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他是真爱秦始皇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姓姓姓姓徐字数:5482更新时间:24/09/05 20:42:28
    当大明这头东方巨龙从酣睡中苏醒,并且开始强行扫除‘卧榻之侧’时,周围的大国、小国都开始慌乱了。

    倭国自不必多说,下一个就要对付他们,何况区区倭岛,根本不被朱楩放在眼里。

    等朱权那边彻底平定了朝鲜岛的局面以后,就该发兵了。

    同时北方和东北方向也不需要担心。

    倒是西北方向,金帐汗国与奥斯曼帝国联合了起来,正在对大明虎视眈眈。

    不过此时镇守那边的乃是王福,朱楩的福国公,还有赵括和岑花协助,以及后方的李景隆和侯大苟也随时可以支援,加上后方云南的补给线可以源源不断送上支援,所以朱楩不是很担心。

    暂时先让王福按兵不动,等待朱榑与朱柏平定了东南亚各地的局面,然后再做打算。

    其实最近朱楩还有一件事要处理,并且这件事还不小。

    无他,朱楩正在着手准备迁都的事。

    没错,朱元璋之前就想迁都,可是因为太子朱标的突然薨逝而没有完成。

    如今朱楩也要迁都。

    原因有很多,其一自然是因为如今的京城处于江南地区,也导致江南世家出身的官员在朝中林立,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朝中大小政策。

    现在还好,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楩,皇权高度集中,而且父子俩都很强势,压得世家抬不起头。

    可是等到后代呢?

    明末的东林党,可就是以江南世家出身的官员组成的党派,哪怕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还是避免不了明末朝廷被东林党所把持朝政。

    可见一斑。

    所以迁都是一定要迁都的。

    除了第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如今的京城设置在南京,其实有些掣肘。

    说白了就是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太理想。

    如果只是作为古代的京城,自然是够的。

    可是随着科技发展,今后必然要进入工业化时代,等到那时候,现有的城市规模就不够了。

    还有就是环境因素,南京不但有玄武湖,还有秦淮河,更是在长江河畔。

    一旦发生水患,不可想象。

    都不用别人决堤,自己就被淹没了。

    并且这里夏季炎热冬季潮湿,其实也不是绝佳的久居之地。

    至于迁都的地方嘛,朱楩考虑的地方有三个,其一就是云南,毕竟是他的地盘,他在那里说一不二。

    而且以如今大明的局势,方便往欧洲大陆、中东非洲大陆和澳洲大陆发展。

    只是这样一来,又太过偏离中原了,简直像是自甘堕落偏安一隅之地。

    汉人还是要以中原为中心嘛,中原的核心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岂能忘本?

    所以朱楩还考虑了燕京,也就是北京。

    但是历史上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燕京是他的地盘,可以尽快摆脱江南地区的政治格局,以及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然有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目的。

    朱楩是不用非得选燕京不可的。

    除了云南与燕京,第三個选择就是西安。

    没错,正是前任秦王朱樉的封地。

    朱楩去过西安,而且深受当地百姓信赖与爱戴。

    加上西安就是长安,不光曾经是唐朝的都城,更是十三朝的首都,还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等美誉,即使到了后世,那也是四大古都之一。

    就文化来说,西周在此兴文修武,制礼作乐,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乃至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中原,建都咸阳。

    史记记载‘长安,故咸阳也’。

    就算不考虑这些,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以如今的大明版图,西安那也是位于心脏位置,可以兼顾到全国各地。

    而且要迁都,就需要重新规划西安的格局,可以打造一个超级大都。

    总而言之,迁都是一定要迁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文武百官一开始还想劝说,甚至以为能找太上皇朱元璋出面阻止。

    可惜他们搞错了一件事,朱元璋当初也想过要迁都的,只是没来得及做而已。

    他们本以为有太上皇在,可以多少节制一下新皇。

    哪里想到,朱元璋很多时候要做的,都是为朱楩保驾护航,如今见朱楩这个皇帝当的还算不错,索性后来连朝堂都少来了,只是窝在后宫偏殿帮忙处理公务。

    当皇帝是真的累,尤其是想当个好皇帝,更是累。

    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政务,朱楩甚至还没有后宫的压力,否则一旦后宫嫔妃再争宠,上演一出又一出的宫斗大戏,那他就不用干别的了。

    处理一地政务都不容易,何况是一国之政。

    朱楩有感而发,所谓皇帝,不过是被国家圈禁到皇宫里的囚徒罢了。

    除非想当个昏君,那另当别论,否则,还真不如当个闲散逍遥王。

    为了尽早尽快过上退休生活,朱楩开始加快历史进度。

    仗着拥有强大修为和身体素质,朱楩拼了命的工作,恨不得把一个人劈成四半来用。

    朝中政事,科技发展,农业、民政、税收等各种问题,从上到下都是他一把抓。

    而且随着会试即将到来,朱楩把十四太保,那十四个宝贝大侄子也开始领到身边,先自己带着他们开始接触朝中这些大大小小事务。

    原本十四太保也有各自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

    可朱楩是把他们做皇储来培养的,不擅长?你当皇帝能有不擅长的东西吗?当然不行。

    比如朱高煦与朱高燧兄弟,他俩武力最强,本该让他们接触军政事务。

    可朱楩偏偏让他们去处理民生问题,把两兄弟整的每天都是焦头烂额。

    偏偏他们知道十八叔爱民如子,你敢跟百姓傲一个狂一个试试?

