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无耻的姜太公与周武王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宫堡鸡丁字数:3868更新时间:24/09/08 03:54:25
朱由检本是“信王”,中途继位为皇帝。
所以,他没有经历过“太子”时期,更没有太师教授其“为君之道”。
但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寻常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历史上的朱由检,确实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勤政节俭的君王。
二十多岁就白了头发!
由此可见,他为了千疮百孔有大明,确实是劳心劳力!
只可惜,人力难以胜天!
没钱,更是寸步难行!
如今的朱由检,因为售卖王立提供的“香草券”,手头逐渐阔绰了!
干出一番事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然而,朝廷和地方官员的腐败,让他望而生畏!
不解决这个问题,再多的银子投进去,也只能水漂!
甚至,可能激不起半点涟漪!
王立在山西的赈灾成果,他全都看在眼里!
并且,还仔细地研究过!
只可惜,难以推广到全国!
他只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王立身上。
在他看来,王立就是个圣人,无所不能!
如果想不出解决办法,他真的打算赖在灵济宫,不走了!
听闻王立有了办法,朱由检顿时来了精神。
然而,听到王立的解决办法,却又垂头丧气了。
“厂公,你的办法……就是……改变三年守孝的礼制?改为两个月?”
朱由检非常失望!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他确信自己没有听错!
这算什么解决办法?
改个礼制,就能消灭贪腐?
这与“减税减赋”有丁点关系?
“三年守孝”正式上升为为礼制,源自汉代的董仲舒的大力提倡;
在这种思想下,“孝敬父母”、“三年守孝”成了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准。
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在汉代、三国与晋初,孝敬父亲的士族子弟,甚至是平民百姓,都有被“举孝廉”为官的机会!
隋朝大业元年,随着科举制度诞生,“举孝廉”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三年守孝”的礼制却沿用至今!
只要是家中父母亡故,哪怕是朝中的一品大员,哪怕是在外征战的将军参谋,都要放下一切公职,马上回家守孝!
这一守,就是二十七个月!
任何人,在守孝期间,必须素衣素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得缔结婚姻,不得举行庆典!
哪怕是皇帝,也要遵守“三年守孝”的礼制!
当然,皇帝毕竟是一国之君!
在朝臣的“努力”下,会有许多变通的办法!
比如,先皇驾崩之后,太子如果成年却未婚配,则会马上成婚;等到次日,才将先皇驾崩的消息诏告天下!
此时,此刻,王立没有提出杜绝贪腐的办法,却提出更改“三年守孝”的礼制!
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朱由检,更是一头雾水!
“万岁爷,朝廷的减税减赋,只会让赋税越减越重,对百姓毫无益处!
然而,只需引导百姓摒弃“厚葬之风”,必能让百姓获得真正的实惠!
普通百姓,至少能省下十几年的积蓄!
这笔省下的钱,是在百姓自己的手里!
不会进入地方官员和乡绅门阀的口袋!
如此“减税减赋”,效果绝对是立竿见影!
而且,不用朝廷拨发一两银子!
所以,更改“三年守孝”的礼制,势在必行!
三年的守孝期间,文武官员的离职,既会引起朝政和边防的荒废,更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守孝期间,官员尚有半份俸禄过活,不至于饿死;
然而,普通百姓又咋办?
准备赶考的学子又咋办?
足足三年的时间,守在坟边装模作样,哭哭渧渧,无所事事,究竟有何益处?
不论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的一生,究竟有几个三年?”
王立解释了许久,将“更改三年守孝”礼制的重要性,以及“摒弃厚葬之风”的原因,解释得非常清楚!
然而,朱由检却摇了摇头!
因为……
从汉代至今,“礼制”其实是高于“法制”的,特别是与“孝”相关的礼制!
比如,一个死刑犯,如果已经娶妻却没有子嗣,可以要求在死刑之前,将妻妾送到狱中“圆房”!
死刑犯提出这种要求,各级官员只能层层上报!
就算到了刑部,就算是皇帝亲自复核,也有很大的可能,同意死刑犯的要求!
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这个时代,“孝敬父母”已经深入人心!
在王立看来,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应该“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这个时代对“孝敬父母”的量化,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畸变到了极致!
甚至,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几十年前的首辅张居正,其父病亡后,如果不是被“夺情”,他的“万历新政”必难持续!
“厚葬之风”的盛行,更是让无数的百姓卖儿卖女,甚至卖身葬父!
没办法!
如果不将亲人“厚葬”,就是“不孝”!
如果“厚葬”的规格不能让官府满意,死去亲人的户籍,就不能被注销!
各种应缴的赋税,还是要继续缴!
其实,朱由检能理解王立的话!
更改或摒弃这两项礼制,为百姓“减税减负”的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
但,经过慎重的思索,朱由检还是摇了摇头!
持续两千余年的礼制,早就根深蒂固!
就算朱由检,也不敢轻易去打破!
“厂公,你有这样的想法,确实很大胆!
朕,佩服不已!
但是,就跟上次卖“十王府”一样,朝臣不会同意!
