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刘崇莫名出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泉释一切字数:4139更新时间:24/09/23 20:09:45
    刘陶,字子奇,颍川颍阴人,乃是西汉淮南厉王刘长次子济北贞王刘勃之后,沈勇有大谋,不修威仪,不拘小节。伏泉提到他则是因为这位宗室直臣,在桓帝时数次上书指名道姓的斥责皇帝,可并未受到迫害,甚至因为奏疏所言有理,反而因祸得福,深受桓帝喜爱,仕途平坦通畅。

    伏泉用刘陶的事情来和蔡邕作对比,用来回答刘宏关于他和桓帝的谁更好的问题,完美的将了刘宏一军,毕竟桓帝可以面对指责自己的奏章,并未发怒,而是悉心听取,最终重用刘陶,这可比刘宏对蔡邕上书诘状的做法好得太多了。

    这也是刘宏听后,脸色不善的原因,因为伏泉这可是相当于赤裸裸的告诉他,他不如桓帝,他连桓帝的容人之量都没有,如何比得过?

    大概这也是刘宏之后说了“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这句话的原因,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够资格领导国家;能够为了天下的利益而承受灾难的人,才够资格当天下的君王。连承受屈辱和灾难的气度都没有,如何能够有资格领导并治理天下呢?

    时间幽幽,一晃又已过半年,光和二年的春天随着季节的变化的缓缓到来,离那场震惊大汉,波及天下的大乱又近了几分。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的时节,万物复苏,大地一片兴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可是现实却从来不会如此兴盛。

    雒阳城郊,太学外,洛水畔,河畔旁的翠柳冒出盈盈绿意,一片别离正在上演。春草碧色,青水绿波,送友洛水,倍感伤怀,今日是张纮、张昭二人离京的日子,因二人在太学名气甚大,除了王朗以外,徐州学子便以二人学问名声最大。

    “如两位兄长这般人才,纷纷离开太学,只余下吾等鲁钝之辈,在此苟延残喘,岂不悲哉!岂不悲哉……”臧洪甩臂怒吼着,仿佛要把一腔悲愤尽数喷出,脸上几欲含泪,似乎为这天下不平,为那朝廷不公而发泄。

    “子源切切不可有此言。”张纮潸然一笑道,笑得极为洒脱,但那语气又显得很落寞,似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令人不解。

    张纮说完,一旁的张昭这才上前,也是大笑起来,拍着臧洪的肩膀,口中示意不需挂怀,只是他的语气明显和他的表情不相似,谁愿意无端端的离开自己求学之地呢?

    伏泉心情沉重道:“二位兄长皆有济世之才,如此离去,岂不惜哉?”

    面前的张纮听后脸色一愣,随后自嘲笑道:“鸿都门学入之则平步青云,余纵学成,出得太学又有何益?经学根本竟不如诗词小道,纮耻于与其为伍,不如离去。”

    这边张纮说完,那边张昭接着摇头说道:“陛下不敬吾等,留于此又有何益?蔡议郎若非流川力保,如今可安然赋闲于家乎?”语气里一股充满了浓浓的悲愤失望之情,不溢言表。

    蔡质、蔡邕叔侄二人图谋构害朝臣一案因证据不足,人证物证皆失,因将蔡家叔侄二人投入大狱里的都官从事张恕以及负责拷问二人的尚书张静,不明不白的死亡,伏完调查无果,最终得以免死。之后刘宏或许受到上次西邸内,伏泉言语他不及桓帝的影响,又或许是自己悟透,反正他下旨赦免了蔡质、蔡邕的罪责,释放了二人。

    不过,二人的官运显然就此终结了,刘宏终究不是桓帝,没有桓帝的气度,毕竟桓帝自小出于民间,人生经历比之刘宏不知多了多少。总之,蔡家叔侄二人落寞的离开雒阳,回到家乡陈留圉县,虽说两人境遇也令人唏嘘,但总比历史上的好,也算是一种无形的大喜了吧。

    脸上自嘲一笑,知道自己说多无意,今日情形注定不可避免,自己现在唯一可做的便是努力和二人结交关系。伏泉走到河畔柳树旁,随手摘下两支枝柳条,分别以一翠绿柳枝交予张紘、张昭,接着对二张言道:“今日一别,泉与二位兄长,自此天各一方,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因“柳”与“留”谐音,故赠柳表示留念之意。

    接过柳枝,二人收下,也不知想到什么,张纮避而不答,微微笑道:“流川经年未回徐州,若回,自有相见之期也。”而他身旁的张昭同样也是这般言论。

    的确,自己说到底总是要回家乡的,至于何时回,如何回,他却不知。自己每日值守皇宫,难有时间,除非皇帝允许,如何能出京?