    朱高燧还真试过,有一次对一个老大爷嚷嚷着什么‘狂妄’。

    后来被朱楩得知,封了个狂妄居士以作讽刺。

    你敢跟朕吼一个试试?

    后来朱高燧亲自带着礼物去拜见老大爷,没少道歉,不然朱楩可不只是给他封个号这么简单,是真会抽他的。

    而朱高炽与朱允炆擅长的是民生与朝政问题,朱楩就让他们去接触从东北与西南传回的战报,培养他们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

    当皇帝可以不用御驾亲征,但是你得能看得懂战报,你得能掌握有用信息,知道怎么回事。

    若是连最基本的,多少人多少马又需要多少后勤粮草都不懂,下面的大臣不糊弄你糊弄谁?

    还有其他几家的侄子们,也都是不得清闲。

    尤其是在朝会上与大臣议政的时候,朱楩总是耳提面授他们:“不要轻信妄信他人之言,要有自己的判断。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你们都要在心里反复过三遍,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

    有大臣还想辩解,他们也是为了国家。

    朱楩又说:“哪怕真的是清官好官,但是身处位置不同,所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比如若是黄河、长江上游发洪水了,需要下游决堤,但是却会毁掉一县民生,该怎么做?”

    “下游的官员为了百姓不肯决堤,他是不是为了百姓?可是上游百姓怎么活?很多时候哪怕官员是好心,也可能办坏事。比如刘三吾号担担翁,乃谦谦君子之风。可其实很多时候他的建议狗屁不通。”

    刘三吾低着头,你骂,伱使劲儿骂,我还能活几年?

    朱楩以刘三吾举例,给侄子们上课:“譬如那中书省与宰相被你们皇爷爷撤裁,就是因为感觉到了宰相与中书省的权力过大,甚至可以威胁到皇位与国家。当初的胡惟庸,那是真可以造反推翻咱们老朱家的。你们要引以为戒。”

    朱楩这是在打预防针,免得日后有不肖子孙为了清闲,再搞什么内阁制。

    而且有这么一位雷厉风行的皇上在上面做榜样,下面的官员自然也是全力以赴,不然他是真的会指着你的鼻子骂你的,偏偏你还没办法辩解。

    随着各项政策逐渐落实下去,朱楩也开始了下一步计划。

    那就是军队改革。

    简单来说就是,从强征与户籍制度,改为招募制度。

    由于明朝的户籍制度以前是不允许更改的,所以兵源都是从军户籍中征兵而来,那是百姓的义务。

    但是朱楩却废除了贱籍、奴籍,顺带着彻底消除了户籍制度的差异性。

    等于说,军户籍已经是不存在的了,今后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大明子民。

    可今后朝廷又该怎么招兵买马呢?

    答案是募兵。

    在随后一期的大明官报上,朱楩昭告天下,诉说了全新的招兵制度。

    今后征兵将是面向全国所有大明子民的,不分男女,男人当男兵,女人当女兵,没有性别上的区别。

    随着朱楩见识过草原女兵,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岑花上阵杀敌之后,还有他自己的三位老婆也是文武双全。

    再加上新式火器的诞生。

    女兵在战场上的作用,已经不会比男人小。

    何况朱楩已经在让五哥朱橚与戴思恭在医学方面进行研发,早晚会建设医疗兵,女人又比男人心细如发,自然适合她们担任这个职务。

    所以女兵部队的建制迟早是势在必行的。

    只是看这个时代的人能否接受了,毕竟这是古代,封建思想还是很重的,就不如草原女子彪悍。

    另外,新规则下的征兵模式,不再是对百姓的强行服役,已经没有兵役了,全看自觉。

    一开始还有人觉得,靠自觉?能征得到兵才怪了。

    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如果可以自己做选择,谁当兵啊。

    可是朱楩也讲清楚了待遇问题。

    首先是个人当兵,不但不会连累家人沦为军户籍,而且每个月还有军饷可领,相当于有个保障的工作。

    其次是在军中服役超过了三到五年,还可以自愿申请退伍。

    这么一来,百姓们就不得不好好考虑一下了。

    竟然还能随时退伍?那说不得就可以一试了。

    其实百姓最担心的,就是一旦被征兵,就会永远固定在军户籍下,其实在大明初期,很多部队甚至就是从北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军户籍,直接被‘转让’了过来。

