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这一波骚操作……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三百斤的厨子字数:4630更新时间:24/09/07 18:08:06
    大长门崔九来到陇西郡,自然不是专门过问杨川乱花钱的事儿。

    “是不是要打仗了?”

    将崔九请进太守府,就在一方池塘边,杨川亲手给老贼沏了一壶好茶,笑眯眯的问道。

    崔九点头:“漠北大战已然开始,大将军卫青率领八万北军出定襄,其他四路大军配合,估计再有十几日,即可与伊稚斜主力决战,皇帝令你为羽林军筹备兵械粮秣,随时待命。”

    言毕,老贼从袖中摸出一卷地图丢过来:“这是羽林军的进军路线图,你熟悉西域那边的情形,看看有什么问题。”

    杨川展开地图,只看得一眼就笑了。

    朝廷所用西域地图,都是他当初给博望侯张骞的那一幅,其中大的方面没问题,就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却是略有错讹,用来当军用地图,自然远远不够。

    在原有的历史剧本里,霍去病的‘第一次河西之战’发生在元狩二年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一万骑兵出征匈奴。

    这一战,他率军从陇西郡出发后,越乌戾山,渡黄河,伐遫濮部,速斩遫濮王,涉狐奴水,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有如摧枯拉朽般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

    也正是在这一战中,霍去病的军事天才再一次展现无遗,将穿插、分割、包围等元素为主的‘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一万铁骑纵横开阖,高速穿插,直接将匈奴人给打懵了。

    本来,高速穿插、迂回、突袭,这些都是匈奴骑兵的拿手好戏,可面对霍去病天马行空般的战斗方式,他们反倒不会了……

    “崔九大叔,羽林军的兵械粮秣方面没问题,早在三个月前,我便给他们筹备了足够五个月的军粮。”

    杨川伸出一根手指,在地图上圈点着,继续说道:“不过,眼下羽林军可只有三千人马,而匈奴右贤王部在整个河西走廊的兵马,足足有二十三万左右;

    据我所知,西面的羌人部落也蠢蠢欲动,与匈奴人遥相呼应,可能会兵分两路搞事。”

    崔九的眉头紧锁,似乎也在思量着战局:“三千羽林军的确太少了。”

    “问题是,陇西郡兵也只有区区八千多,加上镇守岷山一线的朝廷大军,也不过两三万人马。”

    “皇帝的主要目标是漠北,是伊稚斜和他的匈奴主力。”

    “要不,就只能让陇西郡兵配合作战?”

    杨川直接摇头:“崔九大叔,八千郡兵根本不顶用,我看过他们的训练,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配合羽林军作战,只会成为拖油瓶,反而成了羽林军的累赘。”

    崔九沉思良久,突然问一句:“你这段时日一直给陇西李氏捞好处,是不是想着要借兵?”

    杨川摇头:“不,就算羽林军再难,也绝对不能借兵;陇西李氏拥有不下一万的部曲私兵,手里还捏着几十个上百个羌人和氐人部落,实力不容小觑,在与朝廷没有撕破面皮时,他们是镇守西北大门的不二人选。

    然而,若是有朝一日,他们的势力更进一步,就很难控制了。

    陇西郡的情况,可能比朝廷预想的还要复杂很多……”

    有些话,不用说出来,崔九、杨川二人心里都清楚。

    陇西李氏,不可令其借势坐大。

    “我之所以想办法收回他们手里的大量田地,给他们弄了一大堆没什么屁用的爵位,并花钱给他们修宅邸,其中一个目的,便是让他们以为朝廷将要重用他们,给他们一个快速崛起的错觉。”

    杨川继续说道:“崔九大叔,三千羽林军凿穿河西走廊,征战西域,听着有点不靠谱,但只要咱们筹谋得好,后勤给养能跟上,相信去病就能打好这一仗。”

    “我眼下最为担心的,却终究还是陇西郡的稳定与否。”

    “若是抽调一部分边军远征,羌人进攻怎么办?那些羊日哈的打仗不行,欺软怕硬,可脑子好使,比狐狸还狡猾。”

    “一旦趁机进入陇西郡,不要说攻占城池,就算是截断羽林军的粮道,那也将是一个十分可怕的后果。”

    崔九站起身来,双手拢于袖中,仰头看着瓦蓝瓦蓝的天空,良久都没有吭声。

    杨川也不急,给自己倒了一碗清茶,慢慢喝着。

    就这般,一老一少,在那一方池塘边沉默了足足大半个时辰。

    崔九终于开口:“杨川,我知道伱痛恨羌人,对陇西李氏也略有不满,多有猜忌,说吧,依你看来,这一仗该如何打?”

