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212章 地震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富春山居字数:3325更新时间:24/09/20 22:17:01
    在文华殿的宝座上,崇祯一手支着下巴,两只眼睛像是失去了焦点一般,注视着殿门外的阳光。事实上他并没有在看阳光,而是走神了。

    而就在他前方不到5米处,十多位大臣们正口沫横飞的争论着,关于山西铁路的建设事宜。这场争论之所以引不起他的兴趣,完全在于这些大臣们既不是在讨论技术问题,也不是在讨论修建铁路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而只是在为各自所属的团体争夺利益而已。

    当崇祯提出向晋地商人筹款,修建一条贯通山西南北的马拉铁路,以这项工程来吸纳陕西的流民时,基本上并没有什么官员看好这个计划。

    这些官员们认为,想要从那些山西老财手中抠出350万两银子来,这不过是小皇帝在自说自话而已。

    正因为如此,内阁很痛快的就通过了组建山西银行,发行山西铁路公债的计划。

    而当崇祯要求工部推荐一名铁路督办大臣时,工部官员就变得很消极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条铁路什么时候能够上马,也不知道这350万两的铁路筹建资金要筹集到猴年马月去。

    由于实在找不出人选,一向反对内廷插手朝政的文官们,甚至有人建议不如让宫内派个内臣去督办。

    宫内的太监们显然也不是傻子,他们同样拒绝了工部的建议。基本上除了崇祯自己之外,就算是王承恩都觉得,这个计划制定的目标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仅仅只过了一个月,以三德堂商号为首的晋商就筹集了220万两白银,其中三德堂一家就占据了出资的一半以上。当这个消息传回京城之后,山西铁路督办大臣一职,立刻变成了抢手的热山芋。

    比如在今天的国是会议上,工部、户部、吏部的高官们,就为了这个铁路大臣的职位几乎争吵了半个上午。

    对于这个状况,崇祯也有些无计可施。350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大明太仓银一年的收入了。在这么一大笔金钱的诱惑下,这些官员们似乎都已经忘记他这个皇帝的存在了。

    事实上朱由检心中还有些庆幸,幸好大朝会被国是会议所取代了。这数十人之间的争吵,总比数百人的争吵要缓和的多。

    在一番激烈的争吵之后,户部郎中張方建和工部郎中吴鸣虞两人,成为了铁路督办大臣最为有力的争夺者。

    这两人获得的支持不分伯仲,殿内的群臣在僵持不下之余,黄立极不得不向崇祯请求圣断,以求结束这个混乱的局面。

    如果铁路是在北直隶地区,崇祯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拔这个铁路督办大臣。毕竟北直隶地区就在他的眼皮底下,这个铁路大臣可以直接得到他的支持。

    但是被太行山间隔的山西地区就不同了,这里同北直隶交通不便,地方缙绅势力又雄厚。再加上,这项铁路工程还同陕西赈济灾荒的行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督办山西铁路建设的人员,必须要有压制地方官员的势力或是能力。

    朱由检思考了许久之后,才看着诸位大臣们说道:“大家对于張方建和吴鸣虞两位郎中的举荐意见,朕觉得都很有道理。

    铁路督办大臣的职位,地位虽然不高,但是责任却非常重大。3000多里的铁路建设,总造价超过350万两,就算是朕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但是,现在摆在朝廷面前的,不仅仅是沟通山西南北的交通问题,还有一个陕西赈灾的问题。在朕看来,赈灾问题还要优先于铁路建设问题。

    因此当前最优先的问题就是,启动山西铁路建设工程,这样才能开始着手吸纳陕西受灾灾民,避免陕西各地爆发大规模的民变。

    所以朕以为,诸卿不必再争执下去了。不如就让吴鸣虞担任铁路督办大臣,让張方建担任协办大臣。着令两人互相配合,即刻前往山西上任。”

    黄立极虽然稍稍有些失望,但是他所推荐的吴鸣虞能获得一个协办大臣,并不算是完全失败,倒也是足以接受了。

    工部尚书吴淳夫则是大大的松了口气,能够夺得这个铁路督办大臣,意味着这条铁路建设将会以工部为主导,而不是被户部所左右了,这对于工部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

    解决了这个群臣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后,接下去的几个议题讨论就显得比较平静了。

    其中让崇祯比较关心的,是一些官员们对于孙承宗屯重兵于大同,而迟迟没有行动开始感到不安了。

    他们认为驻扎重兵于边境,却迟迟不同蒙古人作战,一来耗费钱粮,二来孙承宗有拥兵自重之嫌疑。

    这些官员们众口一词,说的崇祯都有些患得患失起来了,他倒是不担心孙承宗,而是担心袁崇焕会不会又来一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把戏。

