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纪、轩辕黄帝 第五章 仓颉教字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紫胭字数:5329更新时间:24/09/24 00:13:17
黄帝的史官仓颉通过精心观察天地万物,他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和构思,在充分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创造出了忠实于事物形态本质的大批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
自从有了象形文字之后,人们在记录事物和表达思想的时候也就方便多了。因此,对于刚刚完成的这件了不起的大事,黄帝和仓颉自然都十分高兴。
这天,黄帝对仓颉道:“仓颉,既然你已造好了文字,就不能将它烂在肚里,你应该让更多的人都学会它。这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
仓颉道:“黄帝,不光你这样认为,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觉得如果这些文字只装在我自己的脑袋里,大家却都不认识它,那也就没用了。这样的话,你不着急我还着急呢。因此,我就想在咱们宫中开办一个学习班,先让所有的大臣们都学会这些已造好的文字。这样,大臣们才好运用这些文字来为广大民众服务呀。”
“仓颉,你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吧,黄帝我会全力支持你的。”
于是,仓颉的学习班开课了,他的学员可多了。首先有黄帝,嫘祖,黄帝的孩子们,仓颉的家眷们。还有力牧、风后、常先、大鸿、离娄等等大臣也都参加了。这样一来,几乎黄帝所有的大臣和家眷子女们都来了。
这天一早,王宫外边的一块大场地上,早早就站满了人。只见仓颉拿着一条光滑的大杆子站在人群中间,他将杆子在地上划了一个大圆圈,又在中间点了一个点。
仓颉看看大家,然后道:“大家看,这个圆圈圈中间加一点就是个‘日’字。”
“不对!不对!我们看到的日头可没有这么大,它只有这么小丁点。”
“大家安静点好不好!我们画的大一点也好,小一点也罢,总之,往后你们看到这样的圆圈圈就要想到,这是一个‘日’字,大家听到了吗?”
“听到了,这个圆圈圈中间加一点就是个‘日’字。”
仓颉说完,见大家都默许了,他就让大家都去找一块小杆子,然后,让他们在地上反复画圆圈,画出那个“日”字的模样。大家也都乖乖地找来了杆子,在地上划了起来。
“大家再看,这是个‘月’字,因为太阳和月亮长得很像,为了区别开来,我们就将这个‘月’字划成个月牙儿形状。大家看仔细了,这个‘月’字要这么写。”
“哦!知道了,‘月’字是要这么写。”
“大家看,这个是‘山’字,这个‘山’字是由三座山峰组成的。往后,你们如果看到这样的图画,就将它读作‘山’字。”
“大家再看,这个是‘水’字,这个‘水’字是由一道一道波纹组成的。往后大家见到它,就将它读作‘水’字吧。”
“各位,今天咱们就学到这里吧。咱们学了这么多,大家回去之后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增加对这些字的认识,并能牢牢将它记住。”
“谢谢你,仓颉,今天你教会了我们十个字,明天咱还在这儿等着你吧?你再按时来教大家。”
“黄帝,你还用跟我客气,这是应该的,这也是我心甘情愿想做的事情。往后只要是不刮风,不下雨,仓颉就每天按时到这里来教大家识字,希望你们也要按时到这里来。”
“仓颉,我看你的水平不错,这一天的功夫,就勾起我们学字的兴趣来了。我们学字也像肚子里有了馋虫一样,总想赶快将你造的字快点学到肚里去呢。”
“谢谢黄帝的赏识!今天,没想到黄帝能不顾帝位之尊,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样我就很感动了。今后,仓颉一定会再接再厉,尽快将大家教好,最好让咱全天下的民众都能学会识字才好。”
“说得好,说得好。今天大家就散了吧,明天咱准时再来。”
“谢黄帝!”
