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类别:
武侠仙侠
作者:
妙音0字数:10904更新时间:24/10/31 13:46:34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九面,我们看丁二、正明五阴之相。
前面一段讲到:我们一个修行上路的人,跟一个生死凡夫的心态,是不同的。一个生死凡夫,他的心是──心随妄转,他的心完全是随顺过去的妄想,所以他过去打什么妄想,现在他还打什么妄想,那当然就没有所谓的五阴魔境这件事,因为他是顺从妄想。
但是当你研究《楞严经》之后,你的心开始逆流照性──逆生死之流、逆妄想之流,照了清净光明的本性。这时候你心中有两种力量:你过去的妄想跟你现在的正念,真妄交攻;这时候你会出现很多、很不平常的影像,还有很多、很不平常的感受跟妄想。而你面对的方法就是:保持平常心──不迷、不取、不动,你该做什么功课,你还是做什么功课,不要管它,它不是你对手,黑暗一靠近光明,黑暗自然消失掉。如果你向外攀缘,你随顺它而转,那就糟糕了,你就前功尽弃了,你前面的修行全部白费了,所以你不得不小心。你会把你过去生,跟你小时候的那些颠倒想逼出来,你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被它所转!
佛陀最后把这五阴的相貌讲出来,让我们提高警觉。五阴的真实相是什么?你清楚了,你就不容易被五阴的魔境所转,因此追根究底,你还是要有一些智能的判断:
丁二、正明五阴之相(分三:戊一、总明。戊二、别示。戊三、结成)
戊一、总明
先看五阴相状,佛陀作一个拢总的说明: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迷执故有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阴本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这一科有三段,首先真本无阴──真实的心性本来是没有这个五阴的假相。说:在我们一念的精真妙明,精纯而不夹杂,真实而不虚妄的微妙光明心性当中,是本来清净、本来圆满的;它本来就没有三界的生死果报,也本来没有烦恼的尘垢,乃至于无相的虚空,也是一念的无明妄想所生起的。所以在我们本觉妙明的、真精的心性当中,主要是因为一念的爱取妄想,而创造了种种的世界的差别,这种情况犹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是一个公案,我们说明一下:
什么叫演若达多?
佛在世的时候,在室罗筏城,有一个人叫做演若达多,这个人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没有很清醒…就半迷半睡的状态,他去照镜子;那么他本身没有很清醒,镜子又模模糊糊的,所以他照镜子时,突然间…欸!怎么只看到我的身体,没看到头呢?没有见到头啦!他就以为他的头失掉了,到处去找头…这时候有一个善知识过去啪——把他头打一下;欸!醒过来,原来头还在。
佛陀用这个故事是比喻什么呢?
就是:这个人──他只相信镜子的影像,他不相信他自己的头;他自己头在,但是他不敢承认,他看到镜子上没有头,他宁可相信镜子的影像,他也不相信他真实的头在。
我们凡夫,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只相信——我们心中的影像,我们不相信我们内心——清净的本质。
没有一个人去肯定、去回光返照,那个能念的心,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我们在乎的是──心中出现的那个假相;这个就是演若达多迷头—迷失了真实的头,我们只承认镜子的影像。
佛陀这个譬喻,譬喻的很好!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创造了五阴身心这个假相,我们只承认这个镜子中的假相,至于这个假相背后那个镜子──那个能念的心、清净的心,我们却不敢承认。怎么办呢?当然靠佛陀的出世。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不但所变现的五阴假相是虚妄的,乃至于能变现的这个五阴的妄想,它也是一个没有真实的起处。你说妄想从什么地方来?当然觅之了不可得!妄想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虚妄中来。如果说妄想是真实的,我们本来就有妄想,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所以妄想是不真实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佛陀只好在众生的妄想当中,安立一切法是因缘生──诸法因缘生;因为你一定要打妄想,那只好说诸法因缘生,从因缘当中勉励我们要断恶修善,至少能够创造一个安乐的因缘。
