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四章 骑驴入咸阳,万户皆惊慌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洛锦寒字数:3619更新时间:24/09/21 04:44:34
    一百零四章骑驴入咸阳,万户皆惊慌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是出自《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沿用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又被称之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哲学理念跟《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老子却比耶稣早提出五百多年。

    这是华夏先人的智慧,也象征着当时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成熟度比西方先进许多。

    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现实社会中,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社会两极化’。

    让富的越富,让穷的越穷。

    更直观一点的解释,就是所谓的淘汰论了,将不适应这种生存状态的种群,慢慢淘汰掉,以此来推动社会或者文明的进展。

    但是两极化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两极化的直接表现就是让天秤倾斜。

    一个原本平衡的天秤,突然倾斜,就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王诩让白狄部的贵族变得更加富裕,还帮他们解决了奴隶过剩价值的问题,相当于直接将维持着白狄部平衡的天秤推翻了。

    等到白狄部的贵族野心膨胀到一个点,或者说当他们发现奴隶消失之后对他们的直接影响后,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到时候讨伐掠夺林胡部,是唯一的方法。

    这就是王诩的引蛇出洞,不需要让仇禾煽动内讧,简单粗暴的用一种宏观意识形态,对于白狄部的短视意识形态进行的降维打击。

    而在咸阳宫中的嬴政,也一直在做这件事情。

    或许嬴政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马太效应,但是秦国六世积累的经验,以及春秋战国各个国家的兴衰都是嬴政最好的老师,让他在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就坚决的要解决这些问题。

    那就是王权,一定要高于一切!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观念,依旧是延续着城邦结构文明,这是因为周朝的诸侯文化影响遗留,周朝曾经多次想要解决这种诸侯分封带来的遗毒,但是始终没有成功。

    因为周朝的建立,就全赖于这些诸侯的帮助。

    如果没有当时那些响应《牧誓》的诸侯方国,武王伐纣就是一个笑话。

    而有利必有弊,这些能够成就周朝的诸侯方国,自然也能推翻周朝。

    当年千里迢迢追随周朝脚步的楚国,因为地处偏远被周朝看不起,并且不接纳楚国为华夏苗裔,回去之后的楚国卧薪尝胆,终于在踏足中原并喊出那句震慑八方的“我蛮夷也”。

    而为周穆王忠心驾车的造父却因为被周王室猜忌,即便有着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依旧被发配分封到偏远之地,后裔子嗣秦非子也被派往蛮荒之地,忠心耿耿的替周朝,戍守边关,茹毛饮血也毫无怨言。

    当所有诸侯都对犬戎破镐京无动于衷的时候,秦襄公依旧尽心竭力的勤王护驾,但是却之得到了周王室一张空头支票。

    于是秦国嬴政的父亲,亲手替先祖结束了这个愧对他们秦国的故主。

    也在这场漫长的效忠中,秦国总结出来了经验。

    只有统一,才是结束战争和动乱的唯一方式。

    不只是要统一天下,更是要统一国家,将国家与天下融为一体,才能铸就无上王权。

    对于周朝来说,诸侯国就是阻碍天下统一的隐患。

    而对于秦国来说,各个古老的氏族,传承千年的世家,是阻碍国家统一的隐患。

    所以借着商鞅和范雎等贤才之手,秦国开始将将一个个氏族世家连根拔起,一步一步铸就王权。

    等到了嬴政这一代,秦国真正的三百年以上的大氏族,已经寥寥无几了,于是嬴政把目光放在了王室之中,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借助外戚互斗之势,挑动王室动乱,最终将秦王室,清洗一空。

    嫡系宗室严君嬴疾一脉在白起平赵之后被连坐,以通敌之罪清算。

    外戚宗室吕不韦与楚系宗室昌平君因嫪毐之乱而内乱,被相继清算。

    剩下的几脉宗室也都胆战心惊,再也不敢对朝野指手画脚。

    于是整个秦国的政权,都真正意义上的落入了嬴政之手。

    可以说从华夏诞生以来,真正做到一言九鼎的帝王,他是第一人。

    但是即便这样,嬴政依旧不满足,对于权力本质的认知还有贪婪,让他的掌控欲越发的膨胀,尤其是眼见着要在自己的天子剑下,马上会开辟出一个新的,天下归一,四海升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世之际。

