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朱楩的烦心事?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姓姓姓姓徐字数:5263更新时间:24/09/05 20:42:28
    永昌元年,六月。

    随着季节开始来到夏季,天气也变得炎热起来。

    毕竟如今的京城可是在南京啊。

    而且如今用的还是农历,六月就相当于公元阳历的七月了。

    可想而知。

    “早晚把京城迁都到北方去,”朱楩一边热的心烦意乱,一边嘟囔着。

    其实以他的修为,按理说已经渐渐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了。

    随着他获得了大道圣体血脉的加持,得大道垂青,修炼速度越来越快,仅仅数月,就已经快要达到筑基期圆满。

    这还是朱楩以自身为鼎炉,利用双修来为三个老婆提升修为,也分别帮助徐妙锦、木邱和汤欣筑基完毕。

    否则他早就可以突破境界了。

    就算如此,筑基期的突破也快了。

    之所以感到心烦意乱,实在是很多事一起闹的。

    首先是朱楩之前那些改革政策,毫不意外的,出了点意外。

    那些世家与儒生们,果然开始反抗了,纷纷上书,希望朱楩收回成命。

    从户籍改革,废除奴籍、贱籍,到税收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全都有人反对。

    不过朱楩早就预料到了,只是因为这都是来自民间的声音,不是朝内官员,无法当面训斥(骂人?),只能不了了之。

    反正朱楩也懒得搭理他们,你们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

    我是皇帝我凭什么要听你们的啊?

    朱楩也猜到,肯定也有官员参与其中。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楩已经先给他们涨钱了,可还是难免有官员觉得,一旦他们也要开始交税,那我当官为的是什么啊?

    说白了就是想要特权罢了。

    他们在乎的不是交税,而是一旦和别人一样,那他们还是人上人吗?

    朱楩只想说幼稚。

    这些还在其次,随着东北战事开始推进,中原各地又开始冒出很多声音。

    有说朱楩就是好大喜功的,有说他穷兵黩武不顾国家与百姓的,甚至有唱衰,觉得此次出征乃是不义之师,我中原历来是君子王朝,岂能趁人之危?

    朱楩气得不行,这次不论是朱棣还是朱权,出兵所用粮草辎重,乃是他当初从蒙古草原带回来的战利品。

    穷兵黩武?用你们花钱了吗?老子找你们征税了吗?

    好大喜功?

    我就好大喜功了怎么滴?我就想当个地球村村长了,怎么滴?

    不服?敢不敢露个面让我知道你是谁?

    朱楩哪能不知道,这就是自己得罪世家的下场。

    世家,地主士绅,甚至是那些读书人,如今全都在给自己制造麻烦。

    因为他动了他们的蛋糕。

    尤其是税务改革,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

    今后谁赚得多谁交税就多,百姓们无所谓啊,可地主士绅以及世家能同意吗?

    至于普通读书人掺和什么。

    废话,读书人的最终理想与目标,不就是入朝为官,有朝一日成为世家吗。

    朱楩也曾做出对策,那就是让大明官报给百姓们解释其中的利害关系,至少要让百姓明白,我这个皇帝可是站在你们这边的,我这么做可都是为了你们。

    所以百姓们还没有叫嚣着要造反,至少朱楩的民心与名声还是很好的,通过系统也能知道,其实就是那些人在闹。

    可他们再闹,也没用。

    朱楩仍然是我行我素。

    除了这些烦心事,朱楩还有点私事,就是说自从他决定不再避孕了以后,老婆们的肚皮仍然是没有动静。

    他甚至不惜用资源让系统检查了一下,结果是他和老婆们的身体都没有问题。

    之所以一直没有怀孕,是因为他们如今都太强大了,已经不再是凡人,超出了常人范畴。

    说白了就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以朱楩的境界还能随随便便造小孩儿出来,不出多少年,岂不是能生一大家子的小仙人?

    最后就连他那十四太保也不省事。

    继朱高煦有一次想偷马跑回燕京,结果差点没被朱楩的老伙计给咬死之后,这小子也没学会老实。

    据听说,他还跑去魏国公徐府,偷他大舅徐辉祖的马还想跑。

    要知道,当初徐妙锦就是骑着徐辉祖的马,跑到贺兰山外,才和朱楩一举定情的。

    朱楩气得亲自追了上去,按着朱高煦这顿抽啊,屁股都抽肿了。

    当然了他也没真的伤害朱高煦,只是这個臭小子也太不省心了。

    “总想跑,你不是想当皇帝吗?”

    随着朱楩发问,朱高煦顿时愣住了,反问:“叔,伱说我也可以当皇帝?”

    “为何不行?”

    “可你不是不喜欢我吗?”