想当年,仓颉曾经历过风风雨雨好几年,他走遍千山万水造了好多的字。可是,仓颉造的那些字,只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将黄帝和王宫里的大臣们都教会了。
于是,仓颉就请求黄帝准许他到民间去,他要一边教导普通民众识字,一边继续造字。黄帝非常赞成这样的想法,他就批准了仓颉的请求。
这天,仓颉吃罢早饭,就去民间教大家识字。这里的族长见仓颉来了,便很热情地迎接他。族长看看也没什么好招待的,就让年轻人到树上将那几颗熟透的果子摘下来。
那年轻人爬到树上摘了果子,见还剩最后一颗挂在枝头,他就伸手去够,可是够了半天,也没能将那枝头的果子摘下来。年轻人见实在够不着,就只好跳下树来。
族长围在树下,他一直观看着年轻人伸手去够的那个动作,忽然就想起一个字来。
他就问仓颉道:“仓颉,我见这年轻人在那里够来够去,就想问问你,你造的字里头有没有这个‘够’字?这个‘够’字该怎么写?”
族长这一问,仓颉可傻眼了,他也没想过这个‘够’字该怎么写。
仓颉就道:“族长,我还真没研究过这个字,让我先琢磨琢磨吧,琢磨好了再告诉你。”
族长的一句话,可难住了仓颉。仓颉在这里教了一天的字,在这一天里,他连吃饭的时间都在琢磨这个“够”字。可无论怎么想,却怎么也琢磨不出这个字到底该怎么写。
仓颉苦思冥想地想了好久,仍然想不出这抽象的‘够’字来。于是,仓颉就去请教黄帝。黄帝虽然是才思敏捷的人,可他也被这个字给难住了。
仓颉这一问,黄帝也被问的头脑僵硬起来,他好像觉得脑筋都转不动了。但仓颉这一问,黄帝的兴趣也来了,他也想赶紧帮仓颉造出这个字来。
于是,黄帝问仓颉道:“仓颉,你想想,你觉得这天下的事儿,有什么已使你够了,什么还使你不够呢?”
仓颉答道:“黄帝,我觉得,如果让我能有饭吃,有衣穿,我就感到已满足了,也就是够了。我还觉得我们学知识的时候,学再多也学不够”。
黄帝又道:“仓颉,你有没有想过?对于人来说,仅仅是食物能够饱腹,衣服能够蔽体,这只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使全天下的人不仅能够吃饱,还要能够吃好。让大家不仅能够穿暖,而且还要穿得很体面呢。
仓颉,如果你感到这就够了,就说明你只是一门心思用到了造字上,并没有将其它事情全盘兼顾上啊。而我作为黄帝却是一族的首领,我就总感到我们民族的事物在任何方面都不够完善,我们做的是很不够啊。”
仓颉问道:“黄帝,那么,什么会使你感到够了呢?”
黄帝答道:“什么使我感到够了?仓颉,你一说这话我就够了。往往大臣们在议事的时候不讲正题,他们总是罗哩罗嗦。我一听到无论谁再说一句多余的话,心里就够了,他们一句话说多了,我也就够得不行不行的。”
黄帝这么一说,仓颉的脑子竟飞速转动起来,他的心底也立即开了窍。他心里叨念:一个“句”字,一个“多”字。想着想着,仓颉就赶紧蹲下身子,用指头在地上划了两个形样不同的字。
这两个字分别为:一个是“多”在左,“句”在右的“够”字;一个是“句”在左,“多”在右的“够”字,但是,这两个字究竟哪一个比较合适,仓颉却一时半会儿拿不定主意了。
黄帝看了看这两个字,他又反复想了想,便道:“仓颉,我看着这两个字也都在讲,咱就让它俩都同时存在吧。如果人们看了这两个‘够’字后,从此能够少说些废话,多做些事情,这也算是很值得了。”
就这样,“够”字被黄帝和仓颉共同造出来了。而且,它们是两个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的字。
有一天,仓颉去民间给人教字,他先教给大家:牛、马、驴、骡等几个有关家养牲畜的字。其中,有个白发老人发现了问题,他提出了质疑。
老人问道:“仓颉,我就不明白了,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这几个字都有四条腿,而‘牛’字也有四条腿,它的四条腿去哪儿了?怎么就只剩下一条尾巴了呢?”