很多人问说:佛陀说三界的果报──人天、地狱、饿鬼、畜生是梦幻泡影;那这个梦幻泡影到底是有、没有?你觉得三界果报到底有、没有?对!答案是很难讲!你要是迷,那当然是有,你要继续迷惑颠倒、继续的攀缘下去,它对你肯定是有──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回光返照的人、安住真如的人,你要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没有这个东西──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三界果报有、没有就看人而异。
佛陀因众生的坚固妄想,安立了诸法因缘生的这个教法,这是在对治这些外道,因为外道迷因缘生,一切法自然。什么叫自然呢?一切法是没有因缘的,你会做人、这个人福报很大、这个人很苦恼…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什么道理的,这就是自然。其实:彼无相的虚空,尚且是真实心性当中的妄想所生起的,所以因缘跟自然都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所安立的。佛陀看到我们众生迷自然之法,所以佛陀只好约着众生的妄想,而安立诸法因缘生。
佛陀说: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佛陀为了使令众生了知五阴是虚妄的,只好说五阴是因缘所生,这是针对人天种性跟二乘种性而安立的。所以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实际上,能生起五阴的妄想尚且不可得,更何况是由妄想所生的五阴的假相,那更是了不可得的,元无所有,更是了不可说。意思是说:连能变现的五阴妄想都不可得了,何况是所变现的这些枝末的五阴,那更是不可得!更何况那些愚痴外道,还把五阴的相状当作自然;说因缘生已经是一个不圆满的教法,何况是自然的法则,那更是颠倒了!所以如来在圆满的教法当中,发明五阴的根本原因──只就是一念的妄想所变现,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是了不可得!
佛陀的说法是以二谛说法。佛陀刚开始面对苦恼众生,他的大乘善根没有成熟之前,佛陀只好说诸法因缘生。因为众生一定要坚固的执着于妄想,认为妄想是真实的,好…那你不能舍弃妄想,那起码你打好的妄想──你打布施的妄想、持戒的妄想、忍辱的妄想…。所以佛陀在人天教法中、在二乘教法中,讲到了诸法因缘生──以世俗谛的角度,安立诸法因缘生。但是到了大乘第一义谛的时候,佛陀从胜义谛的角度讲诸法本自无生──佛陀说本来就没有五阴、本来就没有生死。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也说诸法本自无生
你不能说佛陀的教义相矛盾!佛陀以前说造善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现在说从真如的角度,根本就了不可得,这有矛盾吗?当然没有矛盾,是浅深的问题!当你的程度还不能够接受真如的空性,佛陀只好说诸法因缘生;实际上,当你在佛法上,往上提升的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诸法本自无生。所以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诸法因缘生是对的,但是你要入胜义谛,从真如的角度来看一切法──一切法本自无生。这两句话并没有矛盾,诸法因缘生也对,诸法本自无生也对;一个是从真如的作用上来安立,一个是从真如的本体来安立,都可以。
戊二、别示(分五:己一、明色阴相。己二、明受阴相。己三、明想阴相。己四、明行阴相。己五、明识阴相)
己一、明色阴相
首先看色阴──就是一切的物质世界,包括内在的根身、外在的山河大地、草木房舍等等,都叫色阴。
体因想生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引喻详释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结示立名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那么既然我们本来是清净,为什么现在就有这个色身呢?怎么就会有这些男众的色身、女众的色身、还有各式各样的色身呢?佛陀说: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我们的色身,主要是由于父母彼此间有情爱之想…这第一个;其次,我们自己也打妄想,假设我们不打妄想,也不能来受胎;我们打什么妄想呢?爱憎之想。
