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676章 祭祀英烈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富春山居字数:3439更新时间:24/09/20 22:17:01
    “都住了吧。”当祖大寿和张春再次陷入争吵之前,王在晋突然出声阻止了两人。他随即从主位上起身退到了一边,然后向着后帐屈身拱手大声喊道:“关于三屯营之败,臣率第三战区诸将帅恭请陛下圣裁。”

    祖大寿等武臣还有些搞不清状况,但是他们对面就坐的几位文官已经起身,一起附和王在晋出声恭请皇帝出来了。

    祖大寿向帅案后被屏风遮挡住的后帐望去,便看到在两位身穿赐服的锦衣卫的护卫下,一名样貌英俊的少年穿着一身明黄色的团龙服走了出来。

    看着王在晋率先屈身对着这位少年行礼,祖大寿等武将立刻意识到,这位少年应当就是大明皇帝朱由检了,他们也忙不迭的向着崇祯弯下了腰。

    “都起身吧,既然是在军中,诸位就不必行如此大礼了。朕赶过来,也不是为了看你们对朕有多么恭敬的。

    三屯营城下的失败朕已经听说了,至于你们这些天来都在争吵些什么,朕也听说了不少。朕刚刚也在后面听到,祖总兵似乎很关心谁来担负三屯营失败的职责。

    在讨论失败的责任人之前,朕倒是想要问一问诸位,三屯营之败已经过去了这么久,退下来的伤员可安顿好了么?死难将士的名字可登记完成了么?对这些死难将士的抚恤条件你们可曾讨论过了么?”

    崇祯一连串的发问,顿时把在座的众人都问晕了,他们之前都把精力关注在了三屯营之战战败的责任究竟在谁身上,对于皇帝提出的这几个问题,还真没有去想过。

    见到众人沉默不语,朱由检这才冷冷的说道:“真是岂有此理,你们行事居然如此本末倒置,不想着如何安顿伤员和抚恤牺牲的烈士,倒是先要争论出个胜负来再说。你们现在的作为,岂不是让将士们心寒么?

    今日的军务会议暂时中止,朕现在分派你们几项任务,祖大寿你去监督军士修建祭台,朕明日要亲自主祭我军的死难将士,朕现在去巡视伤兵营,至于其他人商议出一个抚恤烈士的章程出来,明日祭奠之后向全军宣布。

    至于三屯营之战失败的责任断定,待到后金军退出关内再行讨论。现在,你们可有什么不同意见么?”

    不管是王在晋也好,还是祖大寿也好,此刻都被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崇祯给封上了嘴,他们显然无法反驳,皇帝优先为死难将士发丧的主张。人死为大,盖棺定论,本就是儒家道德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支柱。

    自从朝廷定下了辽人守辽土的政策之后,本就封闭性较强的辽东边镇,因为兵源的来源地越来越狭窄,一个排外的军中小团体的形成,即藩镇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了。

    这种军中小团体的形成,也使得底层将士会越来越服从于本镇出身的将领,这种趋势一直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藩镇,把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整个国家之上。

    但是现在的辽东军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藩镇,他们效忠的最高对象还没有从皇帝身上转移到边镇将帅身上。

    因此当崇祯出现在军中之后,他便立刻获得了这些辽东将士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并不坚实,而只是来源于往日被灌输的对皇帝效忠的信仰罢了。一旦崇祯无法满足这些将士对他的期待,这种忠诚也就很快会被消失殆尽。

    不过崇祯抵达马兰庄后做的第一件事,便赢得了大多数将士的好感。这位皇帝陛下既没有无视底层的将士,也没有一到马兰庄就搞什么下马威,斩杀几名败军之将,以彰显自己的威权,而是先去探望了那些败退回来的伤兵,皇帝的行为顿时让原本因为争论三屯营失败责任,而变得剑拔弩张的东路军将士的情绪缓和了下来。

    对于底层的士兵们来说,争论谁应当为三屯营之战的失败负责,祭奠死去的军中同袍显然要重要的多,而且也更能引起这些普通士兵心灵上的共鸣。

    十二月一日上午九时,除了防备后金军队的明军前线部队之外,驻扎在马兰庄附近的明军将士都来到了设置在庄外东北面的河滩地上。

    这片杂草丛生的河滩地被清理出了一大片空地,并以木头构筑了一个近2米高的平台,台上除了黑白两色的旗帜外,还有一面足有数个平方大小的祭字旗放在了祭台正中。今日天气阴沉,还挂着一阵阵的西北风,让台上的旗帜都飘扬了起来,似乎那些死难的英灵就在祭台周围盘旋一般。

    崇祯今日并没有穿戴冠冕,只是穿着一身素服就登上了祭台,这种不合礼制的举止,让台下的王在晋等官员直皱眉头,但是他们终究没有再这种状况下说些什么。

    朱由检看了一眼祭台上放置的猪、羊等数十道祭品后,便收回了目光,走到了祭台中间对着下方的将士说道:“在祭祀这些为国牺牲的死难将士之前,朕有几句话想对你们说。

    朕要对你们说什么呢?朕想要对你们说的是,不管是那些在国战中牺牲的烈士,还是台下的诸位;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民众,宝贵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要如何去运用?朕看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上最为宝贵的事业--为我们的后代不再遭受战乱、饥饿和不公正而奋斗。

    太史公也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什么样的死亡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亡又轻于鸿毛呢?

