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国祚气运点!(二合一,4K)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眨眼的星芒字数:4423更新时间:24/09/09 13:54:20
    然而在解霖目光四处搜寻时,朱瞻墉已悄然坐上马车准备回宫。

    路上想起赵王之事,解缙阻谏太过惹陛下不喜,欲立谁为储君是皇帝的权力,自古君臣夺权乃忌讳之事。

    朱瞻墉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件事。

    马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长安大街,他掏出那块光润玉石,此刻润玉内响起陆的嗓音,传言他到国都了。

    朱瞻墉正好奇自己可否去到陆的历史,没想到闭上眼睛却体验一场意外之旅,意识穿过诸如门般的光晕,再睁开眼睛是一个旧迹遍布的世界,不知怎么形容这种状态,没有自己留下的任何痕迹,仿佛与时间同在。

    燕国雄伟的国都蓟城,一辆马车轱辘压在碎裂的青石上,木头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吱声,陆撩开车帘,瞥见褐衣百姓行在街巷上。

    这座防备森严的国都旌旗蔽空,号角鼓鸣,今年遭遇了最严重的干旱。

    百姓活不下去了,燕国准备发兵攻打赵国,他肩负着游说奉阳君的使命,而满朝公室和王畿以他的成败为进攻的号令。

    眼见出使赵国的使节回来,蓟城苦不堪言的百姓纷纷围过来,迫切想知道霸道的赵国会放水吗。

    马车没有停留。

    陆放下车帘,这件事还是由燕文侯宣布比较好。

    穿过繁华的街市,百姓不情愿向两旁让开道路。

    心情沉重的燕文侯带着客卿们,站在王宫门前遥见即将到来车队,燕国和赵国势同水火,但燕国弱小常受赵国牵制。

    派了许多使节也无法缓和两国关系,若这次外交失败,只能出兵向赵国示威,但这对久旱缺粮的燕国乃最无奈之举。

    一刻也无法按捺的燕文侯,跨着大步来到马车前:“此行如何?”

    苏秦躬身行揖拜礼,仿佛只不过做了件微不足道之事:“燕王让臣出使赵国,是出于对臣的信任,而臣亦不辜负您的厚望,燕国与赵国的盟约已经达成了!”

    燕文侯这些天的寝食难安瞬间转为哈哈大笑,燕国国力不如赵国,纵然能侥幸打赢,南面还有虎视眈眈的齐国。

    没想到,眼前这个食不果腹,投奔到自己门下的食客,竟有说服赵国的本事。

    “寡人真是没有看错你啊!”

    苏秦受到这样礼遇,并未表现得骄傲:“臣虽然促成燕国和赵国结盟,然燕国国力昌盛才是庇护百姓最牢靠的方法,出使之后,臣信中所提马鞍,希望王上能放在心上。”

    那宝物能增强燕国国力,绝对不会有错!

    面对不菲的造价,燕文侯委婉劝道:“寡人没听墨家有此物,宋国国君成,延误农时来建造娱乐用的高台,致使宋国国力衰退,这是一样的道理啊!”

    苏秦决心很坚定,甚至与燕文侯对视,仿佛所说都是肺腑之言:

    “臣来投奔燕国,并不是因为燕国强大,相反,是因为燕国弱小需要臣这样的人,如果燕文侯不愿意采纳臣之言,臣留在燕国也没有用处了。”

    燕文侯并不相信马鞍有此巨大的作用,在他的毕生认知中,战车才是战场的主宰,但是为了留下苏秦,勉强回答:“寡人愿意采纳,请你留在燕国继续辅佐寡人。”

    苏秦知道朱瞻墉在看着他,抬头看了眼燕国昏沉的天穹,笑起来。

    【苏秦出使赵国任务完成,燕国国祚增加,你获得国祚气运点数200】

    【国祚气运点,能加速属性能力,能投影能力使用,能延长国祚气运,1000气运点数可转化为一年国祚】

    应当是他赠陆马鞍影响了燕国的历史走向。

    朱瞻墉并没有表现得意外,从陆出使来看,他能一定程度影响陆所在时代的事件,最终根据事情完成度,返还给他国祚气运点。

    而国祚气运点。

    能加速他使用的能力,诸如天工造物,或者延长国祚。

    朱瞻墉似乎明白苏秦等人为何还活着的原因了,就是给他增加国祚气运点的。

    最糟糕的结局,苏秦死去连同在他身上提取的能力一同消失。

    时间似乎没动,朱瞻墉能感受到长安大街特有的颠簸,按时辰马车应当跑到午门了,真正确定还得问老朱。

    老朱嗓音从玉石传来:“你刚阖眼,怎么,有古怪之事?”

