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冷宫(二)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吃鱼大叔字数:3183更新时间:24/09/14 05:45:57
自古禅让之礼,是最和平的交接权利的方式,远远比父子相残,兄弟夺位,要强得多得多。
大明王朝能够迎来这样一件盛事,可以说是,最大的盛事。
它完全可以避免流血纷争也最大程度的减少国力的损耗,这是王朝的幸事,这是百姓的福气。
但明白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老皇帝已经支撑不下去的原因。
只有他个人身体上的原因,也有这外部的原因。
当今天下的大明其实已经内忧外患已经很严重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正在蠢蠢欲动,随时可能大举南下。
建真女奴,更是在前不久,占据了整个辽阳,大明在整个山海关外,只剩下了一座宁远孤城。
而大明的内部,也是天灾不断,秦楚之地,连逢大旱三年,南方却水涝成灾。
饥民遍地,饿殍于荒野,而向来,一向是朝廷税赋重地的东南地区,又频遭水灾。
这仗要是打的,失地也得收复,灾民还须安抚,然而这一切都需要银子。
可这赋税还不能加,天下百姓,已经活得很艰难了,丰年之时,到了税赋以后,也只不过刚刚能够糊口,勉强生存下去。
即使是这样,土地里刨挖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交税,在南方,农余时间还得打些鱼,才摘一些莲藕,才能勉强凑齐朝廷的税赋。
在北方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往往风调雨顺的年景,土地里面刨挖的那点粮食,也刚刚够交税,农余时间,得干点闲活,才能够勉强糊口。
然而这几年,北方有频遭大旱,税赋却有增无减。
本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天下财富就那么多,逢这灾年,国库又空虚,还得打仗,钱又从哪里来?
军费居高不下,也没有办法降,边关士兵,拿命在拼,总不能不给人家发饷银。
可是北方已经连旱三年,土地已经颗粒无收,拿什么交税?
别说交税了,如此年景之下,国库还得拿出钱来,救济灾民,可是加上今年已经连旱三年了,连续三年都得倒贴钱。
而今的国库,已经是寅吃卯粮,老皇帝留下了巨大的亏空。
三秦之地的灾民,已经有传闻说,饿得人吃开了树皮,山缝里的篷草,都被人摘干净了。
真不知道再不下雨,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一切都是在紧绷状态之下,好比一张弓,已经拉圆了,这要是再有一件随机的事件,哪怕就是一根稻草,可能这大厦的倾覆,就在瞬息之间。
你很难想象,老皇帝自继位以来,可以说是勤勤恳恳,完全效仿先祖,事必躬亲。
但就是如此勤政之下,把这个天下居然治理成这样。
可这能怪得了谁呢?
皇帝能不勤政吗?
哪个大臣又不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似乎谁也不能怪,非要怪的话,也只能怪这老天了。
翻遍史书你也找不到,有哪个地方能够连旱三年以上,更找不到,这边大旱,那边水涝,这样的情形,居然持续多年。
人常讲,人不可能倒霉一辈子!
可现实是,不要说人了,就连王朝倒霉起来,真的有可能倒霉到死。
这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两个字儿,银子。
只要有了银子,这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面对父亲留给自己的这个烂摊子,太子简直无可奈何。
这也是他一亲政以来,第一,查天下的府库,严惩贪官,最大程度的填补国库的亏空。
第二就是开放海禁了!
