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名剑山庄字数:2618更新时间:24/09/13 11:47:21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总体来说,今年的灾情比没有往年严重,最严重的也就是河南山东一带,其实河北也有旱情,只是河北完善的水利,让灾情显得不明显而已,或许粮食有减产,但是根本没有到需要政府赈济的地步。

    而掌控近乎三省的权力,手中又有不被限制的权力,再加上而今北京这边战事紧急,没有管这边。

    这样一位大员,一旦有了别的心思,北京就危险之极了。

    纵然,朱祁镇也明白了,历史上明前期还是忠臣居多,即便是到了明后期也没有文臣公然造反的事情,于谦的权力是有一点失控。

    但是也不至于到了这个地步。

    只是作为皇帝,心中如果没有这一根弦,什么时候被人杀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朱祁镇信得过于谦。

    于谦坐在这个位置上,朱祁镇还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如果放别的朱祁镇不清楚的大臣,朱祁镇是决计不会放心的。

    所以,于谦是万万不能动的。

    于谦面对的局面也是很困难,他的一些所做所为也被锦衣卫传到京师了。

    反正地方士绅们一个个都变得忠君爱国起来,似乎带着几分破家为国的风范,将家中藏着的粮食都送了出来,按之前,朱祁镇颁布的旧令,也就是捐粮食可以给先人换一个赠官的政策。

    河南,山东,凤阳,淮安等地,居然献出了一两百万石粮食,连铁公鸡孔家都大出血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北地士绅,一个个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但是朱祁镇通过锦衣卫消息网却知道,在孔家不鸟官府那一套的时候,于谦去了一趟孔家,随即孔家一下子想起了老祖宗仁者爱人的古训了。

    至于于谦在孔家说了一些什么?朱祁镇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这就够了。

    于谦这样才是能臣。

    真要是大砍大杀,将事情搞得沸沸扬扬的,说不得都要闹得朝廷之上,徒增朱祁镇的烦恼。而于谦该做的都做了,但都是私下碰撞,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都不知道,还真以为河清海宴的。

    而在这个时候,人力永远是最核心的资源。

    特别是军队,更是于谦敢这样做的依仗之一,他却将这数万班军送回北京,朱祁镇对于谦的忠诚,进一步了解的同时,心中也暗暗心疼于谦。

    却不知道于谦接下来该怎么办?

    毕竟一两百万石粮食虽然不少,但是在中央没有拨

    款的情况下,赈济灾民,未必够了。

    朱祁镇也只是想想而已。

    毕竟,于谦有于谦的难题,朱祁镇也有朱祁镇的难题。

    纵然这数万班军乘船通过北运河北上,来到京师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今朱祁镇唯一能够指望的是通州大营。

    朱祁镇说道:“辛苦于先生了。通州大营的情况怎么样?”

    王骥说道:“陛下,通州大营已经超额数千了,却是陛下传出招兵勤王的消息,河北百姓踊跃参与,各县名额都有多余,乃至于有距离通州近的百姓,径直去通州投军,是以通州大营,才招收超过定额士卒。”

    “不过,蒋老将军已经说了,等训练的时候,会将多余的给淘汰掉,留下的都是精锐。”

    朱祁镇有些吃惊,说道:“真的如此吗?”

    见识过战争的残酷,朱祁镇对这一次招兵,其实是持悲观态度的。在他印象之中,似乎百姓自古都不喜欢当兵,即便到了民国时期抓壮丁,死在路上的,也比上了战场的人多,甚至朱祁镇担心,这一次招兵之中,会出现很多强迫的情况。

    朱祁镇虽然有些不忍,但也无可奈何,一个国家总要有人上战场不是。

    而明代政府行政效率,也不可能如后世一样,其中有些强迫征召,也是在所难免的。即便是他已经做过很多准备了,也不觉得能够避免。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骥也感慨道:“臣去过一次通州大营,这一次兵源极好,都是良家子,身体素质不错,而且大多是同乡同里而来,彼此熟悉,不需要怎么训练,稍稍整顿,就可成军,或许野战还不堪用,但是用来守城,却绝对没有问题。”

    “这都是因为陛下圣德宽广,普照天下,数年之前,陛下竭全国之力,为河北修水利,五河三湖修建之后,河北虽然春旱,秋涝并没有变化,但是却很少影响收成,于公遗爱河北,自从修成之后,即便是再旱的灾情,都也没有绝产过。”

    “百姓深感皇恩,听闻而今边塞大败,陛下下罪己诏,百姓都愿意报效朝廷,痛击胡虏,所以父子兄弟争先投军。”

    “是臣多年以来从来没有见过的。”

    “吾皇圣德,万世莫及。”

    王骥说的激动无比,白发飘摇。但是他说的话,固然有很多是真的,但也少不了不少艺术加工了。

    固然这一次征兵如此顺利,朱祁镇在河北修建的水利工程起了很大作用。百姓是最朴

    实的,谁为他们办了好事,他们能记很久很久的。

    朱祁镇数年治理水利,极大的改变了河北地区的面貌,把汛期的时候,从天津到保定一路数百里汪洋一片的局面,变成了而今的样子,

    汛期的时候,百姓都要上堤固守,但是大堤多是铁石混合建筑,坚固之极,大多数安然无恙,即便是春旱再厉害,在三个大湖附近的也能引湖水灌溉。

    滹沱河附近的百姓,也在几年之内,改变了逐河而居的习俗,因为地界混乱的缘故,反而因为争夺湖边,渠边的土地,而争的一塌糊涂。滹沱河一带的地方官,处理最多的就是这种争产案了。

    毕竟之前田界不清,是历史遗留问题的,估计今后好几任地方官都要在这事情上犯难了。

    不过,如果说单单是这个原因,就让百姓踊跃报名了,那就太高看百姓的觉悟了。

    百姓虽然是最朴实,最感恩的,但也是最狡猾,最爱占小聪明的了。

    如果这征兵有办法避开,很多百姓都要想办法了,有一些人想办法,钻漏洞,很多百姓都会受到影响。

    这就不得不提于谦河北做的事情,那就是重新丈量土地,编排鱼鳞图册,还有安置流民,乃至为佃户分田。

    这样做就有两个效果。

    第一个效果,就是河北黄册准确,在整个大明是头一分的,这才过去几年,几乎上河北地区所有的男丁都在册的。

    征召之中,谁也逃不掉的。

    第二个效果,那就是河北的人口与土地的结构比其他地方要健康一点,毕竟大明承平几十年,很多地方土地兼并已经开始了,如江西,福建等地,虽然不至于富者有连陇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但是自耕农数量已经大大低于开国之时了。

    否则朱祁镇也不会想办法让福建在台湾建立府县,就是为了缓解福建人口压力的一种办法。

    而河北却不同。河北因为治理水利,新增了不少可开垦的土地,还是水浇田,增加了大量的自耕农体系。

    当然了,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本来北方粮食单位产量就不如南方,很多旱地山地,即便种了田地,也足够田主自己生活而已,根本没有什么盈余,这样的情况,也打击了北方地主兼并的积极性。

    毕竟如果兼并越多,越赔钱的话,谁也傻子。

    有足够的自耕农,才有王骥所言的良家子。

    当然了,也只有良家子才对朱祁镇开出的价码感兴趣。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