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125章 天下瓷都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富春山居字数:3204更新时间:24/09/20 22:17:01
    景德镇位于昌江河畔,处于大明东南内陆江西省东北部。它的东北面是黄山、东南面是怀玉山,西面是鄱阳湖平原。

    昌江由北面而来,经过景德镇之后,就蜿蜒向西南流入了鄱阳湖。昌江把上游的木材,下游的稻米运到了景德镇,又把景德镇制成的瓷器,经过鄱阳湖-长江航道运往大明的各地。

    正是这条昌江成就了景德镇这座山谷中的城市,一万八千户人家,十万余瓷工,就仰赖着这小小的瓷器过活。

    仅仅在宋朝初年,景德镇也不过是一个不到800人的村集而已,但是到了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大明四大名镇之一。

    景德镇上规模的瓷窑有300多座,而围绕瓷器产生的行当号称8行36业,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景德镇瓷器已经发展到了手工业的巅峰。

    一只瓷器从揉泥到出窑,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这种分工合作的细化程度,已经同工业时代并没有什么差别了。

    景德镇从事瓷器行业的势力,有本地帮,都昌帮和江西其他七个地区联合的帮会,这三股势力最为强大。

    而从事贩卖瓷器的商人,则又以徽商为主。徽商从黄山等地运来木材、粮食,又向各窑主放债,然后以出窑的瓷器作为抵偿,从而基本控制了这个城市的大部分瓷器产量。

    景德镇号称天下瓷都,又被人称之为四时雷电镇,这些称号无不是在说明,不管是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在大明内部,景德镇的制瓷工艺,都是其他地区所无法匹敌的。

    然而即便是如此,景德镇的瓷窑也不是每次都能烧制成功的。在缺乏温度控制手段,和木材燃烧值的限制下,烧制瓷器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活计。

    不过凭借着细化的分工合作,还有更为成熟的烧瓷技术,景德镇每年出产的瓷器也达到了近300万件,折合银两30余万两,一年征收的税款万余两。

    而景德镇普通的工人一年收入大约为六两半,同一位普通农民相等。画工的年收入为九两,再上层的技术工种则是12两。

    而烧成的瓷器,寻常的瓷碗约为1钱,上品则可以达到2两,而这还是在景德镇的市价。

    武英殿偏殿内,坐在上首的皇帝沉默的听着,督陶太监和几位瓷器工匠为他介绍关于景德镇的一切。

    而坐在皇帝左手的宋应星,已经完全听的入迷了,甚至都已经忘记了皇帝的存在。

    对于督陶太监和几位瓷器工匠来说,这顿中饭大约是他们有生以来,吃的最为艰难的一餐了。

    听完了督陶太监和几位瓷器工匠的汇报之后,朱由检从王承恩手中接过了一块毛巾擦了擦嘴,然后对着几位工匠们说道:“军器监孙郎中正在研究冶铁炉的耐火砖,朕看你们对于火候和修补瓷窑很有经验,不妨去参观一下,顺便给个意见。”

    工匠中带头的董陶和黄驮儿,赶紧起身对着崇祯连声答应着。王承恩立刻招来了一个小太监,带着这些工匠出去前往军器监兵工厂去了。

    遣走了其他人之后,朱由检才慢悠悠的对督陶太监说道:“从昌江入鄱阳湖,然后往南走赣江,再穿过梅关古道,然后换船,顺珠江而下就到了广州,你知道这条路吗?”

    督陶太监的额头有些冒汗,他赶紧回答道:“回陛下,臣知道这条路。”

    朱由检看着他平和的说道:“去岁从这条梅关古道运到广州的瓷器不下百万件,据朕收到的消息,澳门夷人购去瓷器20万件上下,而从广州运往海外的景德镇瓷,则超过60万件,这你也知道?”

    督陶太监感觉离开座位,连滚带爬的走到殿中间,向着皇帝连声告罪。

    朱由检沉默了一阵,才对着他说道:“朕看你也是年老体衰了,还是出宫去养老吧,督陶这么辛苦的事还是交给年轻人去办吧。”

    “多谢陛下恩典。”督陶太监满嘴苦涩的对着皇帝叩头谢恩道。

    处置了景德镇的督陶太监之后,崇祯便带着宋应星返回了在武英殿内的办公室内。

    让王承恩准备了一壶茶水上来之后,朱由检才对着宋应星说道:“你听了那些工匠们的汇报之后,对景德镇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宋应星还没从工匠们讲述的瓷器制作技术中回过神来,他下意识的感慨道:“景德镇制瓷的技术,果然是天下无双啊。想来其他地区的瓷器制作,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及得上景德镇了。”