    伏泉幽幽想着,这一刻他无比羡慕赵苞,年初他被外放,迁为并州刺史,出京之日,他被刘宏单独传唤,秘语足有数个时辰,连随侍宦官都未能在场,可见刘宏对他信任。

    “二位兄长,路上珍重,近日雒阳不安,恐返乡路上,贼子亦多。”伏泉看二人要就此离去,连忙问道。

    张纮不疑回道:“故太尉桥公幼子一事已然传遍天下,谁人敢再劫质?”张昭亦然,说罢,两人与来送有朋一一作别,转身上了马车。

    这……伏泉自嘲一笑,看来是自己多虑了。两人所言,乃是前些日子故太尉桥玄幼子在门口玩耍被匪人所劫,登楼求取钱财,桥玄不肯与。司隶校尉、河南尹等派人将桥府包围,却怕伤了人质不敢近逼。桥玄怒而高呼:“奸人罪恶无数,我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攻之,匪人临死前杀了桥玄儿子。桥玄因而向朝廷上书:“天下凡是有劫质者,并皆杀之,不得用钱财赎回人质,为奸邪开路。”

    有了此事,的确再无人敢劫质了,而不劫质,没了人生安全,对于二张而言,若真碰了贼寇,花些钱财买平安便是,这倒也不算什么。

    骄阳下,两辆渐行渐远的马车被拉出一道长长影子,一众太学学子心中更添了几许离别之愁。

    “吾虽有心告归,却终究无大兄这般魄力。”

    “陛下不公,何时才可悔悟?”

    “依余看来,国朝这般定是阉寺肆意为之,其若不除,大汉危也!”

    送行学子愤懑大喊,似乎要发泄自己不满,只是人已去,太学已空,此事为之又如何?

    眼看他们这般模样,伏泉沉默以对,一场改革注定会让原本的既得利益者愤怒,痛恨甚至背叛原来的国家,太学诸生如此便是真实写照。

    去年十二月,刘宏下诏,诏中尚方为鸿都门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皇帝下诏为人绘制肖像画,并辅以赞语,这在以前可是只有孔门弟子和光武中兴功臣才能享受到的崇高待遇,如今入了鸿都门学便有这待遇,这无疑又一次挑拨了太学师生,这些旧有知识分子的神经。

    太学生怒火中烧,近乎绝望,为此引发了一次退学浪潮,张昭、张紘皆在此列,当然他们只是心生失意,回乡蛰伏,而更多的学子,则是加入了此时慢慢掌控政治权利的党人黑老大袁绍的团队,开始了正式联合为自己谋得权利的一生,这一刻他们只会为自己梦寐以求的权利,政治抱负而思考颠覆大汉。

    众人都明白,刘宏这位大汉皇帝是铁了心要捧鸿都门学上位,从里面出来的人或出为刺史、太守,或入为尚书、侍中,更有封侯、赐爵者。何谓一步登天?这就是一步登天。需知最优秀的太学生毕业后也不过授予秩几百石的郎官而已,与鸿都门学出来的学子相比,他们简直弱成渣渣了。

    在汉代,号称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可以说经书是为官的基础。这一直是无论是学习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的儒家学子引以为豪,甚至赖之生存的命根,刘宏此举无疑是釜底抽薪,将他们的为官的途径彻底打压,勤学苦读一辈子,竟不如人家会写字画画,作诗词歌赋有前途,如何能让这帮太学生安稳?

    一徐州学子茫然问左右:“张君以后会出仕否?”

