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迁民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周府字数:2400更新时间:24/10/13 15:28:56
    天色朦胧,外面还是一片漆黑之时,刘禅便醒来了。

    伸手摸了摸左侧,顿感温软的肌肤滑腻异常,佳人似乎感受到天子的召唤,转身欲抱住天子,轻吟道:“陛下~”

    不过佳人的手却扑了一个空,枕边已无天子,只有其残留下来的温热。

    刘禅披上外袍,替小张拉了拉被子,让她继续安睡,自己径直而出,在侍女的服侍下,开始了繁琐的洗漱流程。

    待他洗漱完毕,用完早膳,天已经亮了,安静的宫殿又开始了一天的嘈杂。

    一早,谯周便到宫内,与路上同行的秘书监众侍郎问好。

    “安好!”

    “同好!”

    廖立与谯周互为问好之后,拱手笑道:“谯太史所作《兴国论》,廖某览过以后,顿感君之大才。此文一出,国内非议迁都之人将无话可说,君于国有功。”

    谯周不敢过傲,谦虚说道:“廖君过誉,周不过动动笔墨而已。迁都之事,还需仰仗廖卿。”

    “哈哈!”

    廖立满意地点头,抬手说道:“请谯太史随某同入。”

    说完,廖立揽着谯周的手臂入殿。

    路上,廖立念起一事,低声说道:“太史令为国着史,可有记载立之言语?”

    谯周微微挑眉,答道:“君乃大汉上卿,公之言行,岂能不载?”

    “可否饰之一二?”廖立试探问道。

    “饰之?”谯周闻言,直接否决说道:“君亦知晓某乃为国记事,为人饰之断不可行。”

    廖立哈哈一笑,掩饰自己脸上的尴尬之色,说道:“允南错解了,立不过欲随口问问,岂能真欲让君为某修饰。”

    “如此便好!”

    走了半晌,廖立说道:“此事,君能不载否?”

    “不能!”

    廖立:t_t

    《汉纪·蒋费董廖吕传》:“立欲饰言行,故问谯周,周言:“某职当载笔,记录国事,当以公正,岂能饰之?’立又问:‘此问能不载否?’周答:‘不可’。”

    此问之后,二人分道扬镳。谯周履行自己作为太史令的职责,廖立则是继续为刘禅整理奏疏。

    对于臣子间的私事,刘禅自然不知,此时的他正在与蒋琬、关兴二人会面,由刚抵达宫内的谯周记载君臣三人的言行。

    刘禅将关兴的宫城营造方案让人送到蒋琬面前,问道:“蒋卿,迁都方略已有,朕欲在明岁秋冬之季迁往长安,不知卿以为如何?”

    说着,并让关兴给蒋琬再详细介绍一遍。蒋琬看着巾帛上的内容,听着关兴的讲述,已对迁都方案有了大体上的了解。

    蒋琬合上巾帛,答道:“臣以为安国之策,端是可行。另置行新宫,外建新城墙。待天下太平或中原一统之时,可择新地另建长安城,以示我大汉声望。”

    刘禅微微颔首,继续说道:“迁都方略已定,迁都时间已有。然朕忧长安百姓不足,难以供养京师,故欲迁百姓至长安。卿为司徒,秉持国政,了解国事,卿以为当迁多少百姓或是如何迁之?”

    此前刘禅让关兴前往长安制定迁都的方略,又让司徒蒋琬负责解决迁都所产生的人口问题。今长安迁都方略有了,是时候询问蒋琬如何解决长安城人口不足的问题了。

    蒋琬沉吟少许,说道:“陛下,此事易尔!关中百姓自后汉末年战乱以来,奔入巴蜀者有数万家之众,如翼侯(法正)、孟达、庞羲等人皆为北地士人。刘焉以其为援,募其众为兵,号‘东州兵’,遂定巴蜀内乱。”