开源节流两项,功夫都做足了,就看执行他这政策的两方人选,能否把这两个差事办好。
可以说,这就是拯救大明的一剂良方,也是唯一的办法。
这一天特意选择黄道吉日,刚好选到了重阳节,又称遗老节,登高节。
在钦天监的禀报下,选择了即将黎明的时分,也贴合着新老交替,昼夜交替,意味着大明王朝,从此开始了新篇章。
早在戍时天还一团漆黑的时候,朝臣们,便已在端门等候了,以左太师,内阁次府,沈易先为首,带领着外朝官员,在礼部官员的监视下,穿戴齐整,气象肃然,一个个面容肃穆,手拿着象牙制的笏板,依次鱼贯而入。
其间,几个大汉将军,分立门庭左右,身上鲜明的盔甲,在月光下闪闪发出寒光。
一队队的锦衣卫,更是鲜衣怒马,手中的绣春刀,身上的飞鱼服,极为簇新,被熨得一丝折痕也没有。
而一旁的礼部官员,三三两两,在两侧专门监视,哪个官员殿前失仪。
朝臣们的一言一行,完全在这些官员的监视之下,就连咳嗽都不允许,更不允许有多余的动作。
哪个官员若是朝服不齐整,态度不恭谨,执笏板的双手,没有能够使其直立,都会被这些官员,记在小本子上。
一旦被记在这些小本子上,轻则罚俸,重则廷杖。
而京城的官员,不比地方上的官员,除了俸禄还有一些油水可捞,他们几乎全靠俸禄而活。
一旦被罚俸,当时生活就会陷入困境之中,这也就是惩治京师官员的不二法门。
一个个几乎连大气都不敢出,队形井然有序。
像个别重臣,已沈易先为首的四个阁臣,几乎是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断食了,一丁点水也不敢喝,全靠着一些名贵补药,贴补,感觉不到饥饿,口渴。
这才能够让他们一整天下来,坚持不排泄。
而以内阁首辅,左太师,他已然垂垂老矣,皇帝特赐他,二人抬撵,完全可以特例,被人抬进去。
而左太师也确实是老了,居然在这抬撵之上,沉沉睡去。
等到了内阁值房,以司礼监五大太监为首,有杨海带领着,便在这卯时一刻,天将将快要明时,东方即将要现出瓷亮,来到太和殿广场之中。
直到卯时二刻,有那黄门侍官,高声呐喊,恭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三声鞭响,铳炮齐鸣,紧跟着群臣,一起跪拜在地上,黑压压一片,一齐山乎万岁。
老皇帝来了,在太子的搀扶下,父子二人,先是祭告祖庙,再接受朝拜。
以后的事情便顺礼成章了。
礼部的官员,从皇帝手中接过传国玉玺,皇帝的大印,跪在太子的面前。
在这里,太子必须连续拒绝三次,表示难以担当起重任,还往父皇继续执印。
而群臣在这里,便开始了表演,纷纷涕泪横流,连续三次劝进,而这皇帝,也要三次推拒,表示,非你不可,才能担当重任。
其实这是有明以来,打太祖那里,传下来的规矩,只是从来没有写在书面上。
大家都明白,都在互相演戏。
太子盼着这一天,已经好久了,而下面的臣子,又何尝不明白。
大家都在这里演戏,显得虚伪至极,然而这一切又是必须的。
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偏偏这一代一代的皇帝和一代一代的臣子,互相配合默契,从来没有哪一方,会真心以为对方真的不想当这个皇帝。
最终太子在众臣子的三劝之下,勉为其难地接过了皇帝的大印,却很快的马上就举行了登基大礼。
这本来就是假客套,谁又不明白呢!
登基大礼举行的很寒酸。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国库里面就那么一点钱,而且已经寅吃卯粮了,账都算到三年以后了,可以说太子的心情,真的不怎么样。
天亮之后,皇帝的重病又发,不得以,又回了畅春宫。
整个禅让之礼,加上登基大典,足足要折腾一天,思雨远远地看到,那礼花,在天空绽放。
好比一朵一朵的牡丹,红色黄色蓝色,各种颜色在天空中绽放,绽放的是如此热烈,又如同流星一般,洒在这宫城九千多间房顶上。
思雨每日参看这奏折往来,实则知道这大明已不过表面浮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天下,并不像这烟花看上去那么绚丽多彩,早已危机重重。
太子一直忙到很晚后才回来,与他一同而去的还有顾太子妃,这让她受宠若惊。
整个庆典当中,她兴奋异常,绚烂多彩的烟花照亮了她的脸,越发让她眸中光彩照人。
可她发现太子的脸色黯然,这让她很纳闷,心中一直打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她在想,太子殿下到底怎么了,他已经是皇帝了,想到自己将来,可能会顺理成章成为皇后,光想想,就内心激动不已。
可她见太子始终情绪不高,也不好相问,好不容易盼到庆典快结束时,他竟说了一句让她足以心寒的话。
“送太子妃殿下回去吧,去通知一下思雨娘娘,朕,一会儿去她那里,让她把一些紧要的折子罗列出来!”
杨海连忙答应道:“陛下,老奴这就去!”
左一句思雨娘娘,右一句思雨娘娘,这让顾太子妃,本来极好的心情一下极受打击,饶她修养再好,也抵受不住,不由的喃喃道:“又是思雨,难道她能迈过我去吗?”
太子显然听到了她的话,索性脖子一梗,把脸扭向别处。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