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争端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周府字数:2845更新时间:24/10/13 15:28:56
    二月,建业。

    自孙权想养蛊培养出优秀的继承人之后,实打实地将心思放在三子孙和以及四子孙霸上。

    本来还想推迟册封太子的时间,却不料听闻刘禅欲下达册封孙霸为吴国太子的消息。孙权对刘禅搅和吴国国政的态度,颇是不满,只得抢先在汉使抵达之前,册封了孙和为太子,又隔数日册封孙霸为越公。

    嗯!孙权去帝号,向俯首大汉称臣,自身本就是王爵,自然失去了册封王爵的资格,其最高也只能册封公爵。

    太子孙和方面,阚泽领太子傅,薛综为少傅,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重臣,被孙权安排为孙和的侍从。

    而在越公孙霸方面,前太子孙登之师是仪受令越公傅,与全寄、杨竺来往来往关系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诸王子皆无册封,唯有孙霸封为越公。孙权给予孙霸的待遇极为恩宠,与太子孙和并无差别,甚至在同一宫室内饮食起居。

    不过在这过程中也有一件插曲发生,已故的步练师长女孙鲁班即大虎公主,因和孙和之母王夫人有矛盾,不满孙和受封太子,欲立孙霸为太子,特意和孙鲁育即小虎公主商量。结果小虎公主不同意,于是两姐妹关系闹掰了。

    就在册封二人后不久,来自大汉的诏书‘姗姗来迟’抵达了建业,向孙权表示了大汉对孙登的病故很是哀悼,又向孙权隐晦建议了孙霸可为太子。孙权则是回答此乃吴国内政之事,且已册封孙和为太子,多谢大汉操心。

    次日,孙权下诏,为太子孙和聘请张承之女张氏为太子妃。张氏乃张昭的孙女,诸葛恪的侄女。之所以让张氏为太子妃,乃是因为诸葛恪。诸葛恪与侄女张氏关系融洽,来往紧密。

    自从吴称臣之后,诸葛恪与大汉关系暧昧。大汉期望孙霸为太子,而太子却是孙和,未不使两者失去平衡。孙权反手就把诸葛恪的侄女册封为太子妃,让孙和也与大汉搭上了关系,其两者之间保持了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与越公二边的臣属都察觉到了情形的不对劲,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岂不是将会挑起内部的夺嫡之争。

    太子属官多次上疏表示,太子乃吴国的储君,与越公应当上下有别,今上下应该作出区分,明确突出太子作为储君国本的地位。孙权看完置之不理,并不采纳他们的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宫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越公傅是仪也坐不住了,他不是利欲熏心之辈,也没有欲行从龙之功的想法,面对眼下发生的两宫党争,他出于为吴国考量的想法,连续塞上疏三次给孙权。

    此时,孙权坐在榻上,手里翻阅着是仪的奏疏,颇是犹豫。

    在是仪的奏疏上表示,如今大吴丧失荆州、岭南之地,国力大减,难以与汉魏争锋,宜当内修德政,积蓄实力,以待天下之变,是故国内且不可生乱。

    接着夸了孙霸,说其天资聪慧,兼备文武,不如令其镇守边疆,为国藩辅,稳定人心。最后生怕孙权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是仪补充强调两宫宜有不同,方可正上下之序。

    说实话,是仪说的这些他自己岂能不知道,只是他不愿而已。他之所以想让二子夺嫡,不过是想挑出色的继承人而已。

    太子孙和,宅心仁厚,缺少英武之气。以他的性格让其执掌东吴,自保有余,但若想复兴东吴,恐是困难。

    越公孙霸虽有英气之感,然缺乏谋略,在这波折的乱世中,驾驶的东吴这艘船乘风破浪,可不是仅靠勇气就行,还需要大智慧。

    是故孙权想整点花样,在斗争中使二人成长,最终留下一人作为自己的储君。可惜刚开始没多久,就被心怀吴国的大臣所力谏。

    沉吟之间,孙权思索近来发生的事,确实他也察觉到二宫之争的苗头。为了防止是仪奏疏内所说因夺嫡而损国政的情况出现,还是需要控制下二人的争斗,表明下自己的态度。

    不过孙权并未打算制止二人的争斗,他自认为凭借自己的威望以及权势,能将这场夺嫡之事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会引起大规模的争端。届时等自己挑出合适继承人,自己也可轻松化解这场争斗。

    孙权思虑少许,吩咐道:“传诏,令越公迁出宫,分置他殿,与太子各设宫殿及幕僚,其恩宠仍是不变。”

    “诺!”