    周围顿时死一般的静,众人茫然相顾左右,无人为其解答。

    会,肯定会的……天下大乱的那一天,党人得逞的那一天。袁绍,没了袁赦,你终究还是和历史一样,得到了袁家倾斜而来的政治资源,只是如今自己来了,大汉还会在你们的指挥下,就此覆灭吗?伏泉抬头望着天空,心中默默道。

    自从袁赦死后,雒阳城里的袁家人最高兴的便应该是袁绍了。为何?只因为袁家那影响朝堂的政治资源已然全部向他涌来,这一点在雒阳城里格外明显。

    因为袁绍竟然不在低调,反而大肆招摇的开门接见宾客,他那已故党人领袖李膺的女婿的身份,对他身价名望助力太大,消息传出,袁府顿时间成为了各士人争相拜访的宠儿,有名望实力者皆被袁绍招揽。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在通缉名单上的党人堂而皇之的入了雒阳城里,进了袁绍府邸谈笑风生,视朝廷的通缉如无物,若不是有袁家二公默许,谁敢让袁绍如此胡为?

    而且袁绍不止招收各地慕名而来的士人那么简单,他更是在大肆招揽死士,就连宦官中常侍赵忠都曾私下言语道:“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

    可是怀疑是怀疑,谁敢当面向皇帝检举这件事,而且即使检举,谁能查到袁绍图谋不轨的证据?有袁家的政治资源倾斜,即使是赵忠这样的宦官也不敢真的和刘宏谈及此事,这时代的大汉的第一流门阀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连皇帝也不会真的逼急袁家。

    只说一点,去岁十月,刘宏下旨以屯骑校尉袁逢为司空。虽然袁逢晋位三公非常正常,但若是三公中的司徒是袁滂的话,这就十分令人震惊恐惧了。袁逢成为袁氏家族连续四代人以来出的第六位三公,这不仅是空前的,而且也是绝后的,更加惊人的是,袁逢与袁滂居然同时担任三公。

    同一个姓氏、同一个家族同时占据三公中的二个位置,自从王莽时代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皇帝不可能不知道权利落于一家的后果,但刘宏真的这么做了,除了说明皇帝对袁家的信任以外,也只有用袁家成员在官场上拥有惟我独尊的优越地位来解释。或许如果不是袁赦在宫中的权利太大,已经严重影响宦官和士人之间的争斗,刘宏也不会对他下狠手,毕竟袁家的政治势力真的太强大了。

    当然,这事情伏泉无法阻止,他也曾让伏完令人抓捕党人,不过几次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失败,

    天空突然变灰,春雨来的急促,无数雨丝滴落脸庞,一众人等并未散去,只是久久望着那此时已无熟悉马车踪迹的道路久久不语,或许,之后这其中又有不少人将会离开太学那个他们曾经为之向往和自豪的地方。

    之前太学屡遭宦官打击,学风日衰,但还不乏热血之辈,振臂一呼时有人应,如今无数人离去,剩下之人冷静谨慎许多,太学宛若一潭死水,即使偶尔掀起一丝涟漪也会很快尽归于无。并不是说太学再无忠直之辈,他们大多只是选择了沉默,这便是所谓的哀莫大于心死吧。

    车轮转转,伏泉令马夫回城,向皇宫而去,他今日倒不是去值守,而是想去看看自己那出世不足两月的皇子表弟,多做亲近。没错,自己那皇后从母终是生了孩子,或许是冥冥注定,或许是伏泉穿越而来的蝴蝶效应,总之,原本历史上无子的宋皇后生了一个皇子。

    刘崇,伏泉那位表弟的名字,崇者,嵬高也,有高贵、兴盛的意思,名字也算不错。本来刘宏有意为他起名刘协的,不过后来在伏泉刻意找了诸般理由和宋后说“刘协”名字不好时,刘宏挨不住皇后请求,这才改了刘崇这名字。

    开玩笑,历史上的汉献帝可就是叫刘协,这名字在伏泉看来犯忌讳的太多,虽然他不迷信,但谁知道会不会因为取了这名字而又让历史走上老路,毕竟自己穿越而来,这事情也是玄乎的很。所以,这名字太过敏感,还是改了为宜。

    玄幼子游门次,为人所劫,登楼求货;玄不与。司隶校尉、河南尹围守玄家,不敢迫。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攻之,玄子亦死。玄因上言:“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由是劫质遂绝。

    摘选自《资治通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