    “至今东州留于巴蜀者仍有数万家之众,我大汉若能使数万家百姓重回关中,长安人口将是无忧。其三辅及北方豪强士族者,可强令其入关中重回祖籍;籍贯为三辅之民,可用利诱之法,诱其北上长安。”

    董卓乱政加上郭李之乱,整个司隶乱成一锅粥,大量的百姓、士人涌入巴蜀。蜀汉国内除了耳熟能详的法正、孟达、庞羲外,还有射氏兄弟、上官胜、郄揖、裴俊等大大小小的北方司隶士人。

    这些人在刘焉时期就入蜀,在蜀地盘踞多年,已经扎下根基来了。如果将他们以及三辅百姓迁回关中,关中缺乏人口的问题,自然也就逐渐解决。而且将他们迁至长安或者关中,其阻力也是最小的。

    】

    待蒋琬讲完之后,关兴补充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随陛下入巴蜀元老,籍贯非荆、湘二州者亦可迁往长安,如臣之关氏、桓侯张氏、比侯麋氏、怀侯孙氏、威侯马氏、贞勇侯赵氏、忠武公诸葛氏等元从大臣子弟。”

    刘禅听着关兴之语,不由瞠目结舌,他还是第一次见给自己下刀子割肉的人。这些元老士族因背靠大汉,其名下的田亩土地、仆人门客不少。然而刘禅这次不太想搞这些元从,毕竟他们于大汉建国有功,不过没想到关兴领头革了自己的命,如果让这些元老子弟听闻,岂不是想杀关兴的心都有人。

    沉默半响,刘禅说道:“元从之臣于大汉有功,今子弟随往长安办公即可,至于迁家不如缓之,以示我大汉仁德之心。”

    关兴摇了摇头,拱手说道:“陛下,今迁都事关大汉国运,元老之臣必须随之。如我大汉元老之臣不奉诏领命,其余三辅或中原士族其将非议。我大汉当行雷霆手段,迁元老子弟入长安,以为效彷之样,方可令其余之人无话可说。”

    “陛下,关侍中之语不无道理,法令一下,无人可免。”蒋琬应和道。

    刘禅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便从关卿之言,巴蜀之内三辅及北方任官士族随朕迁往长安,朝廷赏赐田亩、宅院,以为补偿。至于三辅籍贯百姓以利诱之法,诱其北上。”

    顿了顿,刘禅决定还是将口子放开,说道:“当不限于三辅籍贯百姓,亦可劝募蜀人北移,凡百姓内迁者给廪三月,复除二载之税,国赐田亩,以为恩赐。由马尚书领迁民之事,蒋卿督之。”

    刘禅还是仁德爱民,除了逼迫士族迁往长安外,对于三辅籍贯的百姓还是看其意愿如何,采用利益引诱作为手段。毕竟关中除了缺人之外,最多的就是田亩。当初诸葛亮疏通的郑白渠,其所灌既的田亩,至今有些田亩还未有人耕种。

    “诺!”

    当然迁民的手段还不至这些,刘禅已经命费祎挑选益州内关中或北方籍贯的将士,尽可能地用利益以及前程来劝说这些将士举家随往长安,当然亦有些许的命令性质。

    可以这么说,此次迁都刘禅根据他们受大汉恩德多少来决定他们迁都的优先性,如在大汉任官的三辅、中原士族他们是必须要迁到长安居住,大汉会赏赐田宅,以来安顿他们。

    其次是士卒,他们作为大汉军队,享受军功制,让他们迁往长安是属于半强制性质。最后便是三辅百姓,他们从大汉身上索取的恩典很少,反而是大汉从他们身上压榨,对于大汉采取的利诱政策。

    至于为何如此安排也很简单,刘禅不希望因为百姓好欺负,就可以肆无忌惮对他们进行压榨,他亦有怜悯之心。而且就迁都换地居住而言,那些二代、富贵人家或许也会受到影响,但他们受到的影响却没有比普通百姓大。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