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名剑山庄字数:3154更新时间:24/09/27 09:12:31
    第八十六章南洋诸王之会

    旧港。

    不,旧港已经是很久之前的名字了。而今是新港了。

    周王召集诸王会盟,自然也是在新港。

    何夕离开南洋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何夕留下来的计划,一直在影响着南洋。

    旧港就是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

    而今周国乃是南洋封国之中最强的。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何夕给周王画的大饼,也就是治理河流,将新港城外的土地推平,沼泽地变成良田。

    这是一个浩大之极的功臣。周王就藩之后,就一直在做这一件事情。

    在南北开战之前,在贸易之中赚到了足够的钱财的周王,没有留给自己,都投入土地之上。而这些都在南北交战之后,给了周王非常丰厚的回报。

    无他,而今周国每年可以出购的粮食在数百万石之多。毕竟,这里可以一年四熟。只要人力供应得上,多少粮食都不是问题。

    周王数年之辛苦,得到了回报。

    虽然说南洋总体上不缺粮食,而周王粮食更多是供应北京。

    北京很多粮食就从南洋采购的。

    在南洋采购,自然从周王这里集团采购的容易,会减少很多麻烦。因为北京粮食问题存在,所以北京在对外销售的时候,对于采购粮食有特别的优待。

    如此一来,周王在北京货物最短缺的时候,都能搞到北方货物。在别人搞不到北方货物的时候,物以稀为贵,如此一来,周王所获得的利益就相当大了。

    但是周王最大的好处还不在于此。

    南洋粮食虽然不缺,但这个不缺少,是要看与谁相比的。在这个时代,大部分底层百姓都是吃不饱的,即便是在南洋也是如此。很多所谓的不缺少粮食,都是没有将这一部分人的需求算在其中。

    而周王这里粮食产量大增。

    最大的好处就是聚集了很多人。无他,粮食价格低,生活成本低。百姓就乐于生孩子。毕竟,这年头百姓从来信奉多子多福。之所以没有那么多的孩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养不起而已。

    而且诸王封藩南洋,也将中原医术带了过来。在戴神医虽然没有来,但是戴神医很多弟子都在南洋,面对南洋的瘟疫,用很多手段。甚至有一个号称温病学派的医学派系正在成型,他们对热带病有着专长。

    这个时期,因为医术发展,再加上各方面技术发展,即便是南北之间战事,打得尸山血海,从整体上来看,人口已经是高速提高的。而在南洋地区,新港人口提高更是全南洋之冠。

    人力成本降低之后,新港就代替了南洋总督府成为了南洋的中枢所在。

    新港本来就是有地理上的优势,与南洋总督府地理上隔海相望,相差不大。在新港装卸成本低,人们更愿意去新港,新港成为贸易中心之后,周国能征收更多的赋税之余,一些产业也在周国生根发芽。

    周国的实力自然是一步步提升。

    甚至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因素从中原,日本,高丽等地逃亡到南洋的人。也会在新港落足,这让周国有更多的外来人口。

    周国实力在两三年之间,一跃成为南洋诸王之冠。

    在这个时代,有更多的人口,就有更强大的实力,具体在南洋诸国,那就是有更多的汉人,或者汉化人口,就代表着实力,而周国的底子本来就是最好的。毕竟旧港本来就是汉人聚集地。再加上这些优势,自然有而今的地位。

    周王才有了这一次召见诸王之会。

    周王召集诸王,其实就是想商讨南北之战的立场。

    在此之前,各王都有自己的问题。

    也就周王自己有余力,周王自然想闷声发大才。而今却不一样了。

    楚王终于结束了对爪哇东西两王的战争。

    这一场战争,并没有结束爪哇三国分立的局面。只是楚王在战场上取得咯优势,并且三方再次立下盟约。楚王借这一次战争,转嫁了内部矛盾。将很多实力强大的封臣,给削弱了很多。而将腹心之地的封臣转封到边疆去。

    巩固了楚王的地位。

    而在楚王自己的直辖领地也开始建立起郡县体制。

    楚王从当初的风雨飘摇之中稳定下来。这才算是有干涉中原的可能性。之前根本想都不要想。

    不过,楚王的问题也很大。

    最大的问题就是,爪哇东西两王。他们时刻与楚国纠缠在一起。

    大明进入南洋,其实对南洋本土影响也很大的。

    历史上,这一段时间,其实是南洋回回化的时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那一个,是印度尼西亚。也就是印尼。而这个区域从印度教转变到***教,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

