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一代大儒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韭菜东南生字数:2123更新时间:24/09/11 11:50:53
    如今,刘宗周终于是来了。

    对这种盛名满天下,但却又顽固保守的忠臣烈子,朱慈烺最是难以处理。

    不管怎样,终须一见。

    “走吧!”

    朱慈烺上马,向京师而去。

    他已经有了被刘宗周痛骂一顿的觉悟。

    ……

    京师。

    皇太子朱慈烺进到紫禁城。

    乾清宫前一如既往的安静,只有侍卫和两个随侍太监站在殿门前,当朱慈烺走到门前时,两名太监向朱慈烺行礼,又为朱慈烺推开殿门。

    殿内静寂。

    脚步踩在金石砖上,发出清幽的声音。

    后面的暖阁内,崇祯和刘宗周君臣正在进行一场辩论。

    还没走到暖阁门前,朱慈烺就听到了一个苍老但却铿锵有力的声音从里面传了出来。

    “十五年来,陛下处分失当,致有今日之败局!”

    “不追查祸害的起因,改弦更张,却想运用一些得过且过的手段来弥补目前的漏洞,不过是缘木求鱼!”

    ……

    也就刘宗周,换他人绝不敢这么质疑崇祯。

    站在暖阁门口的小太监想要通报,但被朱慈烺摇手制止。

    他想要听一下,大名鼎鼎的刘宗周,究竟能说出什么高明的治国之策来---虽然从史书里他已经知道,刘宗周讲不出什么东西,虽然是大儒,但却不懂治国,只会把仁义为本,以尧舜之学,行尧舜之道的大道理一遍遍的讲给崇祯听。

    不止刘宗周,这是所有儒学大师的通病。

    刘宗周连续的几声质问之后,崇祯弱弱的声音终于响起:“过去的事不要提了,先生以为,眼下该当如何?”

    虽然贵为皇帝,但在骨子里却是一个儒门圣徒,在儒门大家刘宗周的面前,崇祯比对任何朝臣都虚弱。

    “修法纪,肃人心,再开诚布公,选贤用能,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国家自然大治!”刘宗周回。

    “先生说的道理朕都明白,然建虏和流贼是朝廷眼下的急患,两患不平,烽烟四起,国家如何能大治?”崇祯问。

    “流贼本是良民,只要朝廷待之以诚,宽容相待,他们必定会感激涕零,改邪归正,至于关外的建虏,虽然蛮夷不化,但其所争的跟蒙古人无二,无非就是想要一些财帛钱粮罢了,选择贤能的督师、巡抚镇守辽东,阻敌于宁远,陛下修生养息,仁义治国,三年五载,两患必平!”

    崇祯默然了片刻,缓缓道:“先生说来容易,但做来何其难?”

    “事在人为。陛下切不可灰心丧志。”

    “先生以为,眼下各地的督抚,谁是贤能?谁又能镇守辽东?”

    “山西巡抚蔡懋德,陕西巡抚冯师孔,漕运总督史可法……”

    刘宗周一连推荐的几个地方督抚,都是两袖清风,但却在明末乱局中,迂腐顽固,无所作为,最后自杀殉国的东林忠臣,忠是忠,但却于事无补,甚至加剧了危机的临近。

    崇祯又沉默了片刻,再问:“殿中群臣呢?”

    “礼部侍郎蒋德璟,兵部侍郎吴甡,刑部徐石麟……”

    与其说是能臣名单,倒不如说是一份东林名单。

    大约郑三俊太老了,所以他没有提到郑三俊。

    崇祯心知肚明,于是轻叹:“先生推荐的都是廉臣,但如今乱局,能臣更为重要。”

    “陛下差矣!前人国家破灭,都是因为将官贪婪、放肆才造成的,所以不论军事国事都应以操守为先。没有操守的人,再有才能也不能任用,不然国家必乱。唐之李林甫,宋之高俅,就是前车之鉴!”刘宗周越发激昂。

    崇祯不说话了,好像是累了,但更像是失望了。

    皇帝作为当家人,最关心的人才、饷粮、流寇、边患等迫切的实际问题,刘宗周说了半个小时了,但全是假大空,没一句有用的,推荐的几个督抚也都是迂腐之臣,治理地方,安抚百姓还可以,但无一人有督师辽东,领兵带将之能--崇祯还是有识人之明的。

    督抚中原本有一个洪承畴,可惜殉国了。(现在崇祯还不知道洪承畴投降之事,确定洪承畴投降的事实,是在三月后,也就是六月份的事情)

    崇祯沉默了,但刘宗周继续说:“陛下,臣进京的路上听说,你命太子殿下抚军京营?”

    崇祯点头:“朱纯臣误国,京营糜烂,朕用太子整顿之。”

    “那太子在京营破坏法度,为所欲为,尤其是跟异端之人来往密切,陛下可知道?”刘宗周声音变的严厉。

    在外偷听的朱慈烺心中咯噔一下。

    破坏法度,为所欲为,他勉强可以承认,但和异端之人往来,却是从来都没有的事啊,刘宗周堂堂大儒,怎么可以胡说八道呢?

    “你说的异端,是指汤若望吗?”崇祯却很淡定。

    “正是!”

    门外的朱慈烺明白了,原来在刘宗周的眼里,汤若望神父居然是一个异端之人,所谓的异端,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又是从大义凛然的东林领袖的口中说出,就更是带有一种正邪不两立,王道不偏安的杀气了。

    “太子和汤若望往来,是为了火器……”崇祯替儿子解释。

    “这正是臣想要说的,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尚德抑武,岂能依靠火器?松山败亡,难道是因为没有火器吗?将领不讲求军阵、屯防的办法,只想着依靠火器,长此以往,军队勇气荡然无存,何以御敌?”刘宗周声音里带着愤怒。

    崇祯的声音却冰冷下去:“先生以为该如何?”

    刘宗周肃然道:“西洋机巧,根本不足倚仗。国家大计,还是应该法纪为主,将帅骄横不法,谋划不周,援兵畏敌不前,才是松山败亡的主因。再者,我若堂堂中国,人才济济,若是用汤若望的火器才能抵御建虏,岂不是贻笑大方?”

    门外的朱慈烺一脸苦笑。

    想不到刘宗周如此顽固,不但对汤若望这个人,对汤若望带来的火器,居然也有这么多的偏见。恍惚中,朱慈烺仿佛看到了清末的义和团,一通咒语,居然就会以为自己刀枪不入,嗷嗷叫的冲向敌人的枪口,刘宗周虽然没有到那种地步,但对科学的抵触,还有那种骨子里的骄傲和固执,却是藏不住的流露了出来。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