如果你今生是要投胎做一个男众,你在中阴的时候,你会对那个女方生起贪爱之想,对男方生起憎恚之想。所以说我们是在想中传命,因此我们今生的色身,是三个人打妄想共同创造出来──第一个、你的父亲打妄想;第二个、你的母亲打妄想;第三个、你自己打妄想,这三种妄想就把我们今生的色身创造出来。
佛陀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如我先言:如前面经文:譬如我们心中想象酸醋的滋味,口中就产生口水,这口水从什么地方来?是你想出来的。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我们观想自己登上高山,我们的足心,就有酸涩的感受,这个感受从什么地方来?也是打妄想创造出来!因为事实上悬崖并不现前,酸醋的物品也没有真实的到来,如果我们的色身跟内心的想象是不相通的话,那么口水从什么地方来?这种酸涩的感受又怎么产生呢?所以物质的世界跟妄想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我们的色身是由一种坚固的妄想创造出来的。
这个坚固的妄想如我们前面说的──是一种习惯性的妄想。比方说:有时候我们偶尔起恶念、偶尔造一个恶法,这个不能构成坚固妄想,这在唯识学为不增长业──你一生当中,你的想法都是正常的,突然间你一时的胡涂、造了某一个恶业,之后你非常的忏悔,马上更正过来,这个业对于来生,不能有招感果报的力量,因为这是偶一为之的;如果你经常、习惯性的打某一个妄想,那你就要注意了,这个叫坚固妄想——数数现行,辗转增胜。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长者叫贤面长者,他在王舍城是富贵第一的长者,他的钱财多到他从仓库里面满出来,不要说走不进去,连仓库都满出来,他的珍宝多到这种程度。但是这个人虽然福报大,他有两个很不好的习气:第一、悭贪的心特别重,第二、瞋心特别强;有人向他乞食、乞物品,不管是贫穷人、修道的沙门,他就起瞋恨心把他们赶走。
后来贤面长者(看这个意思:他活得不是很长,应该在中年就往生了)临死之前非常生气,他说:我好不容易积集这么多钱财,现在要离我而去,他非常不甘心…起瞋心。因为瞋心的妄想力量的加持,他死后马上变成一条大蟒蛇…(马上哦!几乎是没有投胎,直接转成大蟒蛇);这条大蟒蛇就盘绕到仓库珍宝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围绕。他的家族不敢住,都离开了,乃至于过路人,一靠近这个仓库,它就用毒气去喷他,受到它毒气喷的,不是死亡就是重伤。
经典上说毒蛇有三种:最下品的毒蛇──是用咬的,它的毒液在牙齿里面;中品的毒蛇──喷毒液,牠不用咬你,它远远的喷毒液,你身体沾到毒液你就死亡;最上品的毒蛇──喷毒气。贤面长者就是变成这个喷毒气的,所以这时候没有人敢靠近牠了,但是有些外地人不知道,从那边走过去,就被它伤害了。
当时国王就很担心,报告佛陀,请佛陀去调伏这个毒蛇,佛陀就带着钵,走到长者的仓库前,这条毒蛇看到佛陀走过来,它就喷毒气警告他,但是佛陀还照样走过来,它非常生气!这时候佛陀把手掌举出来,放五种光明入慈心三昧。这条毒蛇受到光明的照耀,它的身心清凉柔软,瞋心就化解掉了。佛陀就对它说:长者!你有没有想一想,你前生就是因为瞋心,变成这个相貌,这么的丑陋,你要继续的这样颠倒下去、你再继续害人,你来生到地狱去,你知道吗?那有多可怕呢!长者也是有善根,他生长佛世,听了之后很惭愧…一个人开始回光返照,就有希望,他就向佛陀忏悔、皈依三宝。佛陀说:好,你既然皈依三宝,那你就爬到我钵里面来吧,蟒蛇就跑到佛的钵里,佛陀就把这个钵盖住…带它回精舍。
当然,这件事情就轰动整个王舍城,很多人想要来看这条蛇,到底长什么样子?佛陀带回精舍的时候,外面很多人围观、看热闹的;这条蛇听到外面很多人要看牠,它很惭愧,就闭气不呼吸,死掉了。因为它临终之前,有惭愧心又皈依三宝,它依止那一念的善念,生到忉利天去了。一个天人,他刚投生天人的时候,他会知道他的来处——善知来处啊,他知道因为皈依三宝的关系、因为佛陀说法的关系,所以他生感恩心,夜晚的时候,来到佛陀的面前,围绕三匝、礼拜佛陀;这个时候佛陀为他讲《四谛法门》,这个天人当下即证得初果。
我们看这位贤面长者──他从一念的瞋心,坚固的妄想,变现成一条毒蛇的色法;也因为皈依三宝的心,变成一个人天的色法,最后证得初果。所以这个色身,就是我们的妄想创造出来的。
我们一个人,好好看你内心的妄想,会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个:你会知道你前生大部分打什么妄想,因为你前生的妄想,才创造现在的你。