这一次,就算再怎么巧舌如簧,也无法说服众臣,无法说服内阁!”
“万岁爷,小奴始终认为:祖宗传下来的精华,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然而,祖宗传下来的糟粕,就应该将其摒弃,或者作出适当的改良!
就如,厚葬之风的盛行!
这,本就是周武王愚弄百姓的工具!
如今的大明,天灾不断,民不聊生!
西北流贼四起,大有蔓延之势!
若让百姓因糟粕而生活困苦,谈何富民强国?
万岁爷,如此减税减赋,不用朝廷拨发一两银子!
还请仔细斟酌才是!”
朱由检端着茶碗,始终眉头紧锁,未置可否。
过了许久,朱由检终于抬起头,多有好奇之色。
“厂公,你说“厚葬之风的盛行,是周武王愚弄百姓的工具”,这话可有依据?”
听到这话,王立彻底懵了圈!
我去!
这还用问?
好歹,你曾经是个王爷,读的圣贤书应该不少吧!
姜太公与周武王的无耻行径,《淮南子》里写得清清楚楚,你难道不知道?
莫非,你读书的时候,整日都在想女人?
不对,他应该没有读过!
《淮南子》算得上道家典籍,不在圣贤书之列!
治国之道和科举考试,也不会涉及《淮南子》!
此时的灵济宫里,也没有《淮南子》!
于是,王立只能凭着自己的记忆,讲起《淮南子》中姜太公与周武王的大致对话。
据言,武王代纣,取得天下之后,唯恐臣下作乱,于是向姜太公请教治国之道:
“太公啊,本王伐纣虽得民心,但本质上是臣子以下犯上!如果本王的臣子加以效仿,试图夺本王之天下,又该如何应对?”
姜太公稍加思索,自信地笑道:“武王勿忧!我有一法,可让臣子和百姓永不谋反!
办法,其实很简单:
对于臣子,可以摘下他们的头盔,给他们戴上鹬冠;解下他们的宝剑,让他们带着笏板上朝!
对于百姓,可以堵塞他们的眼耳口鼻,不让他们产生任何的欲望;
比如,引导他们做些无用的事情;以烦琐纷扰的说教,让他们乐于本业,安逸于现实生活,使他们由清醒明白,变得糊涂愚昧;
具体说来,可制定“三年守孝”的礼制,让他们不能繁衍后代;
推崇谦卑与礼让,让他们没有争斗之心;
用酒肉,使他们心情通畅;
用礼乐,让他们自娱自乐;
用鬼神,让他们心生敬畏;
用繁文缛节,掩盖他们好勇斗狠的本质;
用厚葬服丧,耗尽他们的家财,使其陷入贫穷;
提倡深挖墓穴、高筑坟地,以耗尽他们的体力;
这样一来,再强大的部落和家族,也会逐渐走向贫穷与衰弱!
图谋作乱的人,自然就没有了;
如此改变民俗,武王的天下必能长保不失!”
“高!实在是高啊!”
听了王立的转述,朱由检恍然大悟!
激动得猛拍桌子,似乎找到了治国的良方!
可稍一细想,又觉得不对劲!
姜太公提倡“三年守孝”,提倡“厚葬之风”,确实有他的道理!
但王立当前的做法,却与姜太公背道而驰了!
“万岁爷,小奴的部分做法,确实与姜太公背道而驰!
这是因为,姜太公与周武王时代,还是茹毛饮血的“奴隶社会”!
那时候,天子之下的百姓,多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部落之间的争伐随处可见;
那时候,几个部落如果联合起来,很容易威胁到周武王的王权;
那时候,姜太公还没有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更没有“国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然而,经过几千年的变革,大大小小的聚居部落,早就被姜太公分散瓦解;
随着粮食作物的广泛耕种,百姓再也不需要以部落的形式聚居在一起;
时至今日,周武王时期制定的礼制,早已深入人心;
如果不是吃不饱饭,如果不是遭到残酷压迫,百姓绝对不会谋反!
今日之天下,就应该让百姓吃饱饭,少受一些剥削和压迫!
所以,更改“三年守孝”的礼制,摒弃“厚葬之风”,让百姓的口袋里有银子,让百姓家中有余粮,正当其时!
当然,谦卑与礼让,酒肉与礼乐,以及诸多的繁文缛节,暂时还是要保留的!”
“不错,不错!”
朱由检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厂公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独特的治国良方,满朝文武无人可及!
听厂公一席话,胜读十年圣贤书啊!
更改“三年守孝”的礼制,摒弃“厚葬之风”,确实是势在必行!
朕这就回宫,召集众臣,共议治国之策!
哈哈哈!”
朱由检激动得满脸通红,起身欲走,却见张皇后、周皇后和袁贵妃,在一群太监宫女的簇拥下,翩然而至。
张皇后的手中,捧着一只可爱的玄凤鹦鹉!
只不过,这鹦鹉耷拉着脑袋,已经奄奄一息了!
从神色来看,她非常着急!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