仓颉一听,心里就有点发慌了,他十分尴尬地道:“老伯,是我自己失误了。那天造字的时候,我在河边同时看到了鱼和牛,就开始琢磨怎么造出这两个字来,而我也同时造出了这两个字。
后来我在教人识字时,竟教将字搞混了,将‘鱼’字写成了‘牛’字,将‘牛’字写成了‘鱼’字。其实这都怨我,怪我一时粗心大意,竟给大家教颠倒了。”
还有一回,仓颉交给人们四个字,他先在地上写好了字,又领着大家读了一遍:奸、好、出、重。领读完毕,仓颉又给大家逐一解释了每个字的字义。
仓颉饶有其事地道:“每当三个女子凑到一起的时候,就总会神色诡密地叽叽咕咕,她们肯定会说一些邪淫之事。所以,三女在一块就组成一个‘奸’字。”
这时,就听有人悄声道:“仓颉,你将这个字搞错了吧?”
仓颉不客气地道:“如果谁有异议的话,请等后再说吧,大家先听我讲完。”
仓颉见大家安静下来,他就继续道:“如果一女一子合在一起,两人能够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继而结为百年之好。这就算是最美好的事情,因此,女子相配便组成一个‘好’字。”
这时,刚才那个讲话的人又诺诺地站了出来。原来他是个白白净净,文质彬彬的年轻人。
只见那年轻人不好意思地道:“仓颉,请恕我斗胆给你提个建议吧?你讲的这两个字,我倒有些想法。”
“年轻人请说吧,我正洗耳恭听呢。”
那年轻人抱一抱拳,然后道:“仓颉,你说的观点我倒不这么认为。正因为三个女子都是女子,因此,她们凑到一起那肯定是非常亲密。她们自然就好得抱成一团无话不说,那才叫真正的‘好’,而不应该叫作‘奸’嘛。
而相反的,如果一子一女凑到一块,就会出现不好的状况。他们必定会眉来眼去,彼此再拉拉扯扯,常常会发生不堪的事情。这样一来,哪里还称得上‘好’啊?因此,子女组合的字应该叫作‘奸’字才对,而不能被称作‘好’字。”
听到这里,仓颉也吃了一惊。他再仔细看看那个“好”字和那个“奸”字,觉得年轻人说得也有些道理。可他反过来再看看这俩字,又觉得自己对它们的理解也没错。
于是,仓颉就道:“孩子,对这两个字来说,你的理解和我的理解各有不同。虽然是同样一个字,我们往坏出去想,这个字就被理解成不好的意思。反过来,我们如果将这个字往好处去想,往往又觉得它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意思。这就说明,同样一个字,我们的理解不同,它代表的字意也就不同了。”
接下来,仓颉又在地上写了两个字,他继续给大家解释“出”字和“重”字的创作感想。
仓颉道:“如果有人从这一座山头向前走,又走到了另一座山头,这就叫作:山外有山。这个代表山外有山的字,就说明咱离开家走了出去,就应当叫它‘出’字。
这另外一个字是这样的,如果有人要千里远行,即使他手里拿着一根鸡毛,也会觉得越走越累,也会感到那鸡毛的份量会越来越重。因此,千里相重便被称作‘重’。”
这时候,人群之中又“腾”地一下,站出来一个虎背熊腰的中年人。只见那个中年人脸膛通红,声音响亮,很耿直的样子。
中年人看看仓颉,嘻嘻哈哈地道:“仓颉,山民多有冒犯,你别见怪呀!仓颉,我们也承认你有学问,可是,在这两个字的解释上,你就大错特错了。”
“何以见得?”
“仓颉呀,不怕你笑话。以愚夫看来,你对这两个字的解释,应该算是漏洞百出啊。你想啊, 两山压在一起,连地都能被压垮,那怎么能叫‘出’呢?它应该叫‘重’才对呀!。
如果是千里远行,那自然是远远地离家出门在外了。那‘千里’二字重叠在一起,也应该叫作‘出’才对呀?你怎么就将它叫作‘重’字呢?这有些不妥吧?”
