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龙颜大怒,素质二连(五千字章)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咱叫刘可乐字数:5290更新时间:24/08/21 00:02:56
    心病来的快,去的也快。

    黄知县第二天就能下床了。他先劝走了在县衙外聚集的百姓。随后主动找到了常风深谈。

    常风通过这件事又得到了一个教训:不能以貌取人。

    身型肥胖的官不一定是贪官。

    体态清瘦的官不一定是清官。

    用徐胖子的话说就是:「胖子怎么了?胖子又没吃你家大米。」

    后衙客厅。常风与黄知县对坐喝茶。

    常风关切的问:「黄知县身体如何了?」

    黄知县道:「老毛病了,无甚大碍。让上差见笑了。下官小时候让狗咬过。从幼年起胆子就小。」

    片刻后,黄知县知道自己失言了,连忙道:「啊,我不是那个意思......」

    常风一笑置之:「无妨。锦衣卫本就是皇家豢养的恶犬。」

    「黄世兄,有件事我还要请教你。为何各地的官仓都是满的?」

    黄知县答:「各地官员从收购百姓存粮上已经能够赚的盆满钵满,无需再打官仓的主意。」

    「譬如说圣旨规定下等小县应囤粮五千石。他们花了买五千石粮所需的官银。实际收粮数应该在八千石左右。」

    「黑心一点的可能实收一万石。多收的粮,自然就流入了一层层的地方官、吏、役手中。」

    常风若有所思:「也就是说,囤粮的圣旨得到了落实。官员们也赚得盆满钵满。唯一受损的就是百姓。」

    黄知县答:「正是如此。有句话说出来可能不太好听。算了我还是别说了。」

    常风走到黄知县面前,亲手给这位好官续了茶:「我们是亲切的世兄弟。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

    黄知县踟躇良久,这才壮着胆子说出了心里话:「敢问上差,历朝历代的皇帝,怎样才算得上是好皇帝?」

    常风思索片刻后答:「建功立业。」

    黄知县摇头。

    常风又道:「开疆拓土。」

    黄知县继续摇头。

    常风再道:「勤政爱民。」

    黄知县还是摇头。

    常风问:「还请黄世兄赐教。」

    黄知县的回答振聋发聩:「不折腾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常风一愣。随后问:「何解?」

    黄知县道:「纵观史书,大有为之帝王对于百姓来说不一定是好皇帝。」

    「汉武帝时,大将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大汉何等荣光?」

    「代价呢?是数十年间大汉户口减半!老百姓食不果腹。」

    「汉武帝年老时才明白过来。发《轮台罪己诏》。可是.......已经晚了!」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大片西域、北庭土地成为大唐疆土。」

    「然而,杜工部有诗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啊!」

    「我华夏泱泱数千年。数千年来,百姓一代又一代像牲口一样活着。」

    「一旦摊上什么大有为的帝王,百姓想像牲口一样混一口草料过活都是奢望!」

    「有句老话说的好,闷声发大贝才。」

    「皇帝不折腾,官员、商人、地主们发大财。老百姓能够跟着安安稳稳混上一口草料,别被饿死。已经算得上真正的盛世了!」

    「就比如皇上去年下的囤粮旨意。本意是想有所作为。结果呢?两京一十三省的百姓全都遭了殃!」

    黄知县说完这席话就后悔起来。他说的是心里话,

    也是实话。

    但这样的话,有大逆不道之嫌。

    怂人也有三刻胆。黄知县胆小怯懦了半辈子。今日却当了一回勇士,将想说的话全说了出来。他仿佛抽干了身上的力气。直愣愣的坐在椅子上。

    常风惊讶万分:「黄世兄这番言论......着实新奇。我说不上赞同,但一时也想不出反驳的理由。」

    「是非对错。就留待后人评说吧。」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常风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对了,北直隶粮价今年春暴跌。跟皇上囤粮的圣旨有关嘛?」

    黄知县点点头:「息息相关。官员只长了一张嘴,一天不过三顿饭。光吃能吃多少?」

    「通过囤粮大政捞了那么多粮食,自然要找路子换成银子,再拿银子置田产、房产,买歌儿舞女。」

    「我听说京城有个神通广大的人。能把海量的粮食变成银子。地方官都是找他出售压榨百姓得来的粮食。」

    「那么多粮往市面上一冲,粮价不跌才怪。」

    常风想到了锦衣卫在洪武年间侦破的一件大案——郭桓案。

    郭桓时任户部侍郎,他与上千名大小官员勾结,贪墨田赋总数两千四百万石。

    案发之后,太祖爷将六部侍郎及以下官员皆处死。

    上至侍郎,下至粮长,总共杀了官员及家眷三万余人!

    难道说,弘治朝也出了个郭桓?