第二个:你会知道你来生会什么样?比方说…你面对财物的所缘境,你打什么妄想?你会选择跟大家分享?还是选择自己完全占有?如果你选择跟大家分享,你来生是有福报的,你念念之间,都是在栽培你来生的财富。所以财富从什么地方来?坚固妄想,就是从布施的妄想创造出来的;比方说,你遇到烦恼活动的时候,你选择克制?还是选择放纵?你选择克制持戒你来生是尊贵;比方说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会选择宽恕?还是选择瞋恨对立?你选择宽恕你来生就长得庄严。
有人说:一个人到四十岁,大概你的想法固定了,所以你将往哪里而去?其实就你看你日常生活当中遇境逢缘你习惯性打什么妄想,你来生的蓝图、那个色法大概可以画出来了;除非你改变,你真实的觉悟、真实的改变,否则你大概就往那个方向去。你将往哪里而去?一个人四十岁大概是大势已定,差不多了!你看你打什么妄想,你大概就知道——你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色身、什么样的物质世界,是安乐的、庄严的?还是丑陋的?还是痛苦的?大概可以看得出来。
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就是说明:既然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么这个色法从什么地方来呢?是坚固妄想变现出来的!
己二、明受阴相
受阴:前面的色阴是物质,以下的受想行识都是心法。受是我们心中的领纳跟一种感受。我们的感受从什么地方来?看经文:
转想成受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结示立名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即此所说,正如前面佛陀所举的例子,临高想心,观想自己面临高山,我们的足心就会生一种真实酸涩的感受。由因受生,能动色体,也由于这样心中的感受,牵动了我们色身种种的受用,所以我们现前的顺益违损,面对顺益的境界,产生增上快乐的感受;面对违逆的境界,产生折损痛苦的感受;这两种感受,在我们的心中,互相的奔驰、交互作用,这就是我们说的,虚明第二妄想。
感受为什么是虚明呢?
因为色法的存在是比较长久的,比方你买一栋房子,你今天住这个房子,你明天还住这个房子,它色法的存在性是长久的,它是一种习惯性的、长久性的妄想变现出来!但是感受是暂时的,为什么呢?因为感受有两个特色:虚──它虚妄不实;但是它又明──它又清楚分明,像真的一样。比方我们有些人喜欢吃榴莲,他的心跟榴莲接触的时候,感觉这个榴莲真好,颜色也特别美妙、滋味也特别美妙。但是等他吃久了以后,榴莲吃多了,他就厌倦了,它又变成不好。所以感受是怎么样呢?变化的。虚就是虚妄变化的,它不像前面的色身,坚固妄想是持久性的;感受的妄想是变化的,但它虽然变化,又感觉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清楚,叫做虚明妄想──是又虚、又明的妄想创造出来的。
己三、明想阴相
身念相应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结示立名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由汝念虑──由于我们心中的念虑,(就是:心中的思虑),才趋动我们的色身来造业。这个业──身口二业是由心的思想推动的;比方说你去佛堂拜佛,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呢?你心中一定有出现一个想象──欸…佛的功德庄严,我要去礼拜他、我可以忏悔业障、可以积集资粮,你一定有这样的一个想象,才会推动你去佛堂拜佛。那你为什么想听经呢?你一定有所想象,欸…听闻佛法来开启我心中的光明智慧;所以我们每一个行为,都是由念虑来推动我们的色身。
但身非念伦,但是色身是一个物质,想象是一个心法;一个是物质,一个是心法,两者怎么融通呢?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我们的色身,又怎么能够随心中的想象来驱动呢?色身是没有明了性的,想象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因为,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我们的心先取着一个相状,你要拜佛的人,一定取着一个佛的功德相;你要听经的人,一定取着一个法的功德相,对这个相——产生爱取,就使令我们内心去相应、来推动我们的身口。