    看来老朱也不知情。

    马车回到皇宫,方才踏入西直门,朱瞻墉就听赵王随同陛下去文渊阁巡视,而后开始责怪太子。

    “赵王想从文献大成入手,不想让太子立功?”

    朱瞻墉觉得赵王脑子还是机灵的,永乐为后世所称颂几件事,其中之一便是永乐大典。

    此乃朱棣心之所向,重视等同于郑和下西洋。

    来到文渊阁。

    赵王朱高燧站在文华殿中央,俯瞰着周围官员,凝重目光最后落在朱瞻墉身上:

    “瞻墉啊,你与皇叔乃血脉相同的朱室子孙,皇叔不应指责你的过失,可此事动用人力之繁浩,若是做不好,朝廷所支月米和俸禄,与支空响何异。

    “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啊!”

    朱瞻墉来得晚:“敢问赵王,瞻墉写了什麽?”

    还未待朱棣回应,朱高燧有些幸灾乐祸,原封不动念道:“殿宇十九,铸造一根长二十丈铁柱,立于皇城西北,可避天火,虽然不是危及的事,窥一叶而知全豹,若俱都如此疏忽,恐怕大典还要再修第四次呀。”

    永乐年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突发大火,上百万两白银在火光中消失。

    朱瞻墉觉得大典既然包罗万象,应当将躲避天火之法记载于其中,只不过避雷针对于赵王等人诚然是天方夜谭。

    朱瞻墉想了想:“此书浩繁,有疏忽再所难免……”

    觉得抓住朱瞻墉把柄,赵王笑了:“瞻墉说的对,可你当初主动应承陛下,现在又说在所难免,若臣与汉王立下军令,却又打了败仗,当如何呢?”

    朱瞻墉说不出话来。

    是这道理。

    赵王如此说应当是想代替太子,总修文献大成,如此既能统治九塞军队,又能延长留在京城。

    夺嫡之争向来如此,没甚么好说的。

    只不过朱瞻墉不想把这份功劳让人,抬起头反问:“三皇叔通晓工艺?”

    “不通。”

    “那怎敢断言瞻墉所言虚实?”

    见赵王愣住了,朱瞻墉道:“祖父皇帝陛下就不问我,为何要写进大典中?”

    朱棣也觉得孙儿非莽撞之人,正欲听他接下来解释。

    “朝廷严令宫外屋舍,不许高于宫闱,紫禁城成了京城最高的殿宇,奉天殿高十三丈,高处不胜雷,所以屡遭天雷,天雷劈到树上尚且起火。”

    “更遑论奉天殿穹顶俱都是风干之木,宫里虽遍布水缸,可十丈之高的殿宇,谁能将水浇上大殿金顶?区区几十万两白银,烧了无事,倘若皇爷爷在殿中阅奏,孙臣不敢想象。”

    朱瞻墉句句肺腑之言,令朱棣心里隐隐担忧。

    一座皇宫动辄几十万两白银,区区几十万两白银,朱棣说不出这样的话来,若皇宫真因高耸而招致雷火,此事需慎重看待。

    “可真?若胡诌,朕可要惩治你。”

    为堵住悠悠众口,朱瞻墉已然决定让他们亲眼所见:“祖父皇帝陛下不信,是因典籍上没有记载的缘故,不如令人试试,雷鸣电闪时,命人高举避雷针,站在紫禁城的宫墙上。”

    赵王将信将疑,反正没有损失,欣然道:“父皇不如听瞻墉的?!”

    朱棣目光微闪,历来天雷降下皆不知何故,只当是为君者昏聩受上天责罚,若此事为真尚可值得一试。

    他侧过身遣人去司天监,问何时有雷雨,得到快则三日满则五日的答复。

    朱棣下定决心,面向文渊阁官员煌煌下令:“三日后,午门广庭,朕要瞧瞧铁针可避天火,至于所需器具,由工部准备吧。”

    朱瞻墉道:“不必,此物孙臣准备就好。”

