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 15 章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三六九龄字数:3279更新时间:24/09/05 12:40:17
    沈全和沈正也瞅着杨氏:“阿娘,你也……”杨氏赶紧捂住儿子们的嘴:“算了算了,你们不愿意去捉蝈蝈就不捉吧……”他们的妹妹沈莹也出来小声附和:“就是,阿娘最喜欢占二叔家的便宜了。”

    杨氏臊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拖着两儿一女进屋关上门。

    闹哄哄一圈下来,大房和二房又不参与卖蝈蝈的事情了,回到原点,还是沈山捉蝈蝈,编笼子,沈持点药卖蝈蝈,分工照旧。

    五月份很快过去,沈持算了下账,刨去点药、车费,以及茶水费,他一共赚了三两银子,后来卖的多半是之前的老客户介绍给他的新客户。

    到了六月份中旬,今年暑热的不行,家中的庄稼也进入到了抢收的时候,沈山没有时间给他捉蝈蝈编笼子,忙着农事。

    天气太热,午间路上几乎没什么人,买蝈蝈的人也不出门了。沈持于是不再去县城,在家中吃了睡,睡了玩,等着农忙时节一过,或许还能卖几天蝈蝈,也快去青瓦书院报名念书了。

    在家中捂了十来天,沈持竟惊人地白了回来,好像前几天那个小黑蛋子不是他一样。

    等小麦和黄豆收割了晾晒在打谷场上的时候,沈山不再干农活,都丢给了两个儿子,他问沈持:“还捉蝈蝈吗?”

    沈持懒洋洋地说道:“爷,现在还能捉到蝈蝈吗?”

    “玉米地里还有,”沈山说道。只是麦子一收,没那么多了而已。

    沈持:“这几天日头太毒辣,等凉快一些再说吧。”要是中暑了伤到身体,可就得不偿失了。

    沈山:“嗯,你的主业还是上学,以后你爷奶你爹妈支撑不住的时候,再说卖蝈蝈这条路子吧。”

    后面的半个多月沈持都在村头和溪水中玩耍嬉戏,沈家很消停——今年年景好,地里的庄稼收成好,存放得当,够一家吃三年了。

    到了七月初,下过几场秋雨后没那么热了,沈持再一次去地里捉蝈蝈,而后拿到县城去卖,不过后来他不用走街串巷,都是老客户介绍人来买,有时候还要预定,忙碌到月底,挣了二两多银子,加起来是六两。

    好家伙,是他爹一年的俸禄银子,沈煌夫妇在房里咋舌不已。

    沈持则深深地松了口气:一年的束脩挣出来多半,不全拿家里的银子,他可以稍稍心安理得去念书了。

    不过沈煌还是怕儿子为了眼前的暴利耽误了念书,严肃地说道:“过几日要去书院念书,这两日收收心吧。”

    沈持:“放心吧阿爹阿娘,我会好好念书的。”

    这个月,沈全他们愈发勤奋刻苦,每日回家都在油灯下写字温书到很晚才就寝,打那之后,再没被打过手板。

    沈全和沈正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上大人”了,这让杨氏高兴得想上天,拿着两页纸一直在朱氏面前晃:“没想到他们还真是念书的料呢。”

    日后,哥俩儿考中秀才,她就是秀才的娘了。

    再看朱氏,丈夫虽然吃着皇粮,可是儿子不念书能有什么奔头。卖蝈蝈得那几两银子,她这下有些瞧不上眼了。

    朱氏瞧着沈全的字,不咸不淡地说了句:“我不识字,瞧不出好赖来。”

    杨氏:“……”

    扭头她又去张氏屋中炫耀,谁知道张氏比她还会夸沈知秋,让她灰溜溜的好没脸:“二嫂在缝青衿呢,”她又把话引到了沈持身上:“会不会坐不住了,也要送阿池去念书呢?”

    杨氏经她这么一说,也道:“我看也是呢。”

    上学穿的青衿都晾出来了。

    “这会儿再去私塾,阿大他们都学三个月了,”杨氏不屑地摇摇头:“他哪里跟得上。”

    张氏挑挑眉,一副以后有好戏看的口气:“咱何苦操那份心来着。”

    ……

    进入七月下旬,沈煌夫妇连日来一直在为他置办上学要用的东西,笔墨纸砚要买一套,衣裳要做几套,鞋子要纳几双……

    等到七月三十日,是日晴爽,这一天是青瓦书院报名去念书的日子,沈煌特地跟别人换了班,一早,他换上长衫,带着儿子去青瓦书院报名。

    报名念书很便捷,在书院指定的地点报了名字,交过一年的束脩银子,拿着先生写给的《入学录》,等着次日清晨便可以去上课。

    等到父子二人办完入学手续回到家中,朱氏才轻描淡写地说出沈持要去念书的事情。

    杨氏:“瞧她果然沉不住气了。”

    “晚了三个月才进私塾,”张氏皱眉说道:“跟不上,这不是为难阿池呢么……”