“哎呀!老兄啊,这下可让你抓住根本了,你说的没错呀。当时我也是将两山相叠叫作‘重’字,将远行千里叫作‘出’字的。只是后来我造的字太多了,就一时糊涂将它们搞混了。后来,我见已没法纠正了,才只好将错就错,一直按这样的错发教到现在了。”
“仓颉,我只是个粗人罢了,你可别往心里去啊?”
“看你说得,我怎么能那么小气呀?你也太看不起我了吧!”
“岂敢岂敢!”
仓颉每天都教大家识字,一段时间之后,他将肚里的学问也倒得差不多了。他就想再给大脑补充一下能量,多储存一些字源在心里。
于是,仓颉告别黄帝和大臣,他就远离人群,把自己关在一条山沟里造字。他饿了就吃自家种的粮食,累了就到山坡的树林中散步。
有一次,仓颉老远就发现一个很矮小的东西在晃动。他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一个人正侧着身子,拿着一只弯弓在射箭。
仓颉顺着那人的目光望去,只见前面有一群野兔,它们正蹦蹦跳跳地在草丛里窜来窜去。那人见兔子不肯站定,也只好久久地列开架势,拉满弓,不放箭,等待兔子安定下来。
仓颉看着那人单腿半蹲向前,弯腰侧身,瞄准猎物的姿势。他就忽然灵机一动,从那人侧身射箭姿态中造出了一个“矮”字和一个“射”字。
一天,有人问仓颉“矮”字和“射”字,这两个字到底是怎么讲的。
仓颉就对那人道:“‘矢’字是一只箭,‘委’字是一个人侧身拉弓的姿态。人在拉弓射箭时,将身子蹲下去,就形成了这个‘矮’字。
如果人将自己的身子蹲得越矮,他放出的箭就越发有力。因此把‘寸’字与‘身’字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射’字。”
那人却不解地道:“仓颉,不对吧,你能不能再给我们讲一遍。”
仓颉随后又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
谁知那人却道:“仓颉,你是不是把这两个字搞反了?你看,如果这人才一寸高的身子,他那么矮怎么能射箭呢?依我看,寸身两字合起来就是个‘矮’字嘛。而侧身拉弓射箭应为‘射’字才对,按你的解释这‘矮’字和‘射’字都讲不通。”
仓颉听了这人的解释,也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心里惭愧起来。他细细琢磨发生错误的原因,半天才醒悟过来。
仓颉尴尬地道:“谢谢你的提醒,我看我是弄错了。我错就错在用一个动作造出了两个互不搭边的字啊。”
于是,仓颉赶紧去请黄帝发圣旨,纠正多年以来积攒下来的这些错误。
而黄帝听了就一笑了之。他道:“仓颉,我看既然大家都将你教的字学会了,再改过来也不可能了。纠错的话就不必要了,让它将错就错吧。”
从此以后,仓颉对造字的程续更加认真起来。他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地推敲,他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意了。直到大家都说好了,他才将字确定下来,然后再逐渐传播到每个部落里去。
后来,每当仓颉再造出新的文字,他都要将这些新发明的文字,先教给各行各业负责国家事务的管理人员。这些官员们通过学习,掌握了管理技巧,他们很轻松地便将各项事物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再后来,仓颉更注重将他的发明发扬光大,他走到哪里,就将象形文字传播到哪里。人们不断从仓颉那里学到新的知识,并很快从文字知识中获益。然后,他们又将这些知识运用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当中去。
仓颉造字不为别的,他只想造福天下所有人。他只希望天下人在学习文字地过程中,能够: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
仓颉的贡献就是创造并传播了文字文明。他造字的意义重大,被天下人所久久敬仰。同时,仓颉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字创始人”,开创人类文字文明的“人文始祖”。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