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道茶传真经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南山嘉荣字数:2078更新时间:24/09/23 08:12:18
这天早上,无为道人下山,他来到云雾山茶坊,此时正坐在茶坊一个角落品茶,不过,他并非化缘而来,只为一件事而来,这就是传授道茶真经。
农庐见了,说:“无为道人好,欢迎常来品茶!”
无为道人啜了口茶,从包中取出一包茶,说:“这是我专程带过来的道仙茶,希望它能够帮到你!”
农庐打开一看,又一闻,连声说:“好香,这是好茶!”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时植茶、制茶、饮茶多在道观寺庙风行。其历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道家鼻祖老子。
《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
老子第一个将茶作为道家待礼之物,并纳入道的范畴、礼的规范,道茶由此而生。
无为道人说:这道仙茶具有形美、香高、味醇的内质,和极具养身、养心、养性的特质,道人叫它“长寿茶”。
农庐点头称赞。
“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茶自古有之,由来已久。
相传,玄天上帝真武祖师武当修道,玉皇大帝赐茶修性养生,得道成仙。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武当道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师,并将这一仪式沿传至今。
无为道人娓娓道来:初始,道人直接含嚼茶树鲜叶,从中汲取茶汁,在反复咀嚼中感受茶之芬芳,清心明目,久而久之,茶之含嚼成为一种嗜好。随后生嚼茶叶之习转变为煮服,日久天长,渐渐形成沸水沏茶品茶的习惯了。
农庐听得着迷。
无为道人正襟危坐,说,我们道人常饮此茶,心旷神怡,清心明目,心平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所饮之茶亦谓之“太和茶”,道仙茶也由此而来。我们凤山与武当山道教是一脉相承。
农庐专心听着,不时插话。他问道:“这道仙茶有何妙用?”
无为道人答:一是饮茶消病,二是饮茶养生健身,三是修身养性之用。
农庐连声“嗯嗯”,又问:“如何制作?”
无为道人说出道茶采制秘笈:
道仙茶鲜叶讲究细嫩,以春季的鲜叶品质最好。鲜叶采摘的要领,分期分批分级采摘,分级加工。不采不合标准的鲜叶,不采病虫害叶、雨水叶、露水叶、脏叶、紫色叶等,采摘手法为扳采或提采,不允许掐采,不得损伤鲜叶。
道仙茶加工讲究鲜叶摊放,否则影响品质。鲜叶摊放以室内自然摊放于篾垫、软匾等上为好,场地要干净卫生、空气流动、阴凉,避免日晒雨水淋。一般摊放叶色由鲜(翠)绿转为浅暗绿,叶表面光泽基本消失,叶质不硬脆,能嗅到清香或者花香、果香,这时就可进行杀青。
杀青是道仙茶品质形成最关键的一个工序,要求采取高温短时钝化,以获得绿茶应有的“三绿”品质。杀青可以散发青臭味,发展茶香,蒸发部分水分,使叶变柔软,增强韧性,便于揉捻做形。
利用揉和捻的方法,使茶叶卷紧成条,以利于塑造外形,还可适当破坏叶细胞而利于内含物质的浸出,以增强茶汤滋味的浓度和持久性。而完全未经过揉捻的茶品,内含物质浸出慢,茶汤滋味相对淡,干茶体积相对粗大。
道仙茶讲究做形,采取不同的做形方法,塑造出各种富有艺术性的外形,如扁形、卷曲形、针形等。
道仙茶需要长期保存,因此要求水分含量保持在较低的范围。干燥可以蒸发水分,使茶叶含水量降低,利于贮存保质,同时可以进一步形成茶叶的色、香、味。所以道仙茶的干燥与做形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在做形中干燥,在干燥中做形。
农庐听后,大加赞赏。
道仙茶以“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表达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彻悟茶道、天道、人道,表现对自然的回归,渴望“道法自然”的理念。
以品味道茶,修性养生,追求长寿之道。古有道人将茶道功夫作为道人必备的“讼课、打坐、茶道”三大功夫之一。
最后,无为道人吟诵了一首道仙茶久传的歌咏:
修真苦淡味仙灵,
自种云腴摘玉英。
亘古与人甘齿颊,
春风百万亿苍生。
道教尚服食,又奉茶为草木之仙骨,因此爱茶者甚众,有茶道合一的说法。
这时,无为道人起身离桌,两人互致问候,互相道别。
农庐站在店外,目送无为道人远去的身影,那飘拂的道服仿佛在风中荡起波澜,农庐不觉在心中泛起一层温馨的涟漪。
无为道人是要将道茶的真经传授给农庐,农庐已经心领神会。
无为道人所言凤山道茶,确实具有“形美、香高、味醇”的产品内质和“养身、养心、养性、长寿茶”的特质,产品品质上乘,文化底蕴深厚。
如果概括起来讲,道茶的妙用有三:
一是饮茶消病。茶,药书上称“茗”,俗话说,十道九医,道人十分注重道茶的药用价值,在仙山凤山,古往今来,有不少道人饮茶消病。
二是饮茶养生健身。饮茶能清心提神,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可以说在养身健身上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饮品。
三是修身养性之用。道人打坐,讲究“和静怡真”,尤其是夜里打坐,在静坐静修中,难免疲倦发困,这时饮茶,能提神思益,克服睡意,以及道人修身养性。那么,饮道茶有利于品味人生,参破“苦谛”,沏杯好的道茶,飘香观色,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妙用。
据史料记载,唐代茶文化在繁荣昌盛的同时,没有忘记本源。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饮茶》中记载,饮茶之风“始臼中地,流于塞外”。这里的“中地”,是指中原、中部地区。
正如陆羽《茶经》中所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荆山就属于陆羽所说的“巴山峡川”地区,这里既是世界及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道茶文化的发祥地。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