    对于妯娌间的嘀嘀咕咕,朱氏全然当耳旁风,半分不往心里头去。

    翌日,八月初一,微晴。

    沈持早早来到青瓦书院参加入学典礼。

    这一届入学的大概有三十多个孩子,不光禄县的,连他们隔壁献县的生源都有。看来青瓦书院在这一带的名气很大。新生全都着款式大同小异的青衿,年纪从8岁到10岁不等,一眼扫过去,有的看着机灵,有的沉默老成,有的则憨头憨脑的,呼呼啦啦的一群蒙童。

    青瓦书院的入学典礼仪式非常隆重,头一道是师正衣冠的礼。

    蒙童们站成两排,由青瓦书院的院长孟度亲手给每个孩子整理衣领,这便是师正衣冠礼。

    沈持个子小站在头一排,孟度看着他笑得像只见了小兔子的大灰狼那样,还伸手抚一抚他的头顶。

    见他这般好性子可亲,大胆的蒙童趁机抱他大腿:“先生。”

    还有的孩子说“先生,我要尿尿。”他也不生气,起身指着茅房的方向:“那边,去吧。”

    他兴致来了会把蒙童抱起来,举一举,疯一疯。身边围的全是蒙童,孟度几乎都不动路,直到有一位长相严肃的李夫子过来轻咳了声,蒙童们才放开他。

    然后,李夫子领着他们去拜孔子像。拜孔子要扶手高揖,右手左手交叠,这个小礼节也是一个一个教,蒙童们的小手倒腾来去,就是没办法整齐划一做出标准的拜孔子礼,李夫子只好让他们一个一个去拜,没办法滥竽充数,便认真起来,很快拜完孔子,然后回身再拜夫子。

    孔子像前的空地上,放着一面明志鼓,李夫子拿鼓槌敲了敲,示意他们学着他的样子去敲。

    取击鼓鸣志的兆头。

    随着一声鼓鸣,“咚咚咚”,氛围感立刻有了。蒙童们踊跃上前,乱七八糟又欢乐地敲起来。

    阵仗更大了,好多蒙童化身人来疯,闹作一团。

    李夫子看着差不多了,让他们安静坐下来,他则用毛笔沾着朱砂点在他们额间,这个红点叫开蒙点,寓意着从混混沌沌变得知书达理,能作出锦绣文章。

    开蒙后,李夫子并没有让他们开始写字或者念书,而是让他们去帮自己打水,劈柴,以及打扫庭院的杂事。

    有些人很快不高兴了:“咱们花了银子是来读书写字的,先生竟然把咱们当书童使唤,太过分了。”

    有个别蒙童比较精,先生没指定谁干什么,就找个地方躲懒,有些则听到隔壁往届的学生在上课,干脆旁听蹭课去了……

    说完用水瓢开始从水缸里舀出水,小胳膊小腿甩开干得非常卖力。沈持看了片刻,问李夫子:“先生让打水劈材是要烧水打扫庭院还是要沐浴更衣?”

    他问出这句话之后,李夫子颔首道:“嗯,你问的不错,这是洒扫礼,另外,在书院还要学习煮饭。”

    “煮饭?”沈持心中快速想着:蒙童一早起来带着朝食来书院念书,到了午后则回家吃哺食,为什么要煮饭呢。

    李夫子看出他的疑惑,解答道:“小童读书饿得快,晌午要加一顿餐,书院后头的小院子里专门开辟了一处厨房,里面有简易灶台,供各人煮点东西吃或者加热从家中带来的吃食。”

    也就是说,青瓦书院提倡学生们一天吃三顿饭,晌午这顿饭在书院里自己煮着吃。

    别的蒙童听说还要自己煮饭时愁眉苦脸,唯独沈持心中则暗自高兴,他巴不得一天吃三顿饭,那才是科学的。

    毕竟是发展到后世才摸索固定下来的吃饭规则。

    李夫子领着他们去看厨房——从书院的后门出去,相通的东北方另有一个小院,进去里面有三间瓦房,里面零零散散地砌了十多个小灶台,旁边放着禄县当地的乡绅们捐的一缸大米和一罐,没有别的。

    米和盐免费提供给学生们煮饭吃的。

    有家境富裕的学生嗤之以鼻,立刻说要自己从家中带饭,只用书院的灶台热一热便是。

    沈持则兴奋地盘算着,以后要利用书院的灶台,每日做一顿美食犒劳自己。

    参观完厨房之后,李夫子给蒙童们发放了手抄的《学规教条》,相当于青瓦书院的学生手册之类的。

    除去行为、礼仪的规定之外,还有学业上的,比如习字,背书等。

    ……

    沈家。

    大房二房看见沈煌一早带着沈持出门,两人相视而笑:“说不准今日在私塾被先生打手心哭着回来呢。”

    朱氏:恐怕要叫你们失望了。不过她心中也忐忑着呢,不知道今日沈持在书院过的怎么样,有没有挨先生的戒尺。

    回来的路上走不走得动路。

    到了黄昏放学时分,张氏早早地站在门口,想等沈知秋回来问问沈持在私塾里闹的笑话,想看到他灰头土脸哭着回来。

    等了半天,沈全他们才放学回来。

    “怎么只有你们三个回来了?”张氏兴致勃勃地问:“阿池呢?”

    不会被夫子留下来背书了吧,她心中隐隐痛快。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