    常风问黄知县:「黄世兄可知京城里那个神通广大的人是谁?」

    黄知县微微摇头:「下官没有贪墨过百姓的粮食。也没出售过脏粮。故而不知。」

    常风问:「黄知县,你任期还有多久?」

    黄知县答:「还有一个多月。到时我会去吏部述职,候选新职。」

    常风道:「这样吧。你先将县里的事务跟县丞交接。随时等候跟我回京。我会请求皇上召见你。」

    「你是个好官。任职容城县六年,造福桑梓。应该让皇上知道天子脚下的北直隶有你这样一个清官廉吏。」

    「同时,你要将囤粮大政的弊病,亲口说给皇上听。」

    黄知县道:「好!其实下官去年接到囤粮的圣旨,就打算上折子给皇上提个醒的。」

    「奈何下官只是个县令,没有直接上折的权力。折子要经知府衙门、布政使衙门、巡抚衙门、通政司衙门一级级往上转递。」

    「恐怕刚到知府衙门,折子就会被扣下、烧毁!下官也会身陷不测之地。」

    「因为这样的折子是在断天下地方官的财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故而下官没敢上这道折子。」

    与黄知县聊完,常风召集徐胖子、钱宁等人议事。

    他将囤粮的秘密说给了众人听。

    众人个个目瞪口呆。

    钱宁很兴奋:「常爷,咱们立大功的时候到了!若真如黄伯仁所言,全天下的州县官儿全要落在咱们锦衣卫手里!」

    「杀他个一两千官员,咱们锦衣卫的威风算是抖足了!」

    钱宁上回惩治两京言官出尽了风头。他算尝到甜头了。有什么比整人更方便立威的?

    他从卫里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旗,一跃成为京城中出名挂号的人物,靠的就是整人。

    徐胖子附和:「他娘的。那群地方官吃老百姓的肉,榨老百姓的油。应该好好惩治惩治。」

    常风却认为,单纯的炮制大案、杀人解决不了问题。

    洪武朝时的郭桓、空印、胡惟庸、蓝玉四大案,生生把天下官员杀了几茬儿。够狠了吧?

    到头来呢?当官的该贪还是贪。

    根本没有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

    常风道:「这样。咱们挑一个县。嗯,就雄县吧。查清雄县囤粮五千五百石,实收百姓粮食到底多少石。」

    「县衙从上到下的官吏又贪墨了多少石。」

    「查清雄县的事,作为一个例子,给皇上做权衡和考量用。」

    用后世的话说,本来常风出京的任务是验收,现在任务变成了调研。

    锦衣卫搞调研,可不会跟地方官促膝谈心。大记性恢复术那可不是盖的。

    众人商议好,出了容城县,直奔雄县。

    十日之后,雄县县衙。

    清瘦的程知县正在后衙搂着两个扬州瘦马吃酒。

    他的管家站在他的面前,身旁是一个大木箱,箱子里摞着整整齐齐的银锭。

    管家笑道:「老爷,润德粮行做生意真是干脆。小的进了京,去了粮行。当天就把咱们县那五千石粮跟他们交割了。」

    「共得银两千两。您过过数?」

    如今京城的上等好麦价是五钱一石。既是官员销赃,自然卖不上市价。等于四钱银子把赃粮处理了。

    程知县嗤之以鼻:「老爷我是饱读诗书之人。最恨这些铜臭阿堵物了。让我过数,你是想让我脏了手?」

    「留下一千两。剩下一千两按照县衙名册给底下人分了便是。」

    管家道:「是。」

    就在此时,吕典吏走了进来:「县尊。锦衣卫又来咱们雄县了。」

    程知县面色一变:「刚送走那群瘟神,怎么又来了?人到哪儿了?」

    吕典吏答:「就在县衙大堂。」

    程知县推开两个瘦马:「快,咱们去大堂迎接。」

    程知县来到了大堂,给常风等人行礼。

    常风坐到椅子上:「程知县,去年雄县跟百姓收购五千五百石囤粮,共耗银多少?」

    程知县答:「去年秋的上等好麦价钱是六钱银子一石。共耗县衙官银三千三千百两。都有明细账可查。下官把账目给您拿来?」

    常风点点头:「嗯,拿来我看看。」

    程知县双手将账册呈上。

    常风仔细看了看,账目没什么问题。

    常风话锋一转:「花了三千三百两银子,收购粮食的实数是多少?」

    程知县先是一愣。随后道:「上差,实数就是官仓那五千五百石粮啊!」

    常风冷笑一声:「呵,一个县官,敢在锦衣卫面前打诳语,胆子不小。你以为我是刚到你们雄县嘛?」

    说完常风拍了拍手。

    徐胖子领着二十几个被绑住手脚的人进得大堂。另有一群力士,拿着雄县收粮所用的官斛、官抬称。

    这二十几个人,是雄县各乡的粮长。

    程知县目瞪口呆,心中暗道:不好!原来是有备而来!

