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论武三国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心灵之尘字数:1916更新时间:24/08/21 02:07:31
“这个不好说,要视情况而定,看着第一把火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会亲自下场,躲背后可不算啊!”
世家子弟,先天条件在哪里,又不是骤然暴富的,老一辈就算专宠一个后辈,不说老一辈头上有人,身边还有一众兄弟,资源限制之下,纨绔子弟也就享乐个二三十年,过了这一阶段人也就废了。
李家作为勋贵集团中支柱,镇守广昌,时刻承担女真人带来戍卫压力,宠爱不是爱,而是放纵,是毁,越是得宠孩子从小学习的东西越多。
从目前的分配看来,李家兄弟未能如愿进入边境哨所,虽不在家族着重培养的那一批名单里,但人能来到太安城进入三大营,家族内的地位就不会低。
“我们的老师曾今说过,大国之战打得往往就是时间和资源,上来先一阵短兵相接,跟着进入对峙状态,明着是找寻对方的漏洞,暗地还是因后勤拖累!”
李延年经短暂迟疑,快速挑出一个对比,“例如我朝因重骑兵而放步兵,这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正兵往往一骑二马,精锐兵团更能做到一骑三马,辎重随身携带,可在短期内摆脱后勤,加之就食与他地的策略,千人营出战,游伐与战场四周三四百里的区域内,坚持个一两个月没问题!”
“而弊端则在于这出去一两个月内,情报不畅,千人营取得的战绩,自身损伤,全部要依赖将领自身的能力,要求太高,一般人很难把控,可偏偏老将的身体又往往扛不住,每次大战,基本上都有一到两支千人骑兵营被人埋伏掉,而损失就大了!”
“同样,后续回营之后,就算后勤补足,人马也需要一个月左右调整,后勤补足下次再能出动,可能就是二三个月后的事!”
方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其意思。
打仗打得就是后勤,无法一击得手,无论如何都会被拖进后勤的天坑了,到那时候就得拼国力,耗财力,那方先谁都不了,要么寻找决战的机会,要么就放弃战意,可就人心而言,最终多半都要拼一把。
“这情况不仅仅是我们,宋朝,明朝也一样!”
“宋朝有钱,可消耗更大,我们打战靠的是马力和头脑,宋人推动的战争纯粹就是靠钱砸,宋朝的王牌是射手营,分重弩营,轻弩营,速射营,普遍以湘兵为肉盾,开战之前速射营先动,箭矢满天,一波起步就是六连射,三四万支箭就飞出去,跟着重弩平射,轻弩伺机而动,一场大战打下来,消耗的箭头至少在四五十万左右!”
李延年砸了咂嘴,不屑归于不屑,可宋人的路子是真的凶,“赢了多少能收回一点,可十支箭出去,能收回来也就一两支,而且还能维护,输了那就是将几万两银子砸水里!”
“关键人还敢砸,有统计的,宋人在一百多年前,想夺枣庄,泰安一段的运河土地,从中截断大运河,把控运河上下,先后组建了四个三十万的大兵团,与明朝决战的那一战,一战射出六百多万支箭!”
李延庭说这话的时候,神色怪味,眼中是羡慕,面部则显得有些惆怅。
一支可以速射三百步箭矢,一百多文,轻弩箭头一百五十文,一根重弩击,三百多文。
就算宋朝工艺发达,制造能力恐怖,可箭身的木材是不要钱,还是箭头的铁免费?
六百多万支,一百万银子没了。
有这钱做什么不好,用来砸人,关键被砸的一方还那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摸了摸下巴,方程也不想说什么,这种财主家砸钱做法谁见谁头疼,“宋人是射,明朝就是用在火药?”
闻言,李延年将头摇的似哈巴狗,“明朝神机是厉害,但限制不少,首先是距离,他神机射距比不过宋人的轻弩,速射快不过宋人速射营,伤害上,我朝只需在前面顶一支重骑就行了,轻骑测击的时候,人手加块圆盾,马匹前方披一声鳞甲,抗住两轮就能切进去!”
啪!
李延庭双手一啪,“明军如果只靠神机作战,我朝与明朝对战,就像怕蚊子,手多少有些疼,可机会一旦被抓住,蚊子一定会死!”
“明朝是多兵种组合的套路,也是九州最流行的方案,可架不住明军装备好了,可装备越好,后勤压力也就越大,加之针对多兵种组合的套路,历史上皆有对应的例子,因此相较于套路,明朝更多是稳扎稳打的思路,如果说宋朝是刺猬,那明朝就是玄武平推,你没法一朝将乌龟壳砸了,那就等着被乌龟壳碾过来,同时还得避免和明朝打阵地战!”
明白了,听完这些概括性的讲解,方程算是彻底明白,三国的备战准备,军事模式,全部走到冷兵器战争巅峰,只是方向不同,对应对应的解法不是现破,就是从历史长河中挖了出来,谁都奈何不了谁。
转而走向了长期对峙,军事无法取得胜利,那就比拼财力,比谁先犯错。
难怪宋人有那么多的耐心,通过经济手段布局武朝,宁可花时间玩阴的,也不跟你明枪名刀来一场狠的。
“理论上速战打不成,可现实终存在机会,就像是这些两淮暴乱,大家机会不都来了吗?”
以两淮点爆九州格局,这一手算不上高明,毕竟弊端在哪里,明朝如今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然后抽回来的力道必是翻倍翻倍再翻倍,这一把巴掌抽了之后,火星子不是要飞溅到哪里去。
“明朝,宋朝下场,我们肯定要跟着,三方开打,徐州必然被打成一锅粥,我们的背后有女真,明朝的身边有楚国,辽国一直想势力扩张到关中地区,各方都有自己的目的,先生你问我战火会持续多久,三年起步,十年为限!”李延年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