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紫殿清晓席群英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长歌行路难字数:4029更新时间:24/10/13 10:17:11
    应玚高中院试之首。其家亦办私宴庆祝。

    郡士和院士成绩前十名公布排,但只有第一名才有称,分别称为“解元”和“会元”。若殿试通,则称为“进士,第一名称“殿元”或“状元”。

    应玚之父应珣现在立法院中书处任职。立法院原辖士部和民,负责立,后刘备将草拟诏敕、定旨出命的职能移入立法,下设一个机构中书处负,其长官称为中书丞。

    皇帝口含天,出口就是法,因此诏令也是立法的一部分。

    刘备特别注意维护法律威严。 无错更新@若人人遵纪守,自己身为最高,自然稳如泰山。

    以前是臣,不能改易本朝律,只能通过军令的方式下发法,命部下军民遵守。

    公元193年10月天子被,神器无,控制青豫徐三州之地的左将军刘备组建立法、司法、政务三部及诸,将梳理、重订律法之事提上日程。

    等到公元195年正月称帝,正式开展修法工作。

    本朝法律有律、令、科、比四种形式。

    律以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为,加上《傍章》、《越宫律》、《朝律,统称“六十篇”。

    令则是“天子诏所增,不在律上者为令”。

    后来律令并,越来越,前汉武帝时已达到三百五十九,到成帝时更达到“百有余万言,本朝继续叠加法,致使典籍汗牛充,“律令紊,科比冗,章句歧,览者艰难”。

    朝廷法令无法正常在各州郡侯国使,官员不知如何引用条文律令处理案,平民百姓更难以掌握律令之内,非常不便。

    现任刑部尚书的钟繇之家族以精通律法而著称。即便是,也觉得现行律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主持立法院的第五巡接到刘备诏令,组织朝野大量精通律法的人,在立法部原有一年多工作的基础,又历时近一年时,终于完成新法的修订。

    刘备命名为《新律,加上颁发的各种“令,合计一百八十多,分类清,条文简,

    刘备已正式颁发五州实施。

    为酬第五巡之,刘备给他加官侍,以示荣宠。

    侍中表示第五巡可以出入宫,而尚书令和司空都只能在皇宫之外的政务堂和司法堂办公。

    立法院下的士部主要负责刑法等律令修订完,民部主要负责民法等律令修订完,中书处则负责皇帝诏敕。除此之,其余任何机构、官员不得自行起草律令或任意解释律令。

    立法院设有巡察人,若发现有官员违法,可以发起弹劾。一旦有弹,司空下属的侦部廉政司必须查,给出明确结论。

    中书处贴近皇,相当于皇帝的秘,位卑而权重。

    中书丞为卫,下设左右侍,分别为原青州主簿滕胄和应,再下设中书舍人若干。….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宴席之,应珣说完祝洒,就命举杯。