    孙弘眼神微眯,迅速低头应道。

    孙权将是仪的奏疏合上,靠在凭几上,随口问道:“蜀汉国内可有大事发生?”

    自吴称臣于汉之后,两国断绝的商贸重新互通往来。蜀汉如往常一样,将蜀锦、马匹倾销于东吴。然吴国凋敝,唯有士族尚有购买蜀锦的欲望,至于马匹的销量大幅度下滑,不像之前那么多。

    随着商道的互通,两国音讯传递的速度也大幅度上升。从去年开始孙权就格外关注蜀汉政坛的消息,不仅是因为吴国受制于大汉,更重要的是他决定向蜀汉学习政治制度。

    以往魏强之时,孙权就常抄袭魏国的治理体制,不仅是情报机构校事官,还要以法家治国的态度。如今汉强,自然要向大汉学习先进的治理体制。

    孙弘朝着孙权拱手,说道:“启禀陛下,正月起,汉帝刘禅下诏,大汉国内推广《百官考课法》,今后无论何种官职,上至三公,下达县吏皆需考课,每岁一课,三岁大课,以定升迁之序。”

    “嗯!”孙权听到刘禅推行考课法,不由惊叹一声。

    要知道别看三国鼎立数十年,各国出色的政治家不少,但因混乱的朝政以及君臣特殊的关系,迟迟推行不出《考课法》。即便是雄踞中原数十年的曹魏亦是如此,他们至今也无新的考课法,所用的仍然是老一套的上计制度以及曹操所遗留下来的‘随宜辟治’之法。

    至于曹叡时期,刘劭奉曹叡之命,制定新的考课法《都官考课七十二条》,曹叡欲推行放到朝廷上让众人讨论。结果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论战,其结果是众人议论到了曹叡驾崩,才搁置不议。

    】

    吴国更不用讲了,孙权与士族共治百姓,孙权想要考核他们,信不信士族反手来个齐声反对。因此吴国的律法也只能对待百姓严厉些,对士族以及将领自然是宽松咯。

    两汉时期的上计这种简单的考课制度,孙吴若能顺利实施便是极好,想像刘禅一样考核全国官吏,这已经不是孙权所能想象的了。

    孙权捋着胡须,不敢相信地自语道:“刘禅小儿推行《考课法》,其怎么可能?蜀汉官吏如何能从?”

    确实如孙权所说,《考课法》的推行确实困难,毕竟谁也不想有人在自己头上监督自己,核查自己的做事的功绩,毕竟人都有惰性。就拿现代社会的公司考核制度,如果考核你的人话语权不足,难以制约你,工资发不出来,你又怎么会默默地去遵守考核制度,自然是你算老几?

    放到王朝制度之中亦是如此,如果中央衰败,帝王缺少威望,其治下官吏又怎么会去没有意见呢!如同曹魏众臣不满刘劭《都官考课七十二条》一样,不是当即否决,就是默默的延后商议。

    因此考课法的推行,历代非大一统王朝不可,且还需强硬的中枢机构支持。就拿唐代来看,早中期中枢强大,考课制顺利推行,用以治理朝野,吏治清廉,随之也带来了强大的大唐盛世。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中枢衰弱,难以像之前考课,随之吏治腐败。

    换而言之,蜀汉如今能推行考课法,已经说明其今非昔比了。自刘禅登基起,疆域不断地扩张。数次击败曹魏,又降服孙吴。国家已经展现出了一统天下的趋势,其君主的威望亦是达到巅峰,国内官吏又岂敢不顺。

    如果换到当初刘禅初即位之始,诸葛亮辅左的情况下,不仅是刘禅提没用,诸葛亮提也是反对声一片。

    这就是中枢强大与否的区别,这也是孙权羡慕且又难以想象的存在。

    就在孙权羡慕刘禅的威望之时,侍从禀告道:“陛下,全公主求见。”

    闻言,孙权抛去不切实际的想法,笑着应道:“宣!”

    “诺!”

    长子孙登的去世,让孙权哀痛不已。作为长女的孙鲁班自然时常出入宫中探视照料父亲,长久之下孙权也渐渐依赖长女全公主。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