    为国家而死,为民族而死,为百姓的利益而死,为保护同袍而死,为亲友家人的幸福而死,便是重于泰山。他们的**虽然死亡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却不会死去,他们的名字会活在百姓的记忆里,青史的记载之中。

    而那些为了一己之私利,出卖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践踏了百姓利益的人,他们即便活的时间再长,对于他人来说,也不过是一具散发着腐臭味道的行尸走肉而已…”

    崇祯的话语随着下方军官的复述而传播了出去,对于第一次听到这种煽情式话语的明人来说,无疑是接受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即便是一些军中的老油条,听了皇帝的演说之后神情也肃穆了许多。

    朱由检演说完毕,便招来了台下的祖大寿不悦的问道:“祭品中怎么没有牛?难道为国牺牲的将士们,还不值得我们供奉上一头牛犊么?”

    祖大寿脸色有些尴尬的回答道:“回陛下,马兰庄因为被鞑子攻占过一次,庄内的大牲口都被鞑子给劫掠走了。猪、羊等牲畜还是从迁安送上来的慰问品,而用于祭祀的牛犊实在是一时难以找到啊。”

    朱由检看了他一会,便对着他伸出了手说道:“那就把你的刀借给朕用用。”

    祖大寿虽然不明白皇帝要自己的刀做什么,但还是诚惶诚恐的把腰间的佩刀解了下来,然后连刀鞘一起递了上去。

    朱由检抓住了刀柄直接抽了出来,他试了试刀锋后,突然伸手摘去了头上的发网,让一头长发直接披了下来,台下的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皇帝正在做什么的时候。

    朱由检一手挽住了自己的发端,另一手便迅速抽刀划过了长发,他原本长可及腰间的头发顿时从过肩处断裂了开来。

    朱由检一把捏着自己的断发,对着台下的将士们高声呼喝道:“既无牛犊,那么朕便以自己的头发作为祭品,以慰我大明英烈。朕也在此断发明誓,必将亲自率军西征,驱逐鞑子出关,以收敛各位烈士之遗体。

    朕还听闻,正是因为这些烈士们付出的牺牲,才能够让数千将士安然返回。朕想要问一问,这些将士现在何处?上前一步来回话。”

    包括满桂、吴襄在内的三千七百余将士组成的阵列都上前回答了崇祯一声,朱由检看着这只败军,再次发问道:“这些英烈为了保护诸位能够安然返回,不惜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但是他们却连自己的遗体都不知道填埋在那道沟渠里。

    现在朕只想问你们一句,你们究竟要不要跟着朕去驱逐这些鞑子,夺回这些烈士尸体,为他们收敛下葬?”

    皇帝的问话顿时让下面的将士们有些哗然,虽然刚刚经过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但是皇帝这么突然的要求带着他们去同鞑子拼命,很多将士也一时难以接受。

    只不过在这样的局面下,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反对皇帝的意见,而更多的人则把目光转向了那只败退回来的明军身上。

    满桂的麾下自然是大声叫好,但是吴襄的部下就回答的有些有气无力了。听着下面稀稀落落的回答,崇祯显然有些不满意,他不由皱着眉头严厉的喝问道:“摸摸你们的下面,到底有没有卵子?居然回答的如此有气无力,你们还是一个男人么?

    古人云:滴水之恩尚且要涌泉相报,牺牲的英烈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你们安然返回,现在朕不过要求你们跟着朕打回去,收敛他们的遗体,难道这个要求很过分么?

    羔羊尚知跪乳之恩,知恩而不报,那不是连禽兽都不如了。朕再问你们一次,你们究竟要不要跟着朕去收敛烈士们的遗体?”

    这一次下面将士们的回答终于齐整了些,就连吴襄也在皇帝的目光注视下大声的回答了出来。

    朱由检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祭祀完成之后,你们这些从三屯营撤回来的将士,但凡是身上没有伤的,便单独设立一营,由吴襄吴副将带领,准备充任大军前锋,午时之前必须要整队完毕。现在祭祀继续进行,由大司马念诵祭词…”

    朱由检把手中的刀丢还给了祖大寿,然后转身把割下的头发放在了祭品之中,虽然他披头散发看起来殊无天子威仪,但是此刻台下数万将士却神情肃然,不敢发出一丝杂音。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