    等于说在朱楩改革户籍制度之前,许多百姓早已受苦多年。

    又因为改革军队的时候,恰好就是会试期间,于是朱楩临时起意让刘三吾追加了这道题,询问那些考生,对于这一系列改革有何看法。

    很多考生直接就傻眼了。

    因为他们是书生,是文人,真不懂军队的事啊。

    只有三杨答了上来,虽然也不是多好的答案,至少比别人强多了。

    于是朱楩在殿试了一番后,就敲定三人为前三甲,杨士奇为状元,杨荣为榜眼,杨溥为探花。

    三杨入手了。

    这要是放在游戏里,此时的三杨,就算还达不到史诗级,那也是超过精英级别的。

    朱楩更是让三杨直接加入六部之中,分别跟随着卓敬、钱贵与李叔然三人,一边参与朝政熟悉朝堂上的流程,一边做他们的学生。

    朱楩也算是煞费苦心,卓敬三人不论是学识、能力还是个人品行,都是上佳,除了李叔然年纪有点大了,其他人都还是中流砥柱。

    如果能把三杨尽快培养出来,六部就稳了。

    只是他可不敢把三杨交给顾纹,那位毒士一旦发起狠来,可是不简单的。

    至于严时泰也不适合做榜样,他太刚正不阿了,可是过刚易折,朝中之事可不仅仅是对错之分。

    朱楩要的是既有君子之风,又有才学实干的能臣,而非一味儿只要刚正不阿的直臣,有严时泰一个给他用就够了。

    这也是朱楩为何让严时泰当左都御史,而不是其他部门的原因。

    严时泰虽然也有能力,可若是放在朝中,那就是一股清流。

    朝中的事正常发展着,朱楩也开始派人前往西安,准备年底勘察完毕后,来年就要展开扩建,为了迁都做好准备。

    只是这样一来,秦王二世(不是胡亥),也就是朱尚炳就得让出封地藩国了。

    你看看,就算你不来京城,难道十八叔还治不了你?

    不过朱楩毕竟不是魔鬼,还是先给朱尚炳去了一封信,不是以皇帝圣旨的名义,而是以族叔的名义跟朱尚炳真诚的述说了一番自己的态度。

    朱楩在信中说:“尚炳吾侄,两年前一别,叔叔还挺想你的,可惜年前你皇爷爷想让你来,被你找理由给推脱了。不过也无所谓,来年叔叔打算迁都过去,到时候就可以亲近亲近了。”

    朱尚炳:十八叔,你当个人吧。

    还好后面朱楩还说:“如今你袭爵继承了秦王之位,本来按照叔叔我的意思,我朱家亲王不该被限制自由,所以就把各藩王藩号撤销了,本意并非削藩,而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譬如你的几位叔叔如今正在对外征战,打下的大片江山,你以为会给谁啊?咱们这些二代王爷如此努力,还不是为了你们第三代人?”

    “你且放心的在秦王府待着,叔叔怎么也不会忍心伤害你分毫。秦王府会保留下来给你的,你若是喜欢秦王这个封号,也一并给你保留。不过按照叔叔我的意思,你也老大不小了,若是有点能耐,想要有点抱负去施展,何不过来帮叔叔?”

    “所以咱打算把扩建西安建造皇宫的事,全权交给你来负责。放心吧,大侄子,叔叔我会善待你们这些后人的,毕竟都是咱朱家子孙,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朱楩其实知道朱尚炳很怕自己,唯恐自己会削藩,甚至是对他起了杀心。

    所以朱楩在信里那叫一个好话说尽,简直就像是哄着朱尚炳一样。

    因为朱楩担心的是,万一朱尚炳真误会了什么,万一再自杀了,自己该如何跟天下人交代?

    民间本就有黑子正愁没有黑他的理由与借口呢。

    何况不提历史上朱柏因为削藩与被怀疑造反而被逼到自焚以证清白不说,朱楩的八哥朱梓,就是因为胡惟庸案担心受到牵连,于是就跟王妃一同自焚而死了。

    (题外话:每次看到这个案例,再回想起前期剧情,有读者吐槽主角为啥要怕朱元璋,就觉得无语。这不是朱元璋对儿子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儿子们怕不怕的问题。你看老八,多主动。)

    朱楩这是唯恐朱尚炳不学好,万一学他八哥举家自焚,那就真解释不清楚了。

    所以在正式昭告天下迁都之前,他得先给这个大侄子打个强心针。

    大侄子你别怕,叔叔不吃人,不会害你的,你可得好好活着啊。

    在朱楩忙得不可开交中,时间来到了永昌元年的十月。

    随着这几个月的疆土开拓,大明子民的人口数量也是疯狂增长,倒不是新生人口的问题,而是大明军队以铁一般的纪律,和改土归流还地于民的做法,征服了无数民众的心。

    大明的民族数量也在疯狂增加,早已超过六十,达到了接近一百多个民族。

    光是宝岛小琉球上,就有不下十几个民族之多。

    云南等地也有二三十个民族。

    朱楩当然不会厚此薄彼,没有区别对待,一缕作为大明百姓,别说一百个民族,就是一万个民族,那也是一家亲。

    先不提这几个月的资源了,面对如今国内多民族状况,朱楩再次颁布了一条政策,那就是。

    “车同轨,书同文,推行统一官话为普通话。”

    他是真爱秦始皇。

    (本章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