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去台湾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吹牛者字数:2906更新时间:24/09/09 14:03:14
    说起台湾能牵出很多话题。早在穿越开始前,去台湾还是去海南就引起过很大争论。台湾的热度还一度居前。毕竟炮党小朝廷东渡之后治理了好几十年,一度还跻身四小龙,经济表现十分的耀眼,台湾的潜力有多大,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

    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炮党小朝廷也是捡了日本的漏。翻开日本据台时期的纪录,便知开发台湾的不易。而再往前推,无论是大清还是郑家,开发史都堪称一部血泪史。台湾的开发,完全是堆积在移民的累累尸骨之上的。

    台湾的热带疾病很严重,尤其是疟疾。明末开发程度更是近乎于无,汉族人口更是稀少。台湾的原住民这个时候还没被叫做“山胞”,因为很多部族还生活在平原上。

    17世纪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是后来者,大致是从唐宋时期从东南亚地区陆续迁入。消灭了更早的“原住民”。很快便扩散到了整个台湾岛。令人闻之色变的“猎头”风俗,正是从东南亚带来的。

    疟疾、原始环境加上彪悍的原住民,使得台湾很快便落选。不曾想登陆才几年,对台湾的攻略这么快就展开了。

    在临高位面,由于元老院的存在,荷兰人在东亚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荷兰人占领台湾,或者说占领大员,本来就是被逼出澎湖的退而求其次选项,其在台湾的统治是随着东亚贸易的逐渐加强而逐渐巩固的。元老院的出现使得荷兰人原本的贸易重心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在台湾的统治投入相比于旧时空少了很多。历史上大家比较的熟悉的赤崁楼,也就是荷兰人在台湾统治的中心是1653年才开始兴建的。即使是较早的热兰遮城,也要到1634年才大体完工。实际上,荷兰人在占领台湾最初的十余年间,其势力范围一直没有超出大员一带。大致局限在热兰遮城周围二十公里的范围内。直到1635年底,在解决了其他矛盾之后,荷兰人才开始集中兵力,大肆讨伐大员附近的村社,并持续向外地扩张,以寻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这就为元老院在台湾的操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展开台湾攻略,在关山跃看来似乎并无太大的必要,但是元老院既然做了决定,他也无意提出反对意见,开个新基地也挺好,好歹台湾也是个“宝岛”。也是他们北上的一个跳板。

    关山跃原本对这攻略算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就是这么一听,没想到还没过一周。萧子山就请他去办公室,问他有没有兴趣“外派”。

    “外派?让我去台湾?!”关山跃马上就反应过来了。

    “的确。”萧子山说台湾开发和即将展开的“发动机行动”有关。到时会在台南设立据点,除了用于转运难民之外,也要进行当地的开垦和资源开采。

    台南地区在旧时空就是台湾的主要的农业区,蔗糖和稻米生产都是大宗货物。完全有资格成为元老院的“粮仓”和“糖罐”。尤其是粮食,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执委会考虑,在台湾派出农垦部队,组织垦荒。”

    “让我干农垦?”关山跃明白了。

    “是的。”萧子山点头,“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不干!”关山跃连忙摇头,“农垦这活计我知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又要有军事经验,又要懂农业。责任重大……”

    “所以才会考虑由你出任这个职务嘛。”萧子山“诚恳地”看着他的眼睛,“你看,你打过仗,执行过军管任务,行政军事都有经验。而且还是农家子弟,特长专栏里还填写了擅长蔬菜种植……”

    关山跃想不起自己是不是填了“蔬菜种植”作为专长,但是萧子山罗列的要点都是事实,这也没法反驳。

    萧子山见他一时语塞,又开始做起了思想工作。先是夸奖他是“全能型人才”,然后又暗示去台湾对他的行政职务将会是一次大飞跃,特别是可以“独当一面”“主持工作”。这对在伏波军里待久了,目前无所事事的关山跃来说颇有诱惑力。

    于是,关山跃便晕乎乎的答应了下来,第二天他就被组织处召见,授予台湾农垦“总指挥”的职务。

    这个总指挥之下,是“农垦台湾旅团”。按照农委会的相关编制表,这样的“独立旅团”下辖若干个农垦联队。不过目前尚不能保持如此之大的规模,所以暂时只下辖一个联队。联队长也有了人选,叫李东田。