这种情况包括──寤即想心,寐为诸梦,白天的造作是由觉醒的心、想象来推动;做梦的时候,为什么梦中你也有一些造作呢?梦呢!是由梦中的想象去推动。你白天在做事的时候,晚上也在做事,各有想象!则汝想念摇动妄情──我们一天当中,由于心中的想象,推动我们身口二业,去做种种妄情的行为,这叫做融通妄想。什么叫通呢?因为它通内、通外。
想象──融通妄想力量最大;在五阴的妄想当中,最有主导性的就是想阴。
其实:色阴跟受阴主要是在承受果报,受报完,就算了;但是想阴通内通外、通因通果;它既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它也是一个因地──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你来生的结果,完全是你心中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我们为什么要听经,诸位知道吗?就是学习佛陀是怎么想像的。
你看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遇境逢缘,他为什么会选择布施的想象、持戒的想像、忍辱的想象?我们现在学佛,就是学佛的思考模式,把凡夫的想象转成佛的想象,你就成功了,这个种性就成功了。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法国百货公司的店员,有一天,他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被裁员,没有工作了…整天喝酒,所以他太太离开了,家庭破碎了…非常沮丧,他就想自杀;他就一方面喝酒、一方面开车,开到河边,就往河里走过去,走到一半他突然想到:欸…不对!我有个好朋友很关心我,我临死之前应该跟他道别一下,就拿起手机跟朋友道别说:我想要自杀,向你最后道别…他朋友说:哎呀,你不要急着死,我知道有一个人会算命,你好歹给他算命看看,可能有希望也不一定。他在朋友劝说之下:要死之前算个命吧,就跟他朋友去算命了。结果那个人算命──用水晶球一看哎呦…你前生是拿破仑啊!
算命先生说:你是拿破仑转世的。他一听哎呦…我是拿破仑…他本来对拿破仑也不了解…不要急着死吧,看看拿破仑是怎么样;去图书馆研究拿破仑整个生平…,拿破仑做什么事,都是主动积极…他每天看拿破仑的传记,他的心——不思议心、不思议变,他本来是非常消极、非常懈怠放逸的人;他慢慢就觉得我是拿破仑,我应该传承我前生的想象才对!他变成主动积极,后来他就去找工作,不断的找,终于找到工作了,他在整个店员当中不断的努力,后来他变成法国百货公司的巨子,经营了很多、很多的连锁店。
事后商业周刊在访问他的时候说:你真的是拿破仑转世吗?他说:我不知道,应该不是吧!但是他当时的想像,对我很有加持力。就这样……
我们可能会有一个不是很圆满的现在,但是你一定要好好培养你的想像,否则你的未来也完了。
我们今生可能是来酬偿业力,我们是来还债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过了就算了,但是面对环境的时候,你用什么思考模式,这个非常重要。
一个菩萨道的道人,他要有两种想象,你来生就非常的安乐圆满:
第一、你要有来世的想像:你会觉得今生比较重要?还是来生比较重要?在你的思考模式…来生比较重要,那你这个人有功德。一个太重视今生的人,要远离过失就很困难,你很难为了来生去做一些牺牲。你要经常有一个创造来生的想象──你要经常告诉你自己:你是为了来生而活的!你就成功了。
第二、你要有众生的想像:当我们的利益跟无量众生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会做什么选择?你会选择利己?还是利人?(大众答:利人。)对!前一段,是牵涉到功德跟过失,这个是牵涉到功德大小的问题。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如果你今生的所作所为,你总是只想到你自己,即便你好好的布施、即便你好好的持戒、你也很努力在修忍辱,我可以告诉你:你来生的功德肯定不大;就算有,也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小,你的想象力就这样子,你来生会有什么样广大功德呢?
宗喀巴大师说:我们凡夫,我们过去什么善法都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什么都做过,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这副德性呢?佛陀也做很多善法,为什么他成佛了呢?因为他的心态跟我们心态不同:
佛陀在布施的时候,是为无量众生来布施;他持戒的时候,是为利益无量众生而持戒。佛的心量开阔,心量大,所以他的功德大!
