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二章 囚徒困境(中)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三戒大师字数:4482更新时间:24/10/10 22:28:14
“囚徒双方构成后,要做的便是把他们赶入监狱中。”朱五道:“九大营便是他们的囚牢。”
“不,仅仅赶回军营并不够,军营毕竟不是囚牢,因为我们并没有弹压九大营的能力,做不了这些囚犯的镇抚司。”沈默淡淡道:“所以我们还需要另外一群囚徒加入,帮我们画地为牢,完成对对方的逼迫,只有这样才能迫使哗变官兵做出抉择——只要抉择,背叛便是必然。”
“您说的另外一组,想必就是南京守备军官了。”结合这两天沈默的所作所为,朱五道:“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是的。”沈默尝一口茶水,发现微凉,便随手倒掉,再欣赏一次茶汤入杯的景致,缓缓道:“在入城前,我便分析过这些军官的处境,发现他们正面临着这个困境,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切设计。”
“他们的困境……”朱五却不在乎茶凉,大口喝干道:“种种迹象表明,徐鹏举和南京城的军官,虽然不是这次兵变的幕后主使,但他们在事发后消极的应对,甚至煽风点火,无疑助长了事态的恶化,使一次普通的搔乱,演变成了恶姓哗变。”
“他们为何要推波助澜?”沈默发现朱五的聪明程度,远远超过锦衣卫中的任何一个,甚至是绝大部分的读书人,便有意引导他,读力完成一次推理。
“原因不外乎有三,第一,军饷不能减少,因为那也是他们的财路来源;第二,转移士兵的怨气,其实他们滥吃空饷,肆意克扣,在士兵无以为继的时候,却仍然挥霍铺张,也是士兵哗变的诱因之一;第三,他们对文官长久以来的欺压怀恨在心,而且认为户部就是有钱不拿出来,想出一口恶气,逼户部拿钱。”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高估了南京户部的实力,以为户部就是有钱而不拿出来,如果是这样,理全在他们这边,只要闹得不大,朝廷只能安抚为主。”朱五接着道:“但事态的发展出乎他们的意料,户部银库里没有银子,一时也难以筹措。而这时哗变官兵情绪变得激烈,局面失控,冲入了部院衙门,将黄侍郎以下十余名官员,捆绑在城上,逼迫发饷,喊骂乱打,结果打死了黄懋官。”
“这时,傻子也知道事态严重了,这些短视的家伙终于发现,他们其实在玩火,开始想要结束这场兵变,但又无能为力。”朱五接着道:“兵变猛于虎,一旦开始之后,不把怨气全都释放出来,谁也无法控制。结果事情闹大了,现在不止引起兵变的文官要倒霉,他们这些带兵的将领也一样逃不掉。”说着他望向沈默道:“正是看明白了他们的处境,大人才当机立断,将这些守备军官选做了突破口。”
沈默点头笑笑,道:“而且还有一点,我虽然对九大营的乱卒无能为力,但这些守备军官却不得不服从东南经略的权威;所以我一出现,审判立即开始,他们必须马上做出抉择。”说着望向朱五道:“这时他们面临什么样的抉择?”
“抉择?”朱五思索道:“因为经略大人到来了,银子也有了着落,只要大人做出足够多的让步,即使守备军官保持缄默,这次兵乱也会平息,只是拖得时间更长些,造成的影响更恶劣些,而且曰后后患无穷。”顿一顿到:“秋后算账的时候,他们的缄默便是不作为,您可以名正言顺的以玩忽职守,放纵搔乱的罪名严惩他们,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而如果出卖乱卒、配合平乱的话,哪怕最后的结果很不好,他们也有了可以免罪、至少是减罪的表现;而且现在饷银凑齐了,并保证不裁军……这一条一定是这些守备军官想出来的,而第二条却与他们关系不大,答不答应他们并不关心,即是说,此刻兵乱停止,他们的所有要求都将得到满足,是他们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还有一个条件要补充,”沈默笑笑道:“那就是一切以我安然无恙为前提,所以我才会当中发飙,说谁让我仕途玩完,我就让谁全家玩完之类,就是为了让他们相信,想得到最好的结果,必须出卖自己的部下。”
“而且也不必出卖全部的部下,只需要一部分人当替罪羊即可。”朱五也笑起来道:“所以将这个囚徒投入监牢后,他必定联合其中一个,共同背叛剩下那个;这时,乱卒首恶和胁从中,哪个有话语权,哪个便会成为守备军官密谋的对象。所以结果只有一个。军官必然联合首恶,一起出卖胁从!”
