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水利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周府字数:2189更新时间:24/10/13 15:28:56
刘禅不仅是关注蜀中,也在关注南阳的发展。
如今他的手上便是荆州刺史鲁芝的奏疏,其上规划了南阳的复兴计划,以及疏通水利设施的安排,准备重新使南阳成为‘陆海’。
陆海之名,或许多以为乃是蜀中平原,其农业发达,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丰收之时,一片望去水稻起伏,恍如浪花,一片无际,不就是陆海乎!
但同有陆海之名的不只有蜀中,还有南阳之地。亦或如‘天府之土’美称,先是关中,次之汉中,最后蜀中。
就拿两汉蜀郡、南阳二郡的人口作为对比,西汉南阳户有359316,蜀郡268274户,蜀郡的户籍比南阳少了一半,至东汉则差得更多了。当然不能否认有郡县面积的因素,但亦能从其间看出南阳的鼎盛。
南阳之所以兴,不只是其两汉人才辈出,更多的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其中它的农业则为重中之重。
同样蜀中有李冰开凿都江堰,打造蜀中的天府之国。而南阳也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的带领下,挥汗耕耘,打造出南阳。
召父者,西汉名臣召信臣,寿春人。其任南阳太守期间,为使民兴利,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根据南阳复杂的水势,开凿沟渠约有数十处,灌溉农田三万余顷。而都江堰灌溉的田亩面积也不过只有万余顷,可见召父之恩。
杜母者,东汉名臣杜诗,汲县人(今卫辉市)。其任太守时,组织民工,修治陂池,广拓土田,对召信臣所筑的陂、堰、坎、渠、池加以修复和发展。未过数年,郡内陂泽棋布,田间沟渠纵横,堤埂相连,水、旱之田不受旱涝之害。
南阳的郡治宛城能号称南都,并与洛阳并列为东汉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与召父、杜母二人的关系分离不开。
因此上任不久的荆州刺史鲁芝,按照大汉颁布的《田亩水利法》,并根据召信臣、杜诗的水利遗迹,着手安排南阳、义阳的水利疏通计划。
不过鲁芝因为受限于地方上的人口问题,以及百姓的分布,没有像一口气疏通,而是分步进展。
首先,鲁芝计划在南阳的中部穰县,截断湍水,修缮六门堰,灌溉穰、新野、朝阳三县土地五千余顷。
其次,荆州的东南部泌阳县,督建蓄水工程‘马仁陂’,作二十四堰,灌溉民田万余顷。
后续根据具体情况,再来推进荆州地界内的其他的水利工程。
当然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鲁芝可是驱车赶往隆中,当面请教过诸葛亮,在他的指导意见下,重新更改了些许内容,再上疏至刘禅手上。
其实鲁芝的安排在如今大汉也可以看作是地方官的一套流程,毕竟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大汉内部地方上也形成了一套手续,那就是平寇安民,修缮水利,推行田制。当然也会因地方不同而另议。
刘禅细看下来没有问题,提起笔在上面批阅。只有刘禅的盖章同意,鲁芝的计划才能推行,否则即便有蒋琬的同意,也无法推行。
至于为何,则是涉及到了早些年颁布的《田亩水利法》,兴修水利这种工程因地方层级不同而有区别。
乡亭级别的水利设施,需要县的同意,县需要向郡报备,郡要向州备案。
县级别的水利设施,需要郡的同意,向州报备,州向尚书台备案。
郡级别的水利设施,需要州的同意,向尚书台报备,尚书台向刘禅汇报。
州级别的水利设施,由尚书台初次审批后,后面必须要有刘禅的同意,才能推行下去。
其中被报备一方,可以直接驳回报备方的报告。如乡亭级别的水利设施,县同意了,但郡没同意,县就无法实施。当然郡必须给予书面意见,方才可行,郡三次不批,县可越级向州申请……
诸如以上,便是大汉《田亩水利法》的手续流程,刘禅在当初草拟时,便十分注意地方官吏会因政绩而大兴无用基建,导致百姓疲倦,荒废农事。因此特意对审批手续上进行层层把关,让《田亩水利法》带来的弊端降到最低。
批阅完后,刘禅把奏疏交给张绍,说道:“季兴,此疏可行,让蒋尚书再阅,若无异议,让鲁荆州实行即可。”
“诺!”挺着大肚子的张绍上前接过奏疏。
不过,张绍还递上一份奏疏,说道:“启禀陛下,京兆尹颜斐在任病故,今京兆尹空缺,故蒋尚书问之。”
“颜斐?”这一名字,直接把刘禅带回了三四年前平定关中那时。一个爱民如子的老头,倔的可爱,当世少见。
念及于此,刘禅不由叹了口气,近些年病故的人越来越多,这让他都有些麻木了。他虽是初降之人,但这个老头品性,实属让刘禅喜欢,要不然也不至于委任他为京兆尹了。
刘禅沉吟良久,说道:“颜斐乃是爱民之人,京兆之所以复兴,其功勋卓著。从大汉出资将其功名勒于石碑之上,朕要署字于其上,立于长安城外,以颂其德。”
东汉时期,重视石碑风行。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勒石燕然,以为刻石记功。但在郡县之内,有功绩的郡守或是县长去世,受其蒙恩的人会出资为其树碑记功。如汉末李儒曾出资为敦煌人,郃阳令曹全立碑。
刘禅决定出资为颜斐立碑文,并非其为大汉做出了多少贡献,而是单纯为颜斐这个爱民如子的官吏而感到惋惜。没有他,饱经战乱的京兆尹岂能有今日。这样的官吏如果刘禅不去珍惜缅怀,岂不是有损自己的圣明。
上有所好,下必仿之,希望大汉官吏能像颜斐学习。
顿了顿,刘禅感叹说道:“我大汉能迁都于长安,皆赖颜卿恩德也。”
张绍闻言,拱手说道:“陛下,既然如此,不如让蒋尚书及朝中重臣也出资些许,并署名其上。”
刘禅摆了摆手,说道:“不必如此,此举过于造作了。朕属其上,若有百姓愿附,亦可从之,不必阻拦。”
“诺!”
“至于后继之人,蒋尚书可有人选?”刘禅问道。
“蒋尚书以为扶风太守庞林可任京兆尹。”张绍答道。
“庞林?”
刘禅沉吟许久,大汉如今不缺人,缺的是能做事的干吏,特别是新辟荆州后,人手更是着急。
至于庞林的话,从其近些年在关中任职来看,政绩不错,让他接任颜斐也不是不可。
“可,让庞林继任京兆尹。”刘禅说道:“令其多向颜斐学习,大汉迁都不远矣!”
“诺!”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