    朱楩被问住了,他确实不喜欢朱高煦,连他皇爷爷朱元璋,都不喜欢这小子,他太浑了。

    可朱楩还是悠悠说道:“你叔我当初比你还浑,但是只要你干的是正事,只要你不踹窝子,一家人和谐共处别起内讧,你就是我朱家子孙。哪怕最后你当不了大明皇帝,我也可以册封你为其他地方的皇帝。你以为你爹在外打地盘,是给谁打的?我们这一辈人是在为谁努力啊?长点心吧。”

    没想到,朱高煦竟然真的一反常态,从那以后不再总想着跑了,而是踏实的留在大营之内,好好锻炼自身。

    朱高煦是老实了,可其他人也有不少的问题。

    比如朱允炆和朱高炽,这俩大侄子比朱楩还大一两岁,可性格却太软弱了,说好听点叫仁义,说难听点就是怂。

    朱楩着重让人狠狠操练他们,誓要把两个文弱的大侄子打造成猛张飞的风格。

    其他的孩子也都各有特色,也有各种缺点。

    朱楩没少在他们身上下功夫,先让他们在军营中好好练练身体,以及在此期间培养兄弟感情,之后再由武入文,让他们慢慢的开始接触政事。

    十四太保这边还算顺利。

    可是别忘了,在京城,朱楩还有一些不省心的兄弟呢。

    尤其是他的亲弟弟,朱松这小子看来是不想好了,他打定主意要当个逍遥王了。

    反正他哥是皇帝,有皇帝大哥罩着,就属他最得意了。

    朱楩有的时候真想把这些兄弟一起揍一顿,就不能给我帮个忙?

    还好他六哥朱桢很顶,当初让朱桢当监国,果然没错。

    总之朱楩也当了四个月皇帝了,而且这几个月以来,随着他掌管了大明全国人口,每个月的资源也同样水涨船高。

    现如今每个月都能收获一亿三千万资源,就三月、四月、五月和这个月,四个月增加了五亿两千万资源。

    总资源更是达到了七亿六千七百八十万。

    朱楩当然没有吝啬,只入不出,而是开始筹备起来。

    如今沈荣掌管工部,朱楩开始把许多科技发展的东西交给他来负责了。

    比如农耕方面的各种农具,还有先进的纺织机,就连缝纫机的图纸都有了,只等工部的官员搞出来了。

    有一个梗叫做踩缝纫机,就是说缝纫机不需要电也能用。

    这可是不小的进步。

    有先进的纺织机和缝纫机来搭配,纺织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发展。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各种先进技术,正如朱楩之前所想的那样,他正在默默的,带领大明走向工业化时代。

    连蒸汽机也在开发了,还有修桥铺路的事,也都在默默进行中。

    当外界那些世家和读书人还在不遗余力的抹黑他的时候,朱楩这边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的各种计划。

    只是他暂时不急着继续进行政策改革了,先缓缓。

    不过有一件事也要提上日程了。

    比如这一天,朱楩在朝堂上,宣布了一件事:“已经到六月份了,是该昭告天下准备科举考试了。”

    科举?不是三年一次吗?

    对了,今年是新皇登基,乃是永昌元年的第一次科举,是该进行一次了。

    可朱楩每次提出政事时,自然不会这么普通,哪一次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于是朱楩继续说道:“从这一次开始,科举不再每隔三年,甚至是多年不举办一次了。朕规定,科举每年一次。”

    这下朝臣可就坐不住了。

    “启禀陛下,宋朝晚期积弱,就是因为冗官问题无法解决。可不能烂开科举啊。”

    “是啊是啊,一旦每年开科一次,不论取士几何,都无法避免官场冗官现象发生。”

    听着百官的议论,朱楩笑了,说道:“如今藏地、西域以及蒙古草原百废待兴,不若朕抽签决定,把你们派往各地治理地方如何?”

    朝上顿时鸦雀无声了。

    朱楩冷笑的扫了他们一眼,说道:“你看,刀不砍在你们身上,你们就不知道疼。那么多地方刚刚打下来,不要派官的吗?还是说要继续任用当地之人?以当地之人管理当地百姓?这和羁縻政策以及土司制度有何不同?”

    “看来你们还是不明白朕的战略目光啊。那些地方既然打下来了,就绝不可能再失去。这是原则性问题,国土一分都不能让。”

    “可是现在那些地方甚至都没有朝廷委派的官员,我问你们,那里能称得上是我大明国土吗?”

    朱楩几句话,就让百官沉默了。

    可还是有人争辩道:“就算事急从权,那也不该每年都开科举啊。可以先连续开几年,等到官员所需补上之后,再关闭。”

    这倒是个折中的办法。

    然而朱楩怎么会妥协让步,说道:“少废话,朕是通知你们,不是跟你们商量问你们的意见的。何况早就该让你们有点压力了。就算开科取士,也不一定非得让他们立即当官,可以作为候补。到时候能力不足者,或者违法乱纪犯错犯罪者,自然是该杀就杀,该退就退。”

    “朕要告诉天下人,这天下有足够的人才任用,朕也不是非得用你们不可。朕意已决,无需再论。”

    “刘三吾,你身为翰林院大学士,此次科举自然由你主持。”