    而何夕到来,将这一个时代改变成为儒家传入南洋的时代。

    楚王就是最大的例子。

    南洋诸王之中,周楚为强。无他,周王的强,是周王与南洋都督府隔海相望,乃是大明在南洋统治的核心地区,周围的人不敢挑战。而楚王的强,是自己打出来了。

    楚王不过带了几万士卒过去,之所以能如此。与大明士卒的能力有关。毕竟,即便是楚王所部的军事思想装备,在中原战场上已经到了淘汰的地步。

    但是打这些蛮夷,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楚王并不仅仅靠武力,楚王仿照周朝建立的封臣的体系,完美的适应南洋的生产力水平。在楚王这一套体系之下,原本爪哇下属的贵族,官员都纷纷投奔楚王。这才让楚王建立起支持数万大军征战的体系,才有了楚王与爪哇东西两王鏖战数次,都大胜的结果。

    当然了,楚王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楚王除却楚王直辖地之外,其他地方封臣,各怀鬼胎,甚至有屡次叛乱。但对楚王来说,这都不是事。

    楚王自己能处理的了,甚至楚王已经准备新的计划,那就是夏君夷民,要么将跟随自己到南洋的将领们封出去当诸侯,要么让这些诸侯说汉话,娶汉女以汉人自居。

    否则那些信奉印度教的诸侯,可以该信佛教。毕竟印度教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而且爪哇也有一定的佛教传统。而回***的诸侯,也必须信奉从中土传过来的回***。

    否则都要被处置。

    当然了,这是一个慢工细活。

    楚王并没有想过一步到位,但也没有想隐瞒,是阳谋。下面的贵族们自己去体会,这些诸侯们也都明白,于是,被何夕发配到南洋的很多儒生,都成为了香窝窝了。甚至很多诸侯都希望将自己女儿嫁给这些儒生,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谋士。甚至还有一个儒生,被一个贵族嫁女之后,成为继承人。

    直接成为了贵族。

    有封地那一种。

    楚王对此也是乐见其成。

    毕竟,楚王与儒生打交道更容易互相理解,不容易造成战略误判。

    同样的情况,东王与西王岂能不会学习。

    于是,东王与西王都开始了学习儒学。或者说汉化。他们开始给自己取汉名,并且建立周制的国家体制,重新理顺上下关系之后,东西两王的战斗力并没有显著提升,但是内部却是团结了很多。

    不要小看儒家这一套秩序。不要说太远的。单单说爪哇为什么分裂成为东西两国,不久是内部秩序崩溃的结果。如果当时他们信奉儒学,那么他们

    内部发生一场激烈的内斗,也不至于分崩成为两个国家,让何夕有机可乘。

    爪哇吃了大亏之后,对汉学接受程度那是相当高。甚至很多日本人因为日本亡国的缘故,逃到了南洋,就因为懂汉话,就被请到各地,以上宾待之。

    总之,任何懂的汉人知识的人,都是非常宝贵的。

    何夕的学说在南洋传播的最广。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爪哇被何夕打得最疼。所以才越发服气何夕。

    所以整个南洋也是除却北京辽东之外,何夕新学才是显学。

    东西爪哇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力也一日强过一日,这就是楚王已经很厉害了,却一时间不能灭掉两国的原因,他们已经今非昔比了。

    而楚国的情况,也是南洋诸侯国缩影。

    开战以来这三年,南北交战,商路断绝,土著反扑,但是随着与北京的商道再次打通,天量的货物再次来到南洋,之前各种情况,都一一平定。.

    虽然有些诸侯国在这一波战乱之中表现很拉胯。但是总体上却没有出现失陷都城的情况。

    原因也很简单。南洋总督府在,陆仲亨作为老将,将陆家都压到南洋,岂能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下面情况紧急,陆仲亨或亲自带队,或者召集附近诸侯支援。

    将各地的战乱都平定了。

    而今,就南洋整体来说,他们其实已经有抽调数万大军干预中原战事的能力。

    只是南洋诸王在来之前,都有过沟通,各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才有了这一次大会,大家有事情要当面沟通。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