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来自港圈的阻力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李济海字数:2135更新时间:24/09/24 13:54:04
    孟轻舟想拿最佳导演奖吗?

    这是句废话,既然干了这一行,当然想拿了,只不过没其他人那么迫切而已,不论从年龄还是背景,谁都能猜到,他拿最佳导演奖,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最重要的一点,两岸三地的影视圈,谁能轻视他的影响力!

    相比其他人,孟轻舟作为年青一代的新锐导演,在剧组也有自己的特点;

    比起很多导演,孟轻舟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导演,这一点作为一个导演很重要。

    他不会浪费人的时间,《一代宗师》,换别的导演可能要7.8个月拍完,而老孟只花了100天。

    每天拍摄结束后,无论大家有多累,必须回到酒店剧组开一个第二天的拍摄会,摄影指导、3D指导、动作指导、副导演、特效人员全部都要把第二天要拍的方案全部对一遍。

    一个导演,不知道自己想拍什么镜头、一共要拍多少个镜头能表达好这个戏,那这片子最后也是混乱不堪的。

    同时,在拍片现场,孟轻舟也很能镇得住场,演员不会有过多疑问,这当然也是牛逼导演威风所在;

    有的电影片场,一个镜头下来就能拍十几条甚至几十条,有时是导演自己没想好,不知道要什么,有时候是演员想自我发挥,耗费时间;

    或许有人说那是因为孟轻舟的权势,使得那些工作人员、大咖不敢违逆他,但请别忘了

    权势也是导演的依仗之一;

    身为导演,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能够统领整个剧组,从前期筹备、正式拍摄,再到后期制作、宣传,一股劲儿干到底;

    而且要清楚明白自己要想什么,想表达什么,诉求是什么。

    一部电影,牵扯到制作、预算以及回收等太多层面,如果是卡司大、投资高、特效数量多的影片,自始至终都需要一个指挥官带着大家克服万般困难达到终点,而孟轻舟已经有了这样的能力;

    华语电影需要太多把每一步都想得清楚明白的导演,一个导演,在前期把自己想要的影像风格、美术设计、造型服装都沟通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拍戏时每天到了现场,非常清晰有条理地去与摄影师沟通每场戏的镜头,非常准确地给演员表达表演方式,能够按计划完成每天的拍摄工作,能做到如此这般,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

    燕京光线集团,王长天和这几届金像奖的主席陈嘉上见到了远道而来的文隽;

    “文生,什么事急着找我?电话里不能说吗?”

    文隽欲言又止的看了眼目光切切的王长天,思虑片刻后,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嘉上,下个月就是金像奖公布提名名单的时间了,我想问问,你对《一代宗师》的看法!”

    大老王似笑非笑的盯着文隽,虽然对方是港圈大佬,但他可一点也不买账;

    只要文隽今儿个敢说出抵制《一代宗师》的话,王长天不带犹豫的就会通知孟轻舟;

    “文生,这不合规矩吧,而且提名名单的出炉还有几天,我现在也没有准确的信息给你。”

    陈嘉上不傻,当着金主的面,他不会多说什么,除了责怪文隽的莽撞,他对孟轻舟的忌惮也不小;

    文隽的想法不难猜出,从他一直以来的言论来看,对香港艺人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虽然他是最早接触内地影视圈的,但狭隘的地缘思路,让文隽没能获得内地娱乐圈的认同;

    把内地娱乐圈当做香港的营养池,为香港影视续命,使得金像奖也逐渐沦为了自娱自乐的地方奖项;

    王长天的存在,让文隽心有顾忌,寒暄一会儿后,告辞离开,随即在电话里约了陈嘉上晚上再见面;

    他不想让呼声颇高的《一代宗师》拿到重要奖项;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狭隘,可也最长情

    总有人说,华语电影最高成就三大奖中,金像奖最狭隘。

    是的,从一开始,金像奖就是狭隘的。

    创立于1982年,每年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组织与颁发,采取奥斯卡式的工会投票制,旨在鼓励优秀香港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奖项,是香港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

    工会投票制决定了评选主力就是那些人。

    在赛制中,第二轮决定性的投票由各个工会投出,各工会对对应的奖项会加权重5%。

    也就是说,如果导演协会投最佳导演奖,那么权重就是25%,其他工会是20%,结果难免受到资历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的总是那些人:刘青云、梁家辉、惠英红、许鞍华、徐科……

    而金像奖的参选影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中的两项:

    导演必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最少有6个主创人员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金像奖的影响力,来自于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和香港演员。

    上个世纪80、90年代港片鼎盛时期,港片畅销日本、韩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典型代表就是成龙。他的电影在台湾、日本的票房远远超过香港。

    那时,香港是东方的好莱坞,港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绝对的票房优势保证了金像奖的含金量。

    而时过境迁,市场萎靡,演员断层,香港影人的北上已然是大势所趋。

    陈浩民、黄宗泽、佘诗曼等都是曾经在香港有过知名作品后来离开的演员;

    不仅TVB的熟脸们纷纷进军内地,幕后的电影人也有了更多在内地拍摄的作品。比如陈可辛,从《中国合伙人》到《亲爱的》,无论口碑还是票房成绩皆不俗。比如周星星星、徐科、陈嘉上,在内地开公司,开工作室,与内地资本市场打成一片。

    十多年来,香港电影市场靡颓,内地电影市场崛起,这番此消彼长之间,两岸合拍片风生水起,香港电影越来越呈现与内地电影融合的姿态。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把曾经的辉煌当做重新开始动力,反而自视甚高,想当然的认为内地娱乐圈依然会依赖于他们;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