    关山跃并不认识李东田,只知道他是主动报名去台湾开荒的,关山跃以为他多半和吴南海、万家兄弟差不多,不是过去务农就是农学专业出身。没想到李东田就是个“打工人”,中专毕业之后在广东打工多年,干过各式各样的工作,要说和“农业”搭边的部分和他差不多:也是农家子弟。

    原本关山跃想先见一见这位同僚,讨论下相关的开发工作,没想到李东田却并不在临高,而是去了琼山,那里有天地会的一个“培训农场”,编入农垦的劳工们都要在这个农场进行几个月的训练。

    地处亚热带的台南平原不比地处温度的北美平原和南美大草原具有那么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如果只是把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移民送去屯垦,结果就是大量的死亡和逃亡。

    农委会的人经过讨论,认为要在台南开垦,必须先打好基础,由专业的农业工人借助机械完成初步的开荒工作,然后再将农民迁徙到新垦地上。这样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移民的死亡率。毕竟按照计划,发动机计划中从山东等地获得的移民是台湾农垦的主力。但是他们对台湾的气候水土的适应能力又是最差的。加之千里迢迢从兵荒马乱的山东战场转运到来,原本就身虚体弱,如果很快就投入艰苦的开垦工作,恐怕用不了几个月就会死亡大半。

    千辛万苦花费巨万把移民从山东运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白白死在开荒上的,这样岂非是赔本的买卖。这一点农委会的诸公显然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准备以专业化的“农垦部队”投入开荒屯垦作业,尽可能的配备足够的设备、工具和补给品,将无谓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故而还准备投入农垦第一海上机动联队进行支援。

    这个“培训农场”里目前在接受“培训”的“先遣大队”大部分是福建人――确切的说来自闽南地区。一则台湾的风土气候和漳泉等地最为接近,农业生产条件类似;二则南方沿海地区的百姓多患有地中海贫血,能够抵御当时台湾最为猖獗的瘟疫:疟疾。

    旧时空的台湾在49年迁台前台湾地区的汉族人口以闽南裔最多,可见这一族群对台湾当地的适应性是最强的。

    抗疟药物有限,那么就只能尽量先用对疟疾有抗性的群体。不过,地贫患者虽然对疟疾有抵抗力,却因此造成血氧过低,往往有耐力、体力不足的问题。长远看,一旦在当地形成了较为“卫生”的环境,就要向当地投入其他地区的移民。一则补充劳动力,二来防止形成地域性集团。

    关山跃可不知道这里面的各式各样的“考量”。他的思维一贯是很简单的,既然接受了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李东田这个未来的“同僚”既然暂时不在临高,那么下了解一些台湾的基本情况也好。

    最理想的,当然是找一个台湾人来询问。要说元老院,台湾出身的元老也有那么两个,但是碰面之后才发觉他们更了解21世纪的台湾,对17世纪的台湾是何等模样完全没有概念。一位是台北出身,对台南的了解并不比导游多多少;另一位倒是台南出身,还是所谓的本省籍,但他也只是更多的了解台南的风土人情,要说开荒垦殖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关山跃一想也是,现在的高雄-台南地区差不多已经是城市化了,和17世纪的蛮荒地带完全不是一回事,找他们也打听不出什么有用的情况。还是在大图书馆里找些资料更现实些。

    遗憾的是,大图书馆里的历史资料虽然号称浩如烟海,但是涉及到17世纪的台湾资料很少,第一手资料几乎全部出自欧洲航海者和商人之手。特别是涉及台湾开发早期的原始文献,多为荷兰人的记载。这些一手的文献除了少数如《巴达维亚城日记》被翻译为中文之外,大多并未翻译,但在两岸的一些台湾历史研究中,会零星出现一些二手信息。这些只言片语就是关山跃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了。

    幸而清代设立台湾府之后,中文史料记载大为增加。其中不少都是涉及到“番务”“垦务”事宜,虽然时代上要延后一百多年,但是参考价值很大。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