    “你得说服我,我也好给皇帝一个准确的答复。”

    老贼补充一句。

    杨川沉吟几声,道:“崔九大叔,以我看来,这一仗咱们其实并不用急着去打匈奴人,反正那些狼日哈的就在那里,就等着霍去病将其打趴下;咱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眼下,漠北那边打成了一锅粥,盘踞在漠南、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带的匈奴右贤王在想什么、做什么?

    还有,那些羊日哈的羌人在想什么、做什么?

    当然,还不得不考量一下,陇西李氏如今在想什么、做什么?是不是想着要借势壮大,还想着要通过这一仗,给他们李氏子弟弄几个关内侯?”

    “所以,崔九大叔,咱不妨给陇西李氏一次机会……”

    崔九听着杨川的话,缓缓转头,目光幽幽的盯着杨川:“让陇西李氏派兵攻打羌人部落?”

    杨川摇头:“不,让他们去打羌人部落,估计遭殃的是氐人和其他部落的人,甚至,陇西汉人说不定都要遭殃;

    这段时日,我跟老李家的人多有接触,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十分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那些家伙对爵位、对军功、对当官的野望太过强烈,强烈得让你害怕。

    所以,让他们去自己的隐形盟友羌人部落,他们可能会想出一千一万个法子,用其他部落的人的脑袋换取军功。”

    崔九直接了当的问道:“说重点。”

    杨川:“让他们与羌人联合,去陇南之地,打那些不服管教的羌人、氐人,最好能打穿秦岭,贯通汉中、广元与川蜀平原。”

    崔九眼前一亮。

    旋即,老贼的眼底泛出一丝微不可查的幽光,面无表情的问道:“第一,陇西李氏会答应?第二,贯通陇西、汉中、广元与川蜀之地,就不怕他们坐大?”

    杨川摇头,嘿然笑道:“他们眼下的主要任务,是给自己搞钱修宅邸,享用美食,享受美酒与美女。”

    崔九默默点头。

    杨川的一番骚操作,看似拿着朝廷的钱粮在胡整,但皇帝猜测应该是在给陇西李氏下套,如今看来,这哈怂果然没安好心,不知不觉间,就开始让经营数百年、以耕读练武为主业的陇西李氏学会了享乐……

    ……

    陇西郡十一县的‘政绩工程’如火如荼,到处都是搬运木料、石料的部曲和仆役,通往临洮的道路,也多处开工夯筑。

    你们最想要的爵位,本侯想办法给你们搞来。

    你们最喜欢的宅邸,本侯拨付钱粮给你们修筑。

    至于这各县通往临洮的道路,总该你们出钱出人出力的夯筑吧?

    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般简单、枯燥而无趣,根本就不用杨川开口,陇西李氏十几支宗亲只是碰了一个头,便将帮助杨川太守修筑道路的事情定了下来,还不等太守府批复,各地狗大户们便开始修路。

    他们打听得清楚,杨川对道路的要求极高,据说光是路基就要处理三五遍,还要加入一些矿石粉末、炒过的盐巴什么的,反正就很复杂。

    于是乎,那些人一边开始挖路基,一边派人来太守府‘借人’。

    自己还没想着要借人,对方就先向自己借人了?

    杨川听闻后有些哭笑不得。

    这些家伙也太心急火燎了吧?夯筑官道,那是多大的工程量,就算跟原来一样的工艺流程,只是用三和沙土青盐黄泥蒸土,就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基建营的几名‘小包工头’召来,令他们想办法抽调一批‘技术员’,先借给陇西李氏,让他们去修路。

    于是,当那些技术员抵达各个施工现场,给那些狗大户详细说了一遍夯筑官道的基本流程后,那些人都傻眼了。

    根据杨川的设计,普通官道的夯筑,需要经过开挖路基、防渗漏处理、防水层处理、防翻浆处理、铺设羊毛毡、铺设基础层……

    等几十道工序。

    而且,单单修路还不行。

    杨川的要求,官道夯筑时,必须同时考虑周边环境,将排洪、护坡等统统考虑进去,该修排洪沟的就修排洪沟,该修坝的修坝,简直就!