我们凡夫的心量狭小,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来生的想象跟众生的想象,你来生才会有大功德出现。其实来生的果报──就在你的心中,看你要不要栽培而已;今生已经来不及了,你今生要改变很难,因为它是异熟果,业力成熟了;今生是前生决定的,你的重点是在来生,关键就是──你要改变你的思考模式。
己四、明行阴相
行就是一种迁流生灭之相。
体迁不觉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双诘是非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结示立名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前面的想阴──就是取像分别;行阴──就是念念的迁流生灭相。
化理不住──所谓的行阴就是身心世界当中,那种生灭变化的根本,它的相貌是念念迁流变化的;比方说指甲每天在长,头发也不断的在生长,乃至于我们壮年之后,气血慢慢的消灭,面貌不断的在老化…而这每一天的变化、每一秒中的变化,我们自己觉察不出来,这就是行阴。
佛陀就称呼阿难说:此若非汝,云何体迁?这个变化相到底是不是我们色身的一部分呢?如果它不是,那它为什么会影响我们色身、会不断的变化呢?如果它就是我们的色身,那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出来呢?所以说:诸行念念的迁流变化,它是一种妄想!什么叫妄想?一种什么妄想?一种幽隐的妄想──很微细、很难觉察的妄想。
我们前文──色、受、想这三个是容易理解的,行阴跟识阴对我们凡夫来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已。什么叫行阴呢?它形容一件事情──我们的生命是动态的。你说:我现在很快乐,其实你讲的快乐相是指前一剎那。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生命,动态的生命无法保持原状——说:我今天跟昨天一样…没有这回事!你要嘛比昨天进步,你要嘛比昨天退步,生命没有保持原状,因为生命是动态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受了行阴──迁流的影响。
己五、明识阴相
前面的色、受、想、行是一个生灭相,识阴相对于前面,它是一个寂静相,是前面四阴的一个依止处,我们叫大仓库。
识阴非真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随境生灭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引喻申明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结示立名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第五识阴──指的是第八识──是我们精纯明了、湛然不动摇的第八识。第八识相对前面的色、受、想、行,它是寂静相。如果我们把这个寂静相,当作是一种常住不变的真如,那就有问题,它不是真如。为什么它不是真如呢?佛陀说:它是生灭的、受熏的;因为第八识它表现在我们的身心世界,离不开见闻嗅尝觉知六根的作用;假设这六根是精纯、真实的,它就不应该容纳虚妄的习气才对,真不能容妄;事实上,六根的作用是生灭的──有增有减。怎么说呢?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假设第八识是不生灭的,那么它表现在六根,为什么我们过去,曾经在某一年,看到一个很奇怪、很特殊的东西,经过几年以后,我们忘了一乾二净,连那个忘记的念头也没有了,可以说忘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但是后来,覆睹前物,又再一次看到这奇特的物品,心中的记忆又再一次的现前,一点都不忘失。可见这个精了湛然不动的第八识,它是念念受熏,它的确是有增、有减,有时候记忆力增加,有时候记忆力衰退,它所产生的这种熏习种子的功能,可以说无量无边,又如何来计算?