    刘三吾叹了口气,最后也只能站了出来,领下圣命。

    身为翰林院大学生,他确实责无旁贷。

    可就连他,也觉得朱楩太过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了。

    朱楩好气又好笑的看着这个倔老头儿,说道:“你先别急着叹气了,还有件事我要交代清楚。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义军四起。虽说咱大明驱逐鞑虏复我中华,可战乱毕竟带来了很多损失。尤其是北方,不但许多世家逃难到了南方,以及扎根在江南。很多文化传承也遗失了。”

    “所以这一次开科取士,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不该只以文化素养为准,还要考虑各方因素。”

    刘三吾皱了皱眉,不赞同的说道:“可是陛下,虽说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是只要写了问题,就会有标准答案。如果考生答错了,自然是要落榜的,否则那些答对了的考生如何答应?”

    刘三吾就是这样的人,君子之风甚重,认为事情就该是那样的,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历史上他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最后在一次负责会试主考中,由于取士者皆为南方学子,被告营私舞弊,最终与二十多位阅卷考官获罪而死。

    朱楩不论知不知道这件事,仍然语重心长的说道:“此乃国家大事,没有那么简单。”

    “可是这不公平啊,大家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了科举中第,如此一来,老臣该如何跟大家交代啊?”刘三吾仍然坚持己见。

    “公平?何为公平?所谓的公平就是不公平,”朱楩冷笑道:“比如世家掌握着文化垄断,许多孤本书籍被他们牢牢把持着,别人哪有机会看到一个字?更别提如今天下人想要读书千难万难,普通百姓人家就算吃得起饭,也读不起书。你跟我说公平?谁去跟百姓说公平?谁特娘的一出生就活该是人下人是别人的奴才?刘三吾啊刘三吾,你也活了一把年纪了,难不成我大明只是半壁江山?”

    “你要给江南弟子求公平,谁给北方学子求公平?难道是他们想忍受战乱之苦吗?更别提藏地藏民的经历了,我真该让你们也去体验体验。这一次科举,乃是全天下公举,不但江南弟子可以参加,北方学子也可以参加,就连藏地、西域以及蒙古人,都可以参加。”

    “我再说一次,只要是我大明的敌人,全都该死。可如果真心实意要做我大明百姓的,那都是我大明子民,与其他人无异。蒙古人也好,藏民也罢,或者是苗族等各民族,包括今后的女真人以及朝鲜人。他们只要加入大明,就是我大明子民。”

    “只要是有能力的,今后都可以入朝为官。朕要唯才是举。不过这一次还是要酌情考虑的。这样吧,由于藏地、西域和蒙古刚刚平定战事,加上当地情况,恐怕就算想让他们出个状元,也实在是无能为力。”

    “所以本次科举采取南北分榜制度,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南方子弟与北方学子同考却不同榜,按照成绩各做一份排名榜单,如此一来也算是一种公平吧。尔等可还有异议?”

    百官低头保持沉默。

    好家伙,陛下您都把‘我大明难道只有半壁江山’这种话说出来了,他们哪还敢有异议,不怕掉脑袋吗?

    刘三吾面露沉思之色。

    “老刘头儿,你最好是给我点面子,”朱楩看他竟然没答应,也有点生气了。

    老刘头儿?

    刘三吾诧异的抬起头,发现朱楩正盯着自己,顿时苦笑道:“陛下,其实是老臣在想,不若此次科举也让十四位王子参加。”

    “哦?”朱楩心里一动,点点头说道:“你考虑的不错,一味儿的让他们练武,也不是个事儿。但是让他们参加科举就算了吧,除了我允炆和高炽大侄子,其他人的文采恐怕还不如我了。就让他们跟着你当个考官历练历练,看看别的学子的学识也好。好了,退朝。”

    于是朱楩就给他那十四太保找了些差事。

    而当时间来到六月中旬,又有捷报送到了京城。

    “东北大捷。亲王朱权率军攻破汉城,轰李成桂于城头,已经平定整个朝鲜岛。亲王朱权请命,设朝鲜岛为朝鲜省,恢复汉四郡为四洲府,百姓为我大明朝鲜族。”

    “亲王朱棣,率军平定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正在准备进军野人女真。并且还有呼伦贝尔草原的巴尔虎旗部落、塔塔儿部落、科尔沁部落协助。亲王朱棣愿下军令状,在月底前必将攻克野人女真,为我大明江山收服女真三部。”

    捷报传回京城,接着朱楩再让大明官报昭告天下,乃是举国欢庆。

    先不提朱楩身为大明皇帝,此次两位亲王在外征战,由明军部队杀死的敌人,他会增加多少武力值,以及扩大的国家版图,又会增加多少人口。

    光是这两份赫赫战功,就让朱楩与大明的声势,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就连许多宵小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

    好大喜功?这确实是好大喜功,可当他变成实际的功劳时,谁又能说他不是丰功伟业?

    与此同时,西南战场也开打了。

    (本章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