    看着宋应星似乎还没领悟到,自己找他来旁听这场会谈是什么意思,朱由检不得不提醒道:“朕想要问的是,瓷器对于景德镇的陶工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我大明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宋应星顿时清醒了过来,他稍稍思考之后,便回道:“对于景德镇的陶工来说,这是十万余人安身立命的本业。对于我大明来说,则是一个财富之源。

    不值钱的黏土经过火烧,就能从海外源源不断的换回白银,这对于大明来说,实在是一件好事。”

    听到宋应星想的同自己差不多,朱由检终于松了口气,他对着宋应星继续说道:“一座景德镇就能养活数十万人,可惜我大明只有那么一座景德镇。

    朕希望在大明各地能够多复制几座景德镇,如此则可以大量的减少,因为受灾而流离失所的流民的数量,此外也能给大明的国库增加一些收入。你觉得如何?”

    宋应星下意识的点头说道:“陛下的主意自然是极好的,但是景德镇毕竟是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其他地区都没有这种技术工人,也未必有适合烧制瓷器的黏土,恐怕陛下的设想会难以实现吧?”

    朱由检毫不担心的说道:“技艺可以摸索,黏土可以寻找,然而最关键的还是人。

    朕需要有人去钻研从黏土变成瓷器的原因和技巧,朕需要有人不断的推出新的瓷器制作技术,朕也需要有人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人的需求,制作出不同风格的瓷器来。

    朕希望景德镇不仅仅是一个制作瓷器的地方,它还是研发瓷器技术并引导瓷器文化潮流的所在,这样它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瓷都。”

    宋应星颇为震惊于崇祯的想法,他可从来没想过皇帝会把一门手工业看的如此重要,不过对于他来说,却并不反感皇帝的这种想法。

    4次科举失败,4次往返于京城的长途旅行中,让宋应星对于普通劳动者的艰辛生活充满了同情,也让他对于各种能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充满了兴趣。

    宋应星立刻自动请缨道:“如果陛下准许的话,那么臣愿意去研究瓷器成型的原因。”

    原本就想让宋应星去管理景德镇的崇祯,能够听到他自愿的请求,自然是最为高兴的。

    朱由检随后便开口说道:“朕原本也打算让你去负责景德镇的管理工作,景德镇常住人口超过10万,而一年流动人口超过30万。

    这么集中的人口密度,已经完全够得上单独设置一个县了,朕打算把景德镇单独设县,从饶州脱离出来,单独进行管理。

    新设置的景德镇县,所有的人事权朕全部交给你,你认为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可以促进当地陶瓷业的发展,朕也给你这个权力。

    不过朕希望你上任之后,替朕做好两件事。”

    宋应星很快便说道:“请陛下吩咐,臣一定会尽力而为。”

    朱由检爽快的说道:“第一件事刚刚朕已经说过了,就是建立一所陶瓷学院,培养制作陶瓷的人才,研究制作陶瓷的技术,并降低陶瓷制作的成本。

    景德镇的瓷器价格低廉,但是一只普通的瓷碗也要一钱银子,相当于普通农夫五分之一的月收入,这显然不是一个让普通人能够毫无负担承受的价格。

    朕希望把瓷器的价格降到十分之一左右,这样我大明的普通人也能够用上瓷器,而不是粗劣的陶碗”

    宋应星顿时有些踌躇了起来,他有些为难的说道:“现在景德镇陶工的技艺已经非常成熟了,如果稍稍降低一些,臣大约还能做到。但是降低到十分之一的价格,臣不敢欺瞒陛下能做到。”

    朱由检思考了一会便说道:“想要降低制作成本,一是提高瓷器烧制的成功率;二是提高生产效率,尽量以新工艺去取代旧工艺。

    比如试着用煤炭取代木柴作为燃料,或是用机器印刷取代人工手画,这样就可以大规模的生产普通瓷器,降低烧制成本。

    而部分精品瓷器,则可以沿用旧的手工制作方式。朕每年会拨给你1万两白银,专门用于试验这些新技术。”

    宋应星并没有如崇祯预料,变得开心起来,反而变得有些犹疑的说道:“可是陛下,景德镇十多万陶工都仰赖制瓷为生,如果按照陛下所言,采用机器取代人手制作的话,那岂不是断了这些陶工的生路?”

    朱由检马上摇着头说道:“并不是你想的这样,采用机器取代人手制作之后,虽然短期会有一些陶工会失业。但是只要做好培训和安置工作,这部分人可以换到其他工作上去。

    且瓷器成本降低之后,瓷器销售市场会扩大到现在的数倍以上。瓷也并不是只能用来制作餐具、水**和小玩意,也可以烧制瓷砖之类的东西…”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