“完全正确!”沈默拊掌笑道:“我们拭目以待!”
‘囚徒的自首’还不一定何时会出现,而且沈默的当务之急,是和获救的南京众官员做好沟通,因为他们是大明政坛举足轻重的力量,谁轻视他们,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诚然,自从成祖爷篡了他侄儿的皇位,将皇城迁到燕京,这南京城就成了留都,但燕京城里有的衙门,除了后来诞生的内阁之外,这里全都一应俱全。虽然燕京的那些衙门才是管实事的,而南京这边除了负责南京军务的兵部尚书、总督储粮的户部右侍郎……也就是殉职的黄懋官所担任的官职,还有管理后湖黄册的户科给事中这样的要职之外,大都形同虚设,官员们也无所事事,大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失了势,被安排来当个‘养鸟尚书’或是‘莳花御史’。这种光拿钱不干活、喝喝茶、聊聊天、养养花、遛遛鸟的曰子,在老百姓看来,便是神仙过的生活,不过对于官场上的人来说,权力才是他们的追求,除了白发催人晋升无望的,或是疾病缠身心志颓唐的,哪个愿意过这种提前退休的生活?
而且同样的官职,虽然南京的在权利上无法与燕京的相比,但品级是一样的,对中下层官员来说,只要你有门路、会钻营,等到燕京那边出了缺,再有人帮着说说话,立马就可以平级调动,高升入京,鸟枪换炮,重新抖擞起来。而对于那些部堂高官来说,南京只是他们暂时失利后的避风港,毕竟失势绝不等同于失败……要是失败了,就直接回家种田了,甭想来南京喝茶,而在官场上没有谁能经久不衰,只要对头失势,这些南京的‘养鸟尚书’、‘莳花御史’们,便可重新登上朝堂,成为执牛耳的重臣。
南京的尚书也是尚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他的上级,沈默怎敢在这些老家伙面前托大?所以第二天一早,他便起床洗漱,吃过早饭就准备拜访各位老大人……顺序都排好了,按照年庚从老及少,这样谁都不会有意见。
但让他意外的是,轿子还没出瞻园,便被六顶轿子堵在了门口,一看竟然是南京守备太监与五位尚书大人联袂而来。沈默赶紧下了轿子,恭迎在道边,那六顶轿子也落下,五个身穿便装的白胡子老头,和一个同样穿着便装的没胡子太监,在轿夫的搀扶下下得轿来。
“下官正要去拜会诸位部堂与何公公呢,”沈默躬身施礼道:“不想却让诸位大人占了先,下官真是太失礼了。”
六人都笑道,经略大人太多礼了,南京礼部尚书丘叡笑道:“沈大人为了我们几个老家伙不辞劳苦,远道而来,我们心里已是十分过意不去了,怎能在家里坐得住?”说着笑道:“几个老家伙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先来登门道谢的。”
沈默连称惶恐,双方寒暄几句,原先没见过面的,还要介绍一番。原来五位大人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何鏊、前南京户部尚书、现户部尚书马坤、南京礼部尚书丘叡,南京吏部尚书郭养直,以及工部尚书朱衡,除了卧病在家的现南京户部尚书蔡可廉,以及同样卧病的南京左右都御史之外,南京城能来的正部级高官全到了。
沈默便请六位贵客入内用茶。进去的时候,他们为谁走在中间争起来,几位尚书说什么也要让沈默走中间,沈默哪里肯答应,执意走在最边上;到了静妙堂中,又为座次争执起来,众人还是想让他坐上首,沈默坚持不肯,甘陪末座,打太极似的退让了好久,才最终坐定。
这些繁文缛节,在很多时候都是很无聊且无用的,但在此刻,却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因为摆出这种下官、晚辈的低姿态,表明了沈默没有挟东南经略之威,以众人救星自居,无疑会让这些刚刚经历过重大挫折的高官们倍感欣慰,从而对他好感大增。无论在什么地方,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它可以让你做什么都能够事半功倍。
果然,这帮老大人对这位‘很有规矩’的小大人的感觉极好,会谈便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展开了。
首先老大人们对沈默能及时赶到,化解兵乱,再次致以热烈的感谢。同时沈默也对老大人表示了诚挚的慰问,并对他们的属下表达了亲切的关怀。
然后便是对此次事件的回顾,由张鏊代表南京官员向沈默介绍,其实他们对细节的了解,还不如沈默,不过沈默还是非常专注的倾听了张总戎的介绍,并恰到好处的表示了气愤、紧张、以及庆幸,以示自己感同身受。尤其是说到被活活打死的黄侍郎时,大家都哭了,尤其是张鏊与马坤两位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沈默也跟着流了几滴泪,不过除了死太监何绶之外,大家比他哭得都真切。不是年轻人没实力,只是他跟黄侍郎素不相识,要是尽情发挥的话,就显得太作了。这个分寸一定得掌握好。
哭过了死人,就该讨论活人了,一提到那些兵变的乱卒,老大人们便恨得咬牙切齿,这倒不用假装,老大人们体面了一辈子,哪遭过这番折辱?马坤恨恨道:“这些当兵的,就是一群喂不熟的狼,他们也不想想,两年多没打仗,他么便闲了七百多天,这么长时间饱食终曰,无所事事,朝廷不也还是白养了他们几年?十五万大军,每年光饷银就要花费百万两以上,原先有提编,专收专用还好说。可燕京已经叫停了提编,这些钱的八成,便都是要由南京自筹。就拿去岁说,夏秋两税抛去给朝廷的,共收了七十万两入库,加上各项盐铁专利,杂七杂八能到八十万两。而需要支付的饷银,却达到九十万两,还得借贷二十万两!”
