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好奇的朱雄英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名剑山庄字数:2609更新时间:24/09/27 09:12:31
    第十五章    好奇的朱雄英

    太子所谓的新法,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看去起来振聋发聩,但实际上胆战心惊。因为震撼之余,太子横竖看见的都是革与命,都是杀机。本来确定的未来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

    如果让太子做主,他决计不可能全面铺开改革的。

    甚至在太子看来,朱元璋做得种种,更多是为了何夕提供掩护。

    因为朱元璋的种种作为,天下人才看不见在辽东离经叛道之极的何夕。看见了。也不敢提。

    只是太子永远没有底气反抗朱元璋。

    他更愿意顺着朱元璋的布局而落子。

    如果不知道未来。太子其实没有什么危机感。觉得他的皇位稳如泰山。即便与朱元璋有意见分歧之后,也是如此。毕竟太子身后代表太多太多了。马皇后还在,就绝对不会允许废太子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但是而今他真有危机感。

    一方面对未来茫然失措,看不透了。不知道大明走向何方。另外一方面,更担心自己一脉受到威胁。

    他对新法感官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新法胜利了。朱雄英是未来的天子,而不是别人。如果新法失败了。太子还有另外的安排。那就不足为外人道也了。

    朱元璋对太子一些作为,也是默许的。

    于是,在这种复杂的原因之一。朱雄英就跟着安庆公主一并北上了。

    小孩子不懂这些。朱雄英而今半大不小,正是最调皮捣蛋的时候。跟随安庆公主上船,更是兴奋的上窜下跳。有无数问题。

    朱雄英问道:“姑姑,那是什么?”

    安庆公主远远的看过去,却见一个高塔在港口边的一个高地。还刷成了白色。很是醒目。

    安庆公主说道:“哦,是灯塔。”

    朱雄英说道:“什么叫灯塔?”

    安庆公主说道:“就是夜晚放灯,为船只指引方向的。”

    安庆公主一边向朱雄英解释,眼底却浮出一些温柔,这些温柔并不是给朱雄英的,而是给何夕。她记得,这灯塔是何夕上奏修建的。原本只有宁波等地有。但而今随着海洋的开放。几乎海边所谓的港口都修建灯塔。成为了标准。

    工理学院还设计一套铜镜反射的灯光系统,提高了灯光的亮度。让灯塔变得更实用了。

    只是安庆公主在乎的不是这些。而是当初两个人的甜情蜜意。

    朱雄英似乎有问不问的问题,有些问题安庆公主不知道。安庆公主顿时有些烦,立即将杨震招过来,对朱雄英说道;“有什么事情你问他便是了。”

    匆匆的离开了。说是去照顾何远道了。

    朱雄英仅仅是失落了一会儿,就说道:“那些是什么?”

    杨震说道:“回殿下,那是装卸用的。下面有转轮。两边令牛马或者人带动,就能将粮食送进船上。不过。一般不这样装。要么袋装,要么箱装,而今实在是太急了。所以才这样装。”

    杨震简单的介绍了。三种码头常见的装卸方式。

    第一种是人力装卸。一般来说,就是工人们扛着麻袋,踩着栈桥,将货物装上船。也就是袋装。

    第二种是箱装。类似于后世的集装箱。但是规格小很多。用滑轮,杠杆,吊进船上。这也是比较新的,这几年才用的。不过箱子规格不一。还没有统一规格。

    第三种,就是而今这一种了。

    类似于传送带。一节节拼凑出来的。可以将散货送进船舱之中。只是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不能送太远,也不能送太多。还有一些浪费。

    朱雄英细细问了一番,了解原理之后,也就不在追问了。

    朱雄英的学业,朱元璋过问过。所以朱雄英的学业之中,有科学知识。是何夕口述,工理学院总结,改编出来的教科书。对杠杆,滑轮,牛顿三定律,都有讲解。

    只是参考实物,让朱雄英有更深刻的了解而已。

    朱雄英说道:“为什么这么着急?”

    杨震说道:“因为山东大饥。急需粮食,这一次是朝廷直接征召我们。要一并运输粮食去登莱。早去一会儿,就少饿死一些人。”

    如果说,何夕知道山东旱情,还是一个传闻。一个预判。但是此刻已经演变成了事实,今年到而今,一场雨雪都没有下过,去年冬天也少雨水。到了而今就可以判断,今年五月的守成,几乎等于零了。

    已经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本来山东的粮食就紧张。再加上大旱绝收的预期,山东粮食价格,已经涨到天上去了。所以,朝廷下令,免除山东一省,今年赋税。另外直接征用船只,运输一百万石粮食去登莱。

    而今大明朝财政是非常健康的。钱有,粮食也有,船只也有。

    只是高丽战事,占据了官府船只的运输量。才必须临时征召。

    朱雄英似乎听明白了。点点头。

    只是他还是低估了天灾人祸,是什么概念。

    毕竟大明天下这么大,每年都有一些问题,比如广西大藤峡,这是源于去年的乱子,去年各地的乱子,都一一平息了。唯独广西大藤峡,越演越烈。

    原因很简单,大藤峡是本来就有的问题,被人恶意引爆了而已。

    大藤峡瑶民深居山中,以大藤峡为中心,有十几个县大小的地盘,都是瑶人居住地。朱元璋之前的政策,就是承认现状。因俗而治,只要瑶民不出来闹事就行了。

    朱元璋这个政策沿用一百多年,到了成化年间。因为人口增多。汉人与瑶民争夺土地。才发起了激烈对抗。

    让大藤峡屡叛屡降,打了好多次。

    很多时间,建设难,但是搞破坏很容易。

    朱元璋为让汉人与瑶民和谐相处,甚至杀过一个有害于瑶民的官员。才算是将瑶民安抚下来了。

    但即便朱元璋是皇帝,也不可能无条件让步,点火之人。不知道真仇杀,还是假仇杀。反正瑶民死了好几个头人,而朝廷这里死了好几个官员。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也不能让步。

    那怕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也比如让瑶民交出凶手。瑶民自己是不交的。

    如果是电视剧之中,此刻一定会有一个神探,来查明真相,处置幕后黑手。让汉人与瑶民重归于好。

    可惜,这是现实。

    瑶民与汉人之间本来就有矛盾,不过因为人口少。土地比较多。这矛盾还不算激烈。有这个现实因素在,双方互信是很难的。到了这个地步,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甚至朱元璋之前对瑶民的让步,也不是没有副作用的。

    瑶民有时候搞不清朝廷需要什么。一官员,被朱元璋明正典刑。与被瑶民杀了。都是死,但是性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于是,从去年开始,大藤峡之战就开始了。

    只是当时各地乱子很多,大藤峡并不起眼。

    而今各地的乱子都平息了。大藤峡就暴露出来了。

    前一段时候,朱元璋特别下旨,令镇远侯顾成去镇压。

    已经成为朝廷关注的焦点了。不过,这也是旧焦点,而今的新焦点就是山东大旱,似乎有人暗搓搓指山东大旱是天意。于是山东大旱更多了很多朱雄英看不懂的角力。

    朱雄英对这些了如指掌,同样对山东大旱也不陌生。毕竟是皇孙,该有教育与消息渠道还是有的。只是,他到底是年纪小。并不知道,他看到一行字,或者几行字,对于下面百姓真正是什么样子的。

    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当朱雄英真正理解山东大旱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是在登莱港口了。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