所以第八识──你说它是生灭也不对,说它是不生灭也不对,它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它的体是真如,但是它所表现的作用却是受熏的,受熏就是变化的。佛陀结劝说:阿难当知,此湛非真──第八识这个湛然的相状,它的作用不是真实的,就好像一个急速的水流,你远远望去好像是寂静,它只是流得很快、流得很微细…我们看不到而已,并不是说没有流动。所以假设它不是一个妄想的根源,它又怎么能够受熏呢?除非你能达到六根互用,这时候你的妄想才能够消灭,否则第八识的生灭相都是存在的。
则汝现前这六根的作用──中串习几。
中串习几什么意思呢?第八识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习气跟现在的习气,把它互相的贯穿──过去贯穿到现在,现在也会影响到过去。这个湛然明了的熏习,它是罔象虚无的假象,它是什么假象?是一种颠倒的、我法二执相应的、微细不可了知的一种精纯之想,所以第八识也是妄想。
第八识的主要功能有两个:
一、它在因地上叫持种──它可以把你过去所打的妄想、所造的业力,全部保留下来,叫持种。
二、它在果报上异熟──它把你最强的业力变现成果报,它是执持种子、变现果报。
我们现在受菩萨戒,有些人他缘境发心——缘十法界发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增上心。有些人一发心,就发起来了,有些人很困难,你要让他发菩提心很困难,就是他过去生没有这种栽培;就像听经,有些人一听就懂,有些人听了以后,好像似懂非懂,栽培不够。
要知道:现在的我是由过去影响的;所以我们看一个学佛的人,他有一个特点──他经常很矛盾;现在的我要这样做,过去习气的我不同意,经常会发生这样;我想要这样做,另外又有一个声音出来反对,这是真妄交攻!你没有学佛,当然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是统一的,那你就没办法改变!一旦是修行人,他现在的我跟过去我肯定会互相冲突的。
在《经律异相》讲到一个件事:
有一个人,他白天的时候出去,看到一个天人长得很庄严又有光明;这天人看到一具尸体,他对尸体散花,然后绕着尸体赞叹、礼拜。这个人就问他说:欸!你应该是一个天人,这么庄严!你为什么对这具腐烂的尸体这么好呢?他说:你不知道,我现在有这样的果报,都是它造成的,它是我的前身,它过去生积集很多的善业,把我创造出来。这个人,走着走着…到了晚上的时候,看到一个小鬼,拿一个皮鞭在鞭打一个尸体。他说:欸!鬼啊,你为什么要鞭打这具尸体呢?他说:哎呀,你不知道,我被他害惨了,我现在很痛苦都是它害我的。这是他的前身。
阿赖耶识──它可以让生命变成一种相续。为什么生命会相续呢?因为有阿赖耶识。
为什么你死掉之后,马上会出现生命?阿赖耶识把你的业力保存了。你看所有的前七识都没有保存业力的功能,它造完就走了;第六意识造完业,就走了,是第八识把它保存下来,使令这个生命相续下去。
我们修行人,大概就是两个选择──第六意识,跟第八识。第六意识就是──现在智慧的你,第八识是──过去的你;你要用第六意识的智慧来调伏第八识,所以我们一个人经常要修止观。
怎样修止观?跟过去的你沟通!
深层沟通──你告诉你自己:不要在三界流转下去了,三界有很多快乐,这个快乐都是有过失的,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这个快乐果报是夹杂着痛苦的危机,夹杂了三恶道的危机。你必须用智慧来跟过去的你,做一个深层沟通,产生一个生命的共识。
第六意识的工作,就是跟第八识沟通,这叫转识成智!
戊三、结成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这是作总结──前面五阴的果报,是由五种不同的妄想创造出来的。总而言之,你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妄想创造出来的。这里主要是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来是毕竟空的。
《楞严经》讲了很多思想,其实就是一个主题:
称性起修──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
这两句话诸位听得懂吗?你这两句话懂了,你学习《楞严经》基本上及格了;如果你这两句话还听不懂,那这一堂课对你来说,只是结缘──结来世的因缘,也很好。我再重复一次:
修行人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你的修行才会突破得快。
你的思考模式,会影响你进步的快慢哦!为什么古人说日劫相倍?人家修一日,超过我们修一劫,因为他的智慧深。你不能老是活在过去的颠倒想,说:烦恼是真实的,我佛号也是真实的…我跟你拼了。那就糟了,那你要修到什么时候呢?你要想想看,妄想是无量劫打来的妄想,你现在少少的佛号,你想跟它拼了,你这不是不知量力吗?
但是你有般若的智慧就不同了,你告诉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从现在开始,你要从真如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从胜义谛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你进步就很快了。
从本来无一物建立你的菩萨道,从本来无一物提起你的佛号,这就是本经首楞严王三昧的思想;先找到你的家,然后从你的家里重新出发!
前面就是在讲这个观念──色、受、想、行、识,五阴是本来没有的,是后来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既然它是妄想捏造出来的,它自然可以还灭,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最后一堂课会把这个《楞严经》的法要圆满,今天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