    应氏及应玚举杯饮尽。

    应玚年方十,尚未加,但中了院,被应珣特许可以饮洒。

    其弟应璩年才六,也热切地举杯响,不过杯中乃是蜜水。

    应家家规极,讲究食不言、寝不语。

    无声无息地用完晚,应珣才带着应玚来到书,父子进行了一番对话。

    应珣对儿子是满意,但脸上并不表露出,他担任中书侍,典掌机,深知这一职位的敏感和重,一改世家公子的派,变得十分低调。

    应家乃是汝南望族。

    应,汉和帝时为河南尹、将作大匠;生十,中子应叠官至江夏太守;应叠之子应郴官至武陵太守。应郴之子应奉富有传奇色,“过目不忘”、“五行俱下”两个成语就出自应奉。

    应氏开枝散,遍布汝南。

    应奉官至司隶校尉。

    应奉二,长子应,次子应珣。

    应劭现任礼部尚书。

    。@·无错首发~~这次院试主考官就是应劭。判卷采取糊名,很难舞,而且应劭并不亲自参与判卷。他看到侄子高中会,也有些惊讶。

    应劭投奔刘备较,在当时人才匮乏的刘备队伍中很受重用。

    现在刘备威加海,再有名士投,也只能处于应劭之后了。

    应氏家族兼有军,应劭、应珣之,还有应劭族侄应举任郎,执掌奋武军。

    应氏在炎汉中属于比较顶尖的家族之一。

    从应氏势力也可以看,炎汉政治体系的中上层大多出身于贵族、门,出身下层的人才主要在军中效,如关羽、刘猛、沐并、田豫等。刘备想要润物细无声地提拔中小地主、平,打压士族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珣道:“十日后殿,由陛下当庭出,或问以时势、军略、经济之,汝当持论中,力求务,不可故作惊人之语。”

    应玚略有些诧,问道:“小子谨遵大人之言。不过尚有一事请问大,陛下当庭出,莫非要亲自判卷?”

    刘备出,如果让别人来,可能无法彻底领会刘备的意图。但如果刘备自己判,足足二百份卷,却要看到何时?

    应珣道:“陛下足智多,自有办,汝不必操心此事。院试前十,郑浑、诸葛亮、步骘等人都是劲,这几天汝要小心准,且不可掉以轻心。”

    应玚自信地道:“大人放心。”

    写文,应玚除了对在野悠游的孔融、身在冀州的陈琳有些忌惮,其余人就没一个放在眼里。

    至于经济之道、时事学,他这两年在颍川学院也不是虚度的。

    天下五大书,分别是位于齐国临甾的青州学,位于泰山郡鲁县的工农书,位于颍川郡阳翟的颍川学,位于京师的泗水学,以及位于河东安邑的山河书院。….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汝颖多奇士。颖川学院的学子研习奇谋军略之风极盛。耳濡目染之,应玚并非不通世事的儒生。

    *******

    院试放榜后的几,无数饮宴邀请如同雨点般向郑浑飞来。

    郑浑身出名门。其曾祖郑众曾任大司农。

    郑家善于经,聚敛有,家业传到郑泰、郑浑兄弟,有良田四百顷。

    郑泰少有才,到灵帝末年(公元185年-189年,知天下将,便不应公府之,暗中交结豪杰。由于广施钱,过于大,弄得有时自己都吃不饱饭。声名远,山东无人不知。

    大将军何进征用名,任命郑泰为侍御史。郑泰因何进不听谏,弃官而去。

    后何进果为宦官所,董卓秉政。

    郑泰与何颙、荀攸等人密谋诛杀董,事,在逃至淮南的路上病死。

    郑浑拖家带口逃到淮南避,受到袁术的礼待。郑浑判断袁术不能成,便在刘备收降吕布和张邈,又回到家乡陈留郡。

    第一次科,郑浑还有观望之意。

    刘备称帝,郑浑再无迟,孤身至工农书,求学于刘洪。郑浑于算学本有基,在刘洪点拨下豁然开,数月而得其精髓。

    郑浑报名参加郡试。有好友劝他道:“公出身名,公兄恩惠布于山,又与朝中大员有,何不径走公府征辟之途?”

    郑泰周济良,与荀攸为生死之,与华歆、应劭、张邈都有交,就连许褚都曾与郑泰有受粮之谊。郑浑不愁没官坐。

    事实上也是如此。自郑浑回到家乡,前有大司马,后有三公,多次征辟郑,郑浑皆不应。

    他决意参加科,让众人惊愕不已。除了好友劝说,更有人暗中讥笑郑浑犯,有官不,非得学那些污浊之徒下场争,真是有辱斯,损坏家声。何况若是万一考不,更会名誉扫地。

    郑浑通过郡试,又有人传他是勉强过,院试必然灰头土,无功而返。

    然而郑浑熟悉科考形式,发挥更,在院试中一鸣惊,夺得第二名。这可。

    是天下第二!足以荣耀。

    非议这才销声匿迹。世家大族、朝野上,纷纷对郑浑表达善意。

    郑浑对宴请一一婉,表示殿试在,自己要认真准,无心应酬。众人都表示理,但礼物坚持留下。郑浑所住的馆,房间内堆满礼,几乎无下脚之地。

    郑浑叹道:“世事如,人情冷,其中信有真,须当反复咀嚼也。”

    *********

    十日倏忽而过。

    太极殿,刘备登上御座。

    殿下众士子已经提前三日练习好了礼,今日也已等候多,在礼官高喝道:“拜!”,皆叩拜于,山呼万岁。

    刘备摆摆,礼官高声道:“起!”