    回到自己所住偏殿。

    准备好制作避雷针的铁锥,提取肆的【天工造物】,消耗国祚气运点6,眼前手臂粗的铁锥迅速蜕皮。

    【普通·避雷针,使用后可方圆十里屋舍,可以躲避天雷】

    朱瞻墉感到震惊。

    难怪不加点数时,感觉天工造物能手搓原子弹,原来加了国祚气运点后能由材料自动生成,只不过还是需要材料。

    原本只一臂长铁针,被极高超焊接技术无缝衔接,接口处丝毫无缝隙,看起来似乎本身便如此。

    而消耗的国祚气运点数也不高。

    才六点,应当是避雷针制作简单之缘故,朱瞻墉心想应当不是所有造物都六点。

    还附带使用范围说明。

    手搓应当没有如此广的范围,毕竟一般避雷针只庇护一座屋舍,并且他还需搓两日,才能将这根无缝铁针做出来。

    朱瞻墉当即决定,以后【天工造物】用国祚气运点。

    ………

    从皇宫回来。

    赵王朱高燧来到汉王府,箭步如飞踏进前厅,呷一口茶慢悠悠道:

    “父皇下旨了,三天之后午门广庭,考校文献大成虚实!”

    “有何高兴?”汉王朱高煦不在意吹着茶。

    若说汉王愚钝,可他用兵时又运筹帷幄,不失为军中良将,可有些事却想不清楚。

    赵王认真看着他双眸:“父皇本就不喜欢太子,若此事不成,今后难对太子委以重任!彼时,我可接替太子编修大典,留在京城。”

    汉王心中仍有疑虑:“若是真的呢?”

    “我问过工部营缮清吏司,未听过有这样的法子,这些都是瞻墉想出来的,他怕本王不敢试,自古天雷乃上天降下的惩罚,如何能被区区一根铁针束缚?”

    赵王轻轻吹一口茶,杯中倒影里的眸子,满是洞察一切的目光。

    晃眼时间过去三日。

    今日乃约定之时。

    朱瞻墉命小太监将普通避雷针,装到午门旁边的雁翅楼上,另一端直通地面。

    抬头看向紫禁城上空,铅色的乌云不断堆砌,伴随着着大风和滚滚战鼓声,仿佛被布蒙上的苍穹仿佛破了洞,不断透出白光。

    朱棣在宦官们撑着的华盖大伞下,提着灯笼,来到奉天门的拱门洞里。

    命朱瞻墉站在旁边。

    官员们恭恭敬敬地站在后方,赵王和汉王神色自若,张輗则兴奋地站在英国公张辅身后,只有太子朱高炽满面凝重,诚然他也不信。

    对于闻所未闻之事,朱棣亦有些好奇:“如何开始?”

    朱瞻墉主动上来说道:“祖父陛下爷爷,命人在雁翅楼上高举铁针便可以开始,不过,孙臣若派人去三叔难免又说我做了手脚,所以,不如让三皇叔的属官去吧。”

    赵王属官一听脸色苍白。

    可是……

    朱棣不说话便是表示默认了。

    那属官只得硬着头皮,往午门的雁翅楼跑去,然而朱瞻墉早已收到消息。

    【普通·避雷针开启,趋避方圆十里雷电】

    午门上太监都不耐烦了。

    只见,雨水簌簌从城门流下,一片大雨中,宦官们扶住梯子,赵王扛着铁针颤巍巍爬上雁翅楼屋檐,举起避雷针,风雨交加,雷闪照亮天地能看顾晟的身影。

    轰!

    一声令人心悸的雷声。

    咆哮,愤怒的黑云,宛若就要压垮紫禁城,雷鸣电闪,却还未有一道雷电落下。

    朱高燧声音被大风吹散,断断续续:“呵,父皇,您看到了吧,这是第五声雷了……儿臣说什麽来着。”

    望山跑死马,朱瞻墉估摸刚才那几下太远了,超出十里庇护范围。

    轰隆!

    紫禁城亮如白昼,一闪而没。

    紧接着,天上的雷仿佛全被吸引过来般,闪电一道接着一道。

    官员们瞪大眼睛,只看见一道道银色雷光照亮午门城墙,而站在雁翅楼上的黑影,已经消失了。

    朱棣怔怔望着这一幕。

    历来天雷为何喜落皇宫,心中疑惑仿佛冰雪消融,正是因为殿宇高耸的缘故,历朝皇帝竟还为此下罪己诏。

    果然和说明一样,将十里天雷都吸引过来了,朱瞻墉觉得还是安在金川门好:

    “孙臣所言如何?”

    ——————

    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天子之弟则自称曰第几弟某封某称。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明太祖实录》

    ………………

    PS:皇孙正式称呼皇帝应该为祖父皇帝陛下,不过称呼太长了,然而主角一天天长大,总喊皇爷爷感觉没长大,反正肯定要改口的,大家觉得直接陛下好,还是祖父皇帝陛下好?另外,可能是背景铺垫设定等等展开太慢,数据比同期一般,所以为求追读这章又二合一了,求追读推荐票啊~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