山城险峻,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若是强攻,我大汉将士必损失惨重。”

    丸都山城其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犹如簸箕,全城六座城门,大门在南墙。几乎占据了地理的优势,根本没法强攻。

    杜预感慨说道:“辽东山势崎区,其山上又多有山泉。若大国盘踞此间,依托山川地势建城,我等将临山而叹也!”

    杜预本对陛下安排他出任带方太守疑惑,但随着他深入了解,发现朝鲜半岛地势关键。其北部山脉纵横,南部江水密集,可种水稻。若高句丽在强盛些,能统一半岛,其凭借山脉地势,构筑山城防线,足以成为中原王朝的边患。

    顿了顿,杜预说道:“大帅是否行围三缺一之策,或可使其内部人心涣散。”

    “不!”姜维眯着眼,否决说道:“奉陛下之诏,当斩东川王首级,毁其宗庙,灭其国祚,岂可让东川王外逃。”

    姜维的目的很明确,他就是要彻底灭掉高句丽,让高句丽从大汉北疆消失。若让高句丽叛人逃窜,在这白山黑水间,大汉估计是找不到高句丽叛人。

    阎宇迟疑少许,说道:“大帅若与高句丽久持,在下恐平州粮草难支。”

    平州地域人口不过二十万,其除了供养边军外,几乎没有外力供养来自中原的平叛大军。而大军的粮草几乎全是中原调拨,路途遥远,难以长久供养。

    姜维直接吩咐说道:“让扶余人出粮,以供养大军。同时亦可让辰王发三韩之地部落百姓出粮,其不敢不从。”

    “诺!”

    三韩之称乃是在汉时便有,其中由于马韩拥有五十四个部落,势力最大,被三韩拥立为‘辰王’,成为名义上的共主,实际是联盟制下的盟主。至于辰韩、弁韩二国,或是联盟部落,各有拥有十二个部落。共计七十八个部落,合有二十个或大或小的国家。

    姜维想起马谡所部,问道:“今可有右将军音讯?”

    杜预摇了摇头,说道:“右将军与幽州都督韦虎分兵,韦虎率麾下将士已攻破旧都纥升骨城,至今仍未有右将军音讯。”

    马谡独自领兵从辽河出发后,击败高句丽小股部队,得知纥升骨城空虚,命韦虎率部进攻纥升骨城。自己则率将士深入群山之中,言要将高句丽腹地诸城尽克。本月以来,马谡音讯全无,仿佛消失在白山黑水之中。

    姜维微微皱眉,说道:“暂时不管右将军,命将士起投石车昼夜不息。”

    “诺!”

    ……

    相较于仍处在寒冷的东北,建业已渐渐缓和,再过几日便可春耕。

    但南下扬州的太子刘璿心思杂乱,近日以来不断有德高望重之人上门,试图劝太子刘璿‘适当性’度田,皆被其搪塞过去。

    何为适当性度田?

    刘璿也是心知肚明,无非是度百姓之田,对于那些豪强、大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若适当性度田,刘璿也能较为轻松地应付任务。但刘璿却是不太想,他从小跟随刘禅身侧,刘禅也时常教导他,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因而他对百姓之重有深刻的认识。

    但不想又能如何,百姓是民,士族也是民。百姓会反,豪强也会反。

    他当下仅是太子,若引得江左震荡,不知又会折去多少名声,又会让多少江东士人背离自己。

    那些被迁往关中的江东大族倒还好,他们也不会背离自己。但就是那些留在江东的中小士族,他们会因此而记恨自己。

    当下刘璿很是矛盾,他既想完成度田,又能不引发事变,很是矛盾。

    陆抗驱步入堂,禀告说道:“自殿下命扬州度田以来,臣暗中察访地方发现豪强勾结地方官吏,致使官吏执行不力,多有懈怠。即便度田,亦有隐瞒户口、田地。”

    陆氏一族被迁往关中,他们早已被迫完成核查族中数据,故陆抗对于大汉在江东度田没有多大的心理负担。

    刘璿叹了口气,那些江东士人上门仅是初级抗议,而当下从官员入手是进一步的抗议,再到后面可能就会动刀动兵了。

    江东与中原不同,中原平定得早,大汉之前将统治重心放在中原,大量的官吏被派往中原。而江东归降得晚,也并非优先级,大汉派遣官吏较少,当地仍存在大量的本土旧官。

    陆抗见刘璿没有说话,便知太子在做心理斗争,叹息一声,他也就退了下去。对于陆抗而言,其也是受到江东友人劝阻,加上他本身也是吴郡人,因而他对度田之事,既不反对,也不赞同。

    “启禀殿下,有家信一封。”

    寂静的厅堂内,侍从入内将刚送达的家信送到刘璿手上。

    刘璿看书信抬头,脸色不由一喜,这是他舅舅王迁的来信,赶紧将其拆开。

    刘璿南下扬州匆忙,来不及与在益州的舅舅见面,便将心中所忧通过书信告诉了他的舅舅,看他的舅舅能否给他出谋划策。

    王迁也不负刘璿的期待,书信上他没有从刘璿所忧虑的角度入手,他仅从刘禅的心理维度上出发告诉刘璿,言他的太子之位稳固与否,不在任何的外力,而在能否让刘禅满意。毕竟刘禅作为开国皇帝,他对于是否更替太子,有直接的否定权利。

    同时他也在书信中强调刘禅与普通的帝王不同,他对制度的革新上有来自心里的执念,他渴望建功于世,塑造不一样的大汉。也因此刘璿此行扬州的目的,没有其他,要达到刘禅的满意。

    其满意的标准何在?

    王迁在书信里也说了,刘禅派遣兵马前往扬州,实际上是在为因度田引起的叛乱而做准备。

    因此他让刘璿可以放心搞,大胆搞,扬州没引起叛乱,说明他做得还不够深入。

    至于人才,他让刘璿放心,等他将度田之事完成,太子之位稳固,天下有无数人才试图成为他门下的门客,到时候他应该担心他能否慧眼识人。

    刘璿看完书信,豁然开朗,心中忧虑尽去。

    将书信放在烛光上烧毁后,他站起身子,大步出堂,喊道:“来人,颁布节令,命东宫谒者下地方考实,若有官吏作奸犯科,度田不严,当惩治郡守、县长。若有偏差,当即处死郡守、县长,后再报送长安。”

    刘禅授予刘璿生杀大权,同时也具有颁发诏令的权利,当然其仅限于扬州地区。

    “诺!”

    东宫属官们拱手应道。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