    不过他好歹还记得,他好不容易才趁着登基时,文官内部四分五裂的情形下,让文官减弱了对军队的控制。现在怎么可能,再让这些文官们插手军事安排。

    最终以崇祯强行跳过了这个问题,结束了这场讨论。然而下一个问题,就算是他也无法逃避了。

    那就是关于南方的受灾状况汇报,七月严州、湖州部分地区水灾,而嘉兴、绍兴、杭州三地则是连续风灾加上海啸。

    根据崇祯的要求,对受灾地区的财物和人员进行精细的计算之后。到了今天,浙江地方终于有了一个正式的损失报告。上万间房屋被摧毁,数万人被淹死,以海宁、萧山受灾最为利害,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40余万两。

    听着这些报告,朱由检发觉自己对于这等噩耗,似乎已经没有刚刚听闻时,那么心情激动了。

    他有条不紊的同意了,内阁提出的赈灾方案,除了减免这些地区的税收之后,还同意发放20万石的救灾粮。这些粮食一部分将直接发放到灾民手里,一部分则作为修理道理,清理灾区的费用。

    “…除了赈灾之外,这三地的官府还要积极组织灾民自救,江南的自然条件毕竟要比陕西好,只要及时补种一些救灾粮食,还是…”朱由检正说着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一阵地面剧烈的晃动打断了他的话。

    他下意识的抓住了沉重的宝座,才没让自己被甩出座位去。“地震?你妹的,北京还有地震。”朱由检抓着宝座的扶手,终于从茫然中反应了过来。

    地震的持续时间很短,也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很漫长,但是对于出离了愤怒的朱由检来说,这场地震刹那间就停止。

    地震的烈度并不大,文华殿内的君臣们,大多只是摔了一跤,只有个别运气不好的,摔倒的时候脑袋撞到了柱子,弄得血流满面,看起来比较吓人。

    地震刚刚停下,王承恩和几位内阁大臣,便疯了似的跑到了崇祯的身边,要求他赶紧离开宫殿,到外面空旷的广场上去。

    刚刚登基不到一年,就遇到了旱灾、水灾、风灾、海啸、战争,现在还要来一场地震。就算他的灵魂来自于后世,这一刻也觉得心里充满了怒火,但是唯独找不到想要发泄的对象。

    但是崇祯一点都不想离开,他脸色铁青的在心中咒骂着,“贼老天,你有种干脆把这房子给震塌了,砸死我算了,看老子会不会鸟你。”

    看着崇祯沉默不语,王承恩同黄立极对望了一眼,都觉得是不是皇帝惊吓过度,一时反应不过来了。

    两人瞬间就作出了一个决断,他们不再催促皇帝,而是直接抓住了崇祯的胳膊,就飞快的向着殿外跑去了。

    不一会,数十名大臣、上百名侍卫、内臣和内阁辅官便站在了文华殿外的广场上,他们把崇祯紧紧的围在了圆心内。

    脚不沾地的被拉出了文华殿时,朱由检才发觉自己身边这些头发花白的老臣们,这一刻倒是显得脚步如飞,力大无穷了起来,完全没有往日有气无力的模样。

    站在广场上深呼吸了几次之后,朱由检终于把心里那股无端的愤怒,给压制了下去。

    他清了清嗓子,便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吩咐道:“你通知王德化和连善祥两人,王德化负责宫城,连善祥负责皇城。

    各自带人检查各处宫室,有无人员受伤,有无火情,命令所有人等都到户外来,不要出现伤人事故。”

    朱由检突然压低了声音,往王承恩身边靠了靠说道:“先让周后,田、袁二妃,还有皇嫂他们,跑到安全的地方。”

    王承恩立刻答应了一声,便转身挤出了人群。黄立极拿着一块手帕按着额头,看着崇祯条理清晰的吩咐着宫内的应变,心里倒是松了口气。

    他还真是害怕,这个时候崇祯被地震给魔怔了。站在崇祯身边的徐光启听了皇帝的应变措施之后,也下意识的建议道:“臣以为,陛下的处置措施很妥当,不如通知顺天府同样照此处理,避免京城百姓受到更大的损失。”

    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郭允厚、吴淳夫等人都以为然,几人还增添了几条措施,命令调新军两营入京城,做好京城治安工作,防止今晚一些游民起不轨之心。

    朱由检同意了内阁的请求,让人通知武英殿内的总参谋部留守人员,调动新军入京。

    处置完了突发的地震之事后,朱由检思考了一下,便对着身边狼狈站着的内阁成员们说道:“这天灾如此出人意料,如果每次都要等到朝廷收到消息后再做处理,无疑是拖延了灾民的的获救希望。

    朕以为,内阁是否可以考虑设立一个单独部门,专门用于应付这样的突发性灾害事件,在朝廷还没有做出救灾方案之前,先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