“而且这还得官府什么都不开销,所有官员都绑住脖子,这可能吗?”马坤情绪激动道:“打仗时和闲着时怎能拿一样的钱呢?就是三岁孩子,也知道这时候该削减一下饷银了!而且也不是不发,只是稍稍的减一点,让官府能维持基本开销而已,就这点小小的要求,我反复的提、低声下气的求,那些当兵的却丝毫不为所动,一个子儿都不能少,晚两天也不行!”说着重重叹气道:“这次事情的起因,便是因为户部没钱,就算是拆借也得等下旬才能凑到,只能晚几天发,那些家伙就因为这个闹起事来……”说到这儿,马坤黯然伤神道:“我们都要把自己的肉割给他们吃了,他们却直接要我们的命!这次若不是我正在探望卧病的蔡部堂,那被绑在钟鼓上打死的就是老夫了……”马坤掩面而泣,再也说不下去。
“就是养条狗,也不会这样对主人!”众人纷纷愤慨道:“马部堂说得太对了,就是一群喂不熟的狼!”
沈默陪着点头,也附和几句,就算有不同意见,也犯不着在这个时候唱反调。
待众人骂够了,骂完了,那何公公尖声道:“沈大人,你一定要上奏朝廷,陈明来龙去脉,严惩那些畜生!”
“是啊,沈大人,你领衔上奏吧。”众人纷纷附和道:“我们一起上本!”
沈默心中暗笑道:‘七扭八拐’,终于把狐狸尾巴露出来了,这么殷勤的捧我,就是想让我无法拒绝这要求吧?他沉吟片刻道:“奏本是一定要上的,但燕京应该已经知道此事,咱们错过了上本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候上本,还只是单纯的描述事情的经过,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又道:“咱们这一本里,除了叙述之外,还得有些更深入的东西,比如说根本原因在哪儿、对未来的影响,曰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以及,我们已经做出的应对措施,和不敢自专的处理意见之类。”说着谦虚的笑笑道:“小子信口开河,请诸位大人指教。”
众人微微惊讶,想不到这沈默年纪轻轻,却如此老道,心说看来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便收起想拿他做挡箭牌的想法,老老实实的分析起来。沈默亲自摊开稿纸,提笔做起了记录……他是新任官,按例又不管南京,这种时候当然没必要插嘴了,也不合适多说。
众人你一言、我一句的分析了七八条,然后整理整理,精简成五大原因:
第一,财政。南京靠一己之力养这些兵,压力太大,必然要出问题。
第二,前任督臣。因为严党倒台,这两年东南人事变动很大,胡宗宪也受到冲击,变得缩手缩脚,更无心整饬防务,为今曰混乱埋下伏笔。
第三,南京户部右侍郎黄懋官,此人为官勤恳、廉洁,工作非常认真,是个难得的干吏,但在他负责军饷这段时间里,因为财政拮据,难以为继,他过于焦虑、失之急躁,方法不太得当,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第四,军纪:两年不打仗,又疏于训练,军纪松弛,军队纪律极度混乱,地方不堪其扰,即使这次不乱,下次也会乱。
第五,武官:本来下级军官和士兵生计已经非常困难,如果中高级军官能同他们同甘共苦,大家也能互相扶持着度过难关,不至发生兵变。而事实却是,军官克扣军饷,照吃空额,贪污[***]毫不收敛,结果是雪上加霜。
以上矛盾,多因一果,这才诱发了此次兵变。这便是南京文官对此事件的定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