    众士子起,在礼官指挥下入席坐,每人面前一张几,上有白纸数,笔墨皆全。….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刘备开口道:“卿等皆才俊之,自当为国效,济世安民。功勋须垂青,声名应昭后人。岂能庸庸碌,此生埋没尘土荒草?光阴如,韶华易,大好岁,岂能虚掷?朕开科,为卿等提供公平仕进之,不问出,只论才能高低。勉之、勉之!”

    众士子又高呼:“谢陛下隆恩!”

    刘备从袖中取出一卷。

    中书丞卫觊快步上,躬身接,退,转身走到殿,展,高声读道:

    “某为县,政事委于诸,但坐啸耳。时人以为通,有宰相之器。后果至三公。某之所,宜也?不宜也?详释之。限一千字。”

    这个题目的回答方,刘备有所倾,但大体上仍可算得上是一个开放式题目。不论从哪个方向回,只要逻辑通,言之有,都不算跑题。

    卫觊在大殿四个位置各宣读一,宣布考试开始。众士子连忙研墨铺,进行答题。

    提供的纸张绰绰有,可以供打草稿之,也可直接作答。

    考生几案上贴有名,要求按名入座。刘备走下御,在殿中随意行,观看众士子答题情况。

    耿奇、鲍出陪,紧紧盯着距离刘备最近的考生。虽然说不太可能有人行,但小心无大错。

    过了这一会功,有人已运笔如,有人则愁眉不展。

    虽然已被礼官告知考试,不得起,有考生用眼睛余光看到皇帝走,仍旧坐立不,欲避席跪拜。皇帝站,自己坐,这是大不敬啊。

    有的考生则心无旁,根本没察觉到外界动静。

    刘备将不少考生的姓名与本人对应起来:

    郑浑不到四,似乎苍老的有点厉害。此人以贵族子弟而积极参加科,拥护朝廷政,政治站位很,值得肯定。

    应玚是个苍白少,身子有些单薄。

    步骘见,气度比以前更加沉稳了。

    原来赵俨长这样。赵俨与同郡(颍川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号曰辛、陈、杜、赵。

    辛评、辛毗兄弟在袁绍那里。陈群在刘备麾下。赵俨和杜袭从荆州回到家,都参与了这次科考。不过杜袭折戟郡,引为笑谈。

    ,这个是李琦。挺朴实的少年。这二百名院士,李琦家基本上算是最底层的了。当然还有更底层的百,连饭都吃不,更别提读书识字了。

    这位考生须发皓,名唤冯,在诸生中年纪最,今年已五十六岁。这个年纪都该退休,如果给他官,能做好吗?是不是又要把事务都交给胥吏?

    在刘备治,没有什么清闲高,大家都是事务,都必须做事。

    退休致仕的制度要尽快完善。

    当,有些地方可以适当放宽年,如学宫书院之类。

    教书育人、研习学,比较适合冯进。

    刘备转了一,就悄悄离开。

    殿试自上午巳时(九点)正式开,考到午时二刻(十一点半,两个半小时写一篇作,时间够了。

    基本能力和素质都在郡试和院试中考,能中。

    院士,经籍、经济、算学、律法、天文、地理等,不能说皆,也得皆通。或许有纸上谈兵、眼高手低之,但科举的作用从来不仅仅是选拔人才。

    科举是给下层以希,使阶层流动。谁肯世世处于烂泥之中?若无上升通,固化越来越严,迟早有人会再次喊出那一句话:

    王侯将,宁有种乎?.

    长歌行路难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期待精彩继续!。@·无错首发~~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