    他的眼中更不允许任何有能力,甚至有心思忤逆他的人存在。

    嬴政从来否认自己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

    任何曾经羞辱过他的人,都已经死了。

    现在也没有人敢羞辱他。

    但是他心中一直有一根刺,如鲠在喉般让他难受。

    那就是王翦。

    这根刺不但让他难受,还会让他疼痛。

    当听说王翦从终南山出来的时候,嬴政仿佛听到了自己浑身的骨头都在发出沉重的呻吟声。

    也是从那天起,从辽东传来的任何军报,甚至连青鸾的谍报他都不再理会。

    与王翦归咸阳相比,辽东的战事,算不了什么。

    王翦出山的消息,不但让秦王嬴政开始暴躁,也让整个咸阳的贵族们开始不安,尤其是冯氏。

    冯氏,是一个在二十年前突兀出现在秦国内的望族,冯氏虽无女入宫为妃,但是却毫无疑问的是秦王最得力的外戚助力。

    因为冯氏的出现,迅速填补了文信侯吕不韦和昌平君,昌文君外戚宗室空下来的位置,不但接手了文信侯的产业,冯氏更是入主楚国故地。

    并且就在今年,王贲出征燕国后,于是御史大夫王绾升任左丞相,冯氏冯劫出任御史大夫,纠察百官,冯氏冯去疾出任宗正府,位列九卿。

    除此之外,冯氏冯毋择封伦侯,文信侯。

    冯氏一时成为秦国最顶尖氏家大族。

    秦王甚至将当年文信侯吕不韦的宅院赏赐给了冯劫,足见秦王对冯氏的恩典。

    冯氏在咸阳可谓是风头无尽,每天门口都是门庭若市,来往拜见的勋贵不计其数,坊间都戏称,冯家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

    但是今天的冯氏那特地用碎玉铺垫而成的奢华门庭前,却人极罕见。

    往日这条道路上可谓是车马如龙,但是今天似乎所有人都避之不及。

    只是因为,今天上午,有一位赶着驴车的老者,从东门入城,悠悠闲闲的进了东城那间门庭虽然高大,但是却异常低调的朱红大门中。

    老者入城之后,整座咸阳城,都似乎安静了几分。

    无数双眼睛徘徊在这扇朱红大门,怀着各种心情,期待或者忐忑的等待着它开启。

    但是一直到日落西下,王家那扇朱红大门也没有打开过,甚至连王家一个小厮都没有走出来过。

    这注定是一个让很多人无法安然入睡的漫长夜晚。

    与外面诡异的气氛不同,王家大宅中俨然一副过年的气象。

    自从家主出征,少主失踪之后,整个王家就弥漫在一股阴郁的气氛中,主母徐氏更是每日以泪洗面,日渐憔悴,整个王府的吃食用度,都减少了一大半。

    往日里愁眉苦脸的王家人,从奴仆到主人,今日终于露出了笑容。

    因为他们的主心骨,终于回来了!

    虽然家主是王贲,但是对于所有王家人来说,王翦老祖宗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只要老祖宗还在,那么就算天塌下来,王家人也怡然不惧。

    实际年龄不到九十的王翦,因为身份以及历经四朝,所以被秦国所有人尊为百岁人瑞。

    高大身形在灰布麻衫的衬托下,已经显得形同枯槁了。

    皮肤已经因为失去水分而像是树皮一样干枯,但是他只要站在那里,依旧是让王家人安心的所在。

    王翦回家后就呆在书房之中没有出来过。

    因为王家能够进入书房的,只有三个人,但是一个出征在外,一个失踪无迹,而最后一个今日才回来,本来就被王离弄的凌乱的书房,显得越发的陈旧。

    但是在王翦眼中,却多了一丝柔和之色。

    王翦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将孙子弄乱的书房打扫干净,欣赏了一下这小子随手涂鸦的画卷和文字,再看看他没有读完的书简,连因调皮在书桌上纂刻的图案,他都能看一会儿。

    人活得越久,越是对人世眷恋。

    眷恋的不是名利,也不是财富,而是那不曾珍惜的亲情。

    王翦这一辈子都在为秦国尽忠,不敢说舍生忘死,但是绝对算得上兢兢业业,以至于他这一辈子,都主动没有时间享受亲情,即便是老掉了牙,也无法向普通老汉一样,含饴弄孙,安享天伦。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是王翦。

    只要他在,王家就不会安生。

    所以他只能选择远赴荒山之中,修身养性。

    或者说是避嫌守义。

    这一避,就是十七年。

    他离开咸阳那天,刚好是孙子出生那日。

    王翦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那日,过家门而不敢入,匆匆赶往终南山。

    摩裟着垂髻之年王离第一次篆刻的竹简,上面歪歪曲曲的像是蚯蚓一样的痕迹,让王翦温湿的眼底,渐渐有些恍惚。

    仿佛看见了一个穿着开裆裤,梳着总角辫的小胖子,一边留着口水,一边费力的用刻刀在竹简上糟蹋的样子。

    尽管写的根本不对,但是王翦知道。

    那是‘大父’二字。

    “老祖宗,天黑了,该给您掌灯了。”门外传来徐氏带着鼻音的提示声。

    王翦回过神,慢慢放下手中的竹简,轻声道“命人备车,明日去给王上请安。”

    苍老无力的声音,在徐氏耳边犹如万钧落石般。

    徐氏掩面而泣,跪在门外抽泣“还望老祖宗,能为离儿讨一个公道。”

    王翦苍老的眸子渐渐变得明亮,轻咳嗽了两声。

    “王家要的公道,即便是秦王,也给不起。”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