    简直就没办法修了好吧。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杨川传下话来,他已禀奏朝廷,将在陇西郡开设太学院‘分校’——

    【首阳书院】

    只要年满七岁,无论男女,皆可入首阳书院读书,书院包吃包住,每个月还给学生一定数额的钱粮补贴,但前提是必须通过一次入学考试。

    考试题目由杨川亲自命题,考试完毕后,还要加一项面试。

    至于这面试官,自然就只能由太守杨川亲自担任了。

    毕竟,考试不过是一道门槛,其主要目的不过是让首阳书院的‘门槛’不至于太低,免得让那些狗大户们心生疑窦,从而坏了杨川的大事。

    本来,以杨川的意思,这首阳书院就是要办成汉帝国第一所免费发福利的‘职业技术学院’,可这免费与不免费之间,却是大有讲究的。

    人嘛,趋利避害是其天性。

    有时候,你若不设下一道神秘而可操作的门槛,那些吃了免费午餐的人,不仅不会对你感恩戴德,反而会心生轻慢,觉得这么容易就到手的东西,能是个值钱货?

    用杨川的话说,这便是人心。

    就算为了首阳书院的名声,杨川也不得不狠心刷掉一大批李姓子弟,让那些家主们急得都快哭鼻子了。

    自然而然的,有些人便会动心思,找门路,一心一意的就想让自家的孩子上首阳书院。

    于是乎。

    首阳书院的名声在陇西郡很快就起来了。

    至于那些被考试和面试‘劝退’的李姓子弟,在其家主们的‘钞能力’下,肯定不能进入首阳书院念书。

    当然,如果实在想进入首阳书院,也不是不能商量。

    得加钱。

    而且,光是加钱还不行,你必须老老实实的在首阳书院旁边的那所书院去念书,等若是给办了一个‘预科班’……

    此外,为了提高首阳书院的规格和档次,杨川明确表示,在首阳书院读书,跟在太学院读书同等待遇。

    也就是说,只要能进入首阳书院读书,成绩合格,到了一定的年龄,即可如太学院学生那般直接进入官场……

    这一下,整个陇西郡都被轰动了。

    新任太守杨川,这人能处!

    有好处,他真给大家捞。

    于是乎,短短三五日,便有一千多名‘适龄儿童’被送到了临洮,都被杨川就地安置在‘首阳书院’的修建工地上,等若多了一些打杂帮闲的‘童工’。

    杨川粗略算了一下,这一千多‘适龄儿童’中,姓李的便有九百多,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年龄超过了十六七岁。

    老李家的人,还真是很会见缝插针呢。

    不过不要紧,这才是杨川‘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几日,杨川经过与朝廷的‘反复商榷’,最终敲定下来,在‘首阳书院’里头,设立了一门‘建筑学’。

    大家不是都喜欢修宅邸、修路么?

    好了。

    本侯便满足诸位的需求,直接将十一个县准备修路的部曲、仆役和民夫全部集中起来,分门别类的,让基建营的开始教授‘工程技术学’,像什么修桥补路的,就叫桥梁学,像什么挖山钻洞的,就叫隧道学,像什么盖房子打地基的,就叫建筑学。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杨川凭着记忆中‘西北理工科技大’的办学模式和学科划分,辅以汉帝国眼下的实际情况,终于办成了第一所‘综合理工大’。

    一时间,临洮新城人满为患。

    刚开始,大家看了杨川新修的城池,觉得太大了,道路也太宽了,东西南北四片居民区太空旷了……

    如今看来,却只能说有点太小了。

    陇西郡满打满算也不过三五万户人口,让杨川如此一折腾,光是临洮城里的学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最为可怕的,还是这些人可都是所谓的‘适龄儿童’,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七八岁,若再加上有些富二代、爵二代随身所带的部曲、仆役,闭着眼睛就能知晓,眼下的临洮新城该是何等的繁华!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天下英才尽入朕毂中矣’。

    如今的杨川,还真有点这般念头。

    想要彻底改变一个家族,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

    自然是从娃娃开始抓起。

    两世为人的杨川太明白其中因果,故而,从他得知自己就要被派往陇西郡担任太守一职时,他便开始筹谋、算计,就想着要大干一场。

    陇西李氏想要尽快提升家族的整体实力,对爵位、官职和名望的渴求,已然成为他们的软肋和硬伤,杨川若不抓住此次机会,狠狠的……

    咳咳,好好的给他们创造机会,那还当什么太守?

    还不如回到竹园头村去,跟刘满、织娘、娜仁托娅等几名小妇人打牌、生娃,混吃等死一辈子算了。

    (本章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