    常风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纸,念道:「去年你们雄县收购百姓粮食。共耗费官银三千三百两,这不假。」

    「但县衙定的粮价根本不是六钱一石。而是三钱一石!有百姓因价贱闹事,被你们县衙抓了三百多人,一通好打。」

    「雄县二十七乡,去年共从百姓手中强购上等新麦一万零五百石!」

    「多出来的五千石,全都揣入了你程知县的腰包!有二十七个粮长的供词为证!」

    徐胖子指了指官斛和官抬秤,帮常风补充道:「这些收粮称重的器具也都被你们动了手脚!」

    程知县的脑袋上冒出了汗珠。

    常风指了指钱宁:「程知县,你记住了,这位是北镇抚司副千户钱宁。他平生嫉恶如仇,最恨你们

    这些吃百姓肉,喝百姓血的贪官!」

    「现在,钱副千户要给你上大刑!」

    按照大明律,给七品命官上刑,需要三法司堂官联名的公文。

    就算是巡抚,也不能擅自对七品官动刑。

    唯一的例外是东厂和锦衣卫。厂卫是超越律法的存在。

    钱宁冷笑一声:「得嘞常爷,你瞧好吧!」

    程知县大喊:「我招,我全都招,上差饶命!」

    程知县的道行还是浅了。他不知道锦衣卫有先上刑后问案的习惯。

    不多时,程知县的脚面上被钉了钉子,撒了盐。

    瘦得跟一根麻杆似的程知县哪能受得了这样的罪?疼得吱哇乱叫。

    钱宁又给程知县上了夹棍,把程知县的十个手指好一顿夹。

    折腾了两刻功夫,程知县已经气息奄奄。

    常风喝了口茶:「犯官,去年囤粮,你共强购了百姓多少粮食?贪墨了多少?」

    程知县如实回答:「实数如上差所言,是一万零五百石。贪墨了五千石。」.

    「可天地良心。这五千石粮里,只有一半儿是下官的。其余的按规矩要分给县丞、主簿、典吏、三班正副班头、二十几个粮长。」

    常风又问:「赃粮呢?」

    程知县答:「被下官派人运到通州去卖了。共得银两千两。银子今日刚运回本县。」

    常风追问:「卖给谁了?」

    程知县答:「卖给了通州的润德粮行。」

    常风眉头一皱:润德粮行?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他继续问:「你邻县的那些地方官,他们压榨百姓所得的脏粮卖到哪里去了?」

    程知县答:「也卖给了润德粮行。润德粮行神通广大。恐怕普天下有一多半儿的地方官,拿了不该拿的粮都是卖给他们!」

    常风问:「这润德粮行有何背景?老板是谁?」

    程县令不住的磕头:「下官不知!真的不知!」

    润德粮行的幕后老板极为神秘。程县令的确不知。

    常风道:「将他押回京城。」

    徐胖子道:「常爷,咱们是不是该回京了?」

    常风点头:「出来两个月了。也该给皇上一个交代了。」

    弘治三年五月初一,外出巡查的常风回到了京城。

    他带回了两个知县,一个清廉,一个贪佞。

    抗旨未囤够粮数的黄知县被常风安排到了自己家里住。等待皇上召见。

    遵旨囤够粮数的程知县则被安排到了诏狱的牢房。

    五月初三。弘治帝在乾清宫召见了常风和黄知县。

    弘治帝听了二人的禀报,脸色煞白,心如刀绞!

    他苦思冥想,想出的利国利民的囤粮大政,到了下面竟成了坑害百姓的恶政!

    弘治帝不知道该气自己,还是该气普天下的地方官!

    盛怒之下,他素质二连。将龙案边的铜罄狠狠的摔在地上。随后怒吼一声:「欺天啦!」

    常风连忙道:「皇上息怒。」

    弘治帝道:「息怒?朕怎么息怒?那些粮可都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口粮!」

    「因为朕的一道圣旨,百姓的口粮落入了贪官的口中!」

    「全天下一共有一千一百三十八个知县,一百九十三个知州,一百四十个知府!按照你所奏,贪官恐怕十之九!」

    「剩下那一成的清官,也没几个敢把实情禀报给朕的!」

    「朕自登基以来,对待犯罪的臣子,能不杀则不杀。那是朕宽仁!可他们把朕的宽仁当成了软弱!」

    「常风,杀!朕这次要大开杀戒!」

    弘治帝这回是动了真怒了。脖子上青筋暴起!

    常风却重重的磕了一个头:「禀皇上,杀不得!」

    弘治帝怒视着常风:「杀不得?为何?若不说出个道理,你就是在回护普天下的贪官!」

    常风叩首:「皇上,郭桓案的前车之鉴犹在啊!杀人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朝局动荡。」

    常风说的是事实。治贪是一个千古难题。光靠杀人是没用的。

    弘治帝一愣。他是通读史书的。自然知道郭桓案。

    常风又道:「这几日黄知县住在臣家里。与臣有一番畅谈。他昨夜对臣说了一番话,颇有道理。」

    弘治帝转头看向黄知县:「哦?什么话?黄伯仁,你说给朕听。」

    黄知县道:「禀皇上。微臣斗胆进言。贪官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会冒出一茬儿。」

    「一个贪官吃饱了,您把他杀了。换一个饿急眼,没吃过饱饭的新科进士上来,他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咀嚼百姓的血肉。还不如留着吃饱了的贪官呢!」

    弘治帝从小饱读诗书。黄知县的实用主义言论颠覆了他的三观。

    弘治帝勃然大怒:「黄伯仁,你放屁!」

    黄知县本来就胆子小。挨了弘治帝的痛骂,他四脖子汗流。

    常风真怕